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积极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对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既是题中应有之义又是重要支撑。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找准切入点、着力点、关键点,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强起来,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彩礼本是婚俗中承载祝福的礼仪载体,凝结着双方家庭的美好期许。近年来,高价彩礼之风在部分地区蔓延,逐渐异化为攀比的“筹码”、家庭的“重担”,既违背了婚恋本质,也与畲乡淳朴的民风民俗相悖。为破解这一难题,官庄畲族乡立足地域文化特色,以“文化浸润、政策引导、示范引领”三措并举,推动彩礼回归“礼”的本意,让文明新风为乡村振兴注入温情动能。 文化赋能,畲乡特色传新风 移风易俗,既要破“旧俗”,更要立“新风”。官庄畲族乡深挖畲族传统婚俗中的节俭向善基因,将“无聘礼成婚”“简办婚嫁”等古老习俗与新时代婚育观念相结合,编印成通俗易懂的宣传手册。志愿者们走村入户,把《官庄畲族乡移风易俗倡议书》送到群众手中,用身边事说身边理:既有因高额彩礼陷入困境的家庭案例,也有“低彩礼”幸福相伴的榜样故事,引导群众重新审视“面子”与“幸福”的真正内涵,让群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接受新风尚。 疏堵并举,政策兜底立规范 治理高价彩礼,需刚柔并济、标本兼治。官庄畲族乡出台《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整治工作方案》,以“低彩礼”“零彩礼” 为倡导方向,明确划定行为边界:倡议婚嫁双方少要或不要彩礼,随礼金额不超过300元,切实减轻群众经济负担。对两类践行者,乡党委、政府将送上亲笔签名的祝福贺卡与荣誉证书,由班子成员上门道贺,挖掘其典型事迹在全乡范围内宣传表彰,同等条件下还为其家庭优先提供公益岗位。同时,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自治作用,组织村民理事会(含宗亲会、宗祠理事会等)修订相关约定,由德高望重、公道正派的村民担任监督指导员,联合村干部、老党员组成红白理事会,全程参与婚嫁事宜指导,对铺张浪费、高额彩礼等行为及时劝阻。叠加“线上+线下”宣传引导、畲族特色船灯山歌等文艺宣传、乡村联合志愿服务等多元举措,构建“政策引导+群众自治+正向激励”的治理闭环,推动形成文明婚嫁新风尚。 示范引领,干群同心树标杆 “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这是官庄畲族乡党员干部的共同承诺。乡、村两级干部率先垂范,带头践行“新事新办、喜事简办”,在亲属婚嫁中坚持低彩礼、零彩礼,成为打破陈规陋习的“排头兵”。线上线下宣传阵地同频发力,新媒体平台推送移风易俗政策解读、典型案例,通过“干部带头、群众参与、文化浸润”的多元发力,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摒弃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的旧俗,选择“简办婚礼、厚养感情”的新风尚,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价值重构,让畲乡婚恋回归爱情本真。 久久为功,成风化俗。官庄畲族乡以文化为根、政策为基、示范为魂,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逐步破除高价彩礼、盲目攀比等不良风气。官庄畲族乡党委、政府将继续深化治理举措,融合畲族文化特色与新时代文明要求,不断丰富宣传载体、完善激励机制,让文明乡风浸润畲乡大地,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官庄、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的精神力量。(上杭文明网) |
大安村红军礼堂村规民约讨论会。彭雯沛 摄 文明风11月17日讯 11月14日,武夷山市洋庄乡大安村红军广场上,红色标语与宣讲横幅相映成趣。一场由文化特派员主导的移风易俗宣讲与村民村规民约讨论会热烈举行,让文明新风浸润这座红色村落。文化特派员以“福小宣・闽北讲习班”为载体,用乡音乡语开展微宣讲。围绕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陋习,结合身边案例剖析危害,倡导文明祭祀、简约办宴的新风尚。“面子工程耗里子,文明新风暖人心”,接地气的讲解让村民深受触动,不时点头热议,为后续讨论筑牢思想基础。 宣讲结束后,村民转移至红色礼堂展开村规民约“头脑风暴”。“红白宴席规模必须设限,攀比浪费要不得!”村民老李的提议引发共鸣,张大姐紧接着呼吁规范随礼金额,减轻家庭负担。年轻村民小王提出用鲜花祭祀、网上祭祀替代焚香烧纸,既环保又安全,得到众人支持。大家畅所欲言,既分享移风易俗带来的“钱包更鼓、风气更清”的变化,也直面现存陋习,共商解决方案。 此次活动创新“自上而下引导+自下而上参与”模式,文化特派员传理念,村民共定“治村法宝”。新版村规民约将融入“厚养薄葬”“孝老爱亲”等内容,通过积分激励机制引导村民践行。正如村民所言:“自己定的规矩,执行起来更有底气!” 红色沃土上,文化特派员的宣讲与村民的热议碰撞出文明火花。这场双向互动不仅让移风易俗理念深入人心,更凝聚起乡村治理的民意力量,为大安村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精神动力。(武夷山市委文明办 吴婷娴 陈畅) |
“彩礼”是婚俗中的礼仪载体、情感见证,承载着双方家庭的祝福与期许。然而,近些年来在不少地方,它却逐渐异化为衡量感情的“价码”、攀比排场的“筹码”,甚至成为不少家庭的“不可承受之重”。面对愈演愈烈的“高价彩礼”之风,上杭县南阳镇用一场场浸润人心的治理实践、一环环紧紧相扣的举措,给出了自己的解法。 以文化人,让新风浸润人心 改变,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群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日复一日穿梭在南阳的街头巷尾,他们将一份份《南阳镇治理“高价彩礼”倡议书》送到群众手头,坐下来与村民促膝长谈,把婚育新风送到群众心头。从乡村振兴说到家风传承,从婚姻本质谈到幸福真谛——那些因高额彩礼致贫的家庭、因彩礼分歧反目的情侣、轻装上阵却相濡以沫的“简婚”夫妇......通过一个个真实可感的身边故事,志愿者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亲密关系最重要的是恒定的亲密,婚礼失了礼,有可能给双方家庭埋下不睦的种子”,引导村民重新审视婚嫁习俗的“本”与“末”。 疏堵结合,构建治理新“范式” 治理高价彩礼,既需“疏”的通达,也需“堵”的坚决。南阳镇出台《治理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试行)》,方案明确划出“红线”:彩礼最高不超过本镇上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倍,即不超过15万元。更将婚嫁彩礼不超过此标准的认定为“低彩礼”,不收取彩礼的认定为“零彩礼”。对践行“低彩礼”“零彩礼”的新人,将由镇党委、政府制作新婚贺卡,由领导班子成员送上门。 浸润人心,让婚姻回归本真 “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在南阳镇,这不仅是宣传口号,更是党员干部率先垂范的庄严承诺。他们以身作则,带头践行“新事新办、喜事简办”,成为打破陈规陋习“第一道防线”的关键力量。通过“干部带头破局、群众自治规制、文化浸润易俗”三管齐下,新的婚恋观如种子般在南阳落地生根。同时,通过线上线下宣传阵地同频共振,新媒体平台发布的案例解析发人深省,文明实践所里的暖心对话润泽心田,潜移默化中,完成了一场关于“面子”与“里子”的价值重构。 久久为功,成风化俗正当时。这场始于“破题”的治理,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催生着新时代的文明乡风。下一步,南阳镇将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改变“名义彩礼”攀升导向、去化不良风俗习惯,推动树立婚嫁新风,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精神动能。(上杭文明网) |
“百善孝为先”,在田背村,这句话不是标语,是晨昏可见的炊烟,是村口即闻的乡音,是几代人流传至今、拎包即走的“家风行李”。多年来,上杭县中都镇田背村用一项项暖心举措、一笔笔爱心善款,编织出一张温暖的敬老网,让尊老敬老成为田背最动人的底色。 一诺坚守十一年,温暖从不缺席 田背村吉爱基金会的十一年坚守,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资金帮扶。它是外出游子对家乡的反哺,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感恩之心化作长效机制,让敬老从“一时之举”变成“长久之约”。它让老人们感受到“老有所依”的踏实,让年轻一代看到“饮水思源”的榜样,更让“尊老爱老”从传统美德,变成了田背村可触摸、可感知的生活日常,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筑牢了根基。 2015年,一群从田背小学飞出去的“燕子”,悄悄“衔回”100余万元。不留名、不拍照、不剪彩,只留下四个字——“吉爱基金”。这便是田背村敬老基金会的开端,一份跨越十余年的爱心约定就此启航。 基金会成立后,基金利息化成心意,每年8至10万元,用于奖教、奖学与敬老,每一分钱都用在实处。十一年,70万余元已悄然发放到村民手中;仅针对 80 岁以上老人的“重阳红包”,就已送出898人次。
2025年重阳节,田背村的老人们又一次收到了熟悉的 “大红福袋”。80位耄耋老人、27位鲐背老人接过红包时,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爱心接力十年,温情不断延续 这场持续十年的匿名“红包雨”,最动人的不是善款的数额,而是“不留名、不图报”的纯粹初心与“一茬接一茬”的接力精神。知青的牵挂、乡贤的低调、后生的热忱,不同群体用同样的善意,勾勒出田背村敬老文化的“群像图”,让田背村的敬老氛围从“单点闪光”变成“全域温暖”,成为乡村治理中“以善治促和谐”的生动范例。 2016年起,厦门知青林亚慧把田背视作“第二故乡”,连续10年为田背坑子组70岁以上的老人派发“敬老红包”。2018年起,“不留名”的田背坑子组的乡贤,每年重阳节按照70岁100元、80岁200元、90岁300元的标准,默默发放红包,八年来从未缺席。2024年,村里一群年轻后辈,自发组织凑出“田背村敬老基金”,专门用于开展老年活动。2025年,又有一位匿名的外出乡贤,循着前辈的脚步,为70岁以上老人送去“敬老红包”;同年,田背村中心组一位低调的企业家,也带着爱心而来,一次性为16位70岁以上老人各送上 500 元“重阳红包”。 一笔笔匿名善款,一场场暖心接力,在田背村形成了持续的“红包雨”。十一年坚守证明,当“尊老敬老”内化为全村共识、外化为自觉行动,其已超越单纯的道德倡导,更成为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当前,田背村敬老氛围日益浓厚,下一步,上杭县将持续巩固现有成果,深化拓展敬老服务举措,不断完善“田背样本”内涵,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和美乡村提供有力支撑。(上杭文明网) |
为持续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高价彩礼陈规陋习,近日,上杭县通贤镇妇联组织发动全镇巾帼志愿者开展“敲门入户送新风”主题宣传活动。 一支支身着粉色马甲的志愿者服务队利用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走进待婚青年家庭、田间地头、农家小院,开展面对面、心贴心的精准宣传,将文明婚恋的清新之风吹进千家万户,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温情,引导群众自觉抵制高价彩礼,共筑幸福婚姻基石。
志愿者们通过发放《抵制高价彩礼倡议书》《文明婚俗宣传手册》等资料,以“拉家常”的方式,与适龄青年及其父母促膝长谈,结合身边高价彩礼致婚后拮据、家庭紧张的真实案例,细算“经济账”“感情账”“长远账”,剖析高价彩礼对婚姻本质、家庭幸福和乡风文明的危害,宣传“低彩礼、零彩礼”及婚事新办简办的理念与事例,引导大家认识到幸福婚姻关键在夫妻和睦与同心奋斗,鼓励青年树立正确婚恋观、家长做文明新风倡导者。志愿者们还耐心倾听村民对婚嫁的看法、顾虑与困难,收集整理治理高价彩礼的意见建议。 下一步,通贤镇将持续发挥这支“她”力量的作用,多部门联动,常态化开展入户宣传活动,共同营造“婚礼不铺张、彩礼不过杠、感情才是钢”的良好社会风尚,让文明新风吹遍通贤每一个角落。(上杭文明网) |
近日,蕉城区七都镇在三乐村乐氏祖厅内举办“倡导移风易俗,弘扬文明新风”主题宣讲活动。 活动当天,乐氏祖厅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宣讲人围绕婚丧嫁娶、民俗活动等重点领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鲜活的案例,向在场村民阐述铺张浪费、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带来的负面影响,详细解读移风易俗的重要意义和目标要求。倡导大家树立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自觉抵制盲目攀比和封建迷信活动,争做文明新风的积极倡导者和自觉实践者。当天,现场还同步开展反诈知识宣传,进一步提升村民的安全防范意识。(闽东日报 陈菱舟) |
文明风11月12日讯 近年来,连江县小沧畲族乡将推进殡葬领域移风易俗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强化党建引领、深化宣传引导、完善村民自治等多项举措,着力革除殡葬陋习,“厚养薄葬、文明节俭”的新风尚日益浓厚。 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头雁”效应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党建引领贯穿殡葬移风易俗工作全过程。通过党员大会、专题党课等形式,加强政策宣讲和思想动员,强调移风易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求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践行文明殡葬、节俭治丧要求,并积极引导亲属、朋友和周边群众转变观念、摒弃陋习,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强化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移民休闲公园、农家书屋等各类阵地,精心组织开展“倡导文明殡葬推进移风易俗”“红白理事会引领新风尚”等主题宣传活动累计13场次。通过案例剖析、现场解答、发放资料等方式,向群众普及文明殡葬知识,累计发放宣传资料及倡议书1500余份,直接覆盖群众800余人次。同时,组织党员志愿者、民政工作人员深入各村开展“文明殡葬进万家”宣讲活动10余次。积极拓宽线上宣传渠道,利用村组微信群、宣传栏、LED电子屏等载体,持续发布政策解读、倡议书等信息60余篇,有效提升了群众对文明殡葬政策的知晓率和认同感。 创新方式方法,提升宣传实效 结合“我们的节日”等活动,巧妙设置移风易俗宣传区和“乡风文明移风易俗大转盘”趣味问答环节,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传播文明理念、普及殡葬政策,并对参与互动的群众给予小礼品鼓励,增强了宣传的吸引力和参与度。特别是在国庆、中秋等节庆期间举办的民族文化活动中,融入畲语宣讲文明殡葬内容,使宣传更接地气、更具特色。 深化村民自治,健全长效机制 全乡5个行政村均已将文明殡葬的具体要求纳入村规民约,明确村民在丧事活动中的责任与义务,对大操大办、占道治丧、乱埋乱葬等行为进行约束。各村成立由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的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对辖区内的丧葬事宜进行日常监督和动态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劝导和纠正,推动文明殡葬工作实现制度化、常态化管理。 接下来,小沧畲族乡将持续创新宣传形式,以“红黑榜”公示、红白理事会评议等机制为抓手,通过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进一步引导群众养成文明、节俭的殡葬习惯,让文明新风在畲乡落地生根、渐成常态。(连江县委文明办 小沧畲族乡) |
文明风11月10日讯 近日,松溪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东门社区、城东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围绕家风家训、家庭教育、文明行为等主题,举办系列讲座与互动活动,为市民提供家风家教科学指导,共同营造文明和谐生活氛围。 挖掘传统智慧,赋能家风建设 11月5日,《古代家训与当代和谐家风建设》专题讲座在松溪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讲。集美大学教授王人恩应邀作主讲,以诙谐幽默、浅显易懂的阐释,带领听众走进古代家训的文化殿堂。他深入剖析“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俭”十大核心内涵的时代价值,从为人处世的处世之道、读书治学的成才之道,到和睦亲邻的理家之道、为官仕宦的济世之道,全方位解读传统家训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结合当代社会现实案例,讲座予人以深刻警醒与启迪,为和谐家风建设提供了生动指引与实践借鉴。此次活动旨在为党员领导干部提供深刻的家风家训教育培训,引导大家从传统智慧中汲取营养,深刻认识家风建设不仅是个人私事,更是关乎党风政风的重要环节,从而带头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以纯正家风涵养清朗党风政风。 书香浸润童年,共读传递家风 为营造书香松溪氛围,11月5日,松溪县东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办“亲子共读:解锁孩子终身阅读力的第一步”主题家庭教育公益讲座,吸引了辖区众多幼儿及小学生家长踊跃参与。活动特邀资深家庭教育指导师担任主讲,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早期阅读对孩子语言发展、思维训练与情感培养的关键作用。老师针对家长在实践中遇到的“如何选书”“如何讲读”等困惑,通过生动案例演示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共读技巧。讲座强调应以兴趣为导向,通过互动提问、角色扮演等方式,将阅读变为充满爱与趣味的亲子游戏。现场家长纷纷表示,讲座内容实操性强,颠覆了以往对“陪孩子看书”的简单理解,认识到共读的本质是高质量的情感陪伴与思维碰撞,为今后更有效地进行亲子阅读提供了科学指引。 倡导文明行为,共建和谐社区 在文明市民培育方面,松溪县城东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于11月5日组织开展了“争当文明使者,共建和谐社区”文明市民主题讲习活动。活动通过宣讲与互动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增强居民文明意识,树立新风尚。文明宣讲员以《文明,让生活更美好》为题,围绕文明县城创建、文明行为、垃圾分类等应知应会知识展开讲解,并结合真实案例,深刻剖析“带彩打牌”等不良习气的危害,积极倡导阅读、健身等健康生活方式。讲座还深入解读“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的移风易俗理念,鼓励居民邻里互助、家庭和睦,共建文明家风。随后的互动环节中,“你划我猜”生动演绎文明行为,“文明行为对与错”抢答紧张热烈,“垃圾分类快准稳”游戏既比拼速度又考验知识,居民踊跃参与,现场掌声笑声不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化了对文明规范的理解与认同。 培育文明市民主题活动的开展,有效提升了居民文明行为意识与家风建设水平,通过亲子共读、文明宣讲与传统家训学习,居民不仅掌握了实用知识与技能,更在情感共鸣与文化传承中增强凝聚力,为构建和谐家园、培育文明新风注入持续动力。(松溪县委文明办 董金鑫) |
“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家长、老师以及乡村领导的大力支持。”今年考取清华大学研究生的黄晨悦同学感慨道,话语里满是对家乡的感恩。近日,清流县田源乡会议室里举行了一场简朴而隆重的崇教重学活动,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黄晨悦同学颁发奖状,以表彰其学业成就,传递乡里对教育的重视。 黄晨悦是土生土长的田源乡田口村人,今年从重庆大学本科毕业后考录至清华大学资源与环境专业继续攻读研究生。这份亮眼成绩的背后,是个人的不懈努力,更离不开田源乡长期以来浓厚的崇文重教氛围——全乡各村均设立“教育基金”,每年坚持开展崇教重学活动,让支持教育、帮扶学子的风气代代相传。 值得关注的是,这是田源乡连续第二年有学子考入名校,一张张顶尖学府的录取通知书,不仅是学子们个人奋斗的见证,更成为这片土地上文明乡风结出的累累教育硕果。而这份硕果的孕育,离不开教育沃土的持续深耕。 在田源乡,“崇文重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代代相传的行动自觉。一直以来,田源乡党委政府便每年固定给予田源学校教育教学经费支持,2021年换届以来,更是出台了《田源乡奖学办法》,明确对考取重点大学、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学子给予奖励。截至目前,该办法已累计覆盖学子160余人,有效激发了全乡学子的求学热情;针对困难家庭学子,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及企业帮扶,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在硬件与教学上,田源中心小学以“小而美、小而优”为目标,2024年获评“福建省温馨校园”;2024-2025学年综合成绩跃居清流县小学组第一;创新实施的“品德银行”管理模式,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的温度更是藏在了文化的浸润当中。田源乡福源公园建成开园,正是这种文化底蕴的生动体现。公园位于田源村境内,广场上布满国学内容,将文化、文明与风景巧妙融合,群众在休闲时可感悟国学文化、儒家思想和廉洁精神,让“弘扬文明乡风、树立优良家风、营造端正学风”的理念潜移默化影响每一个人。 “希望通过崇教重学活动,激励学子要珍惜时间、奋发向上、勤学刻苦,展现对乡风培育、家风传承的重视,营造尊师重教、厚德树人的良好氛围。”田源乡党委书记余健道出活动初衷。下一步,田源乡将继续筑牢教育民生工程的工作基础,振兴全乡教育事业,对考取知名高等学府的优秀学子进行奖励、激励,对生活困难的田源学子进行帮扶,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 田源乡的实践,正是清流县以文明乡风赋能教育振兴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清流县坚持把文明乡风建设作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组织开展“清明祭英烈”“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童心向党”“向国旗敬礼”等主题活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运转,全县各乡村学校少年宫将国学经典、地方传统文化纳入校本课程,打造灵地中心小学“北里武术”、余朋中心小学“竹竿舞”、沙芜中小心小学“剪纸”等特色项目;注重发挥家庭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开展“文明家庭”评选活动,选树一批重视教育、家风优良的典型家庭,通过巡回宣讲、媒体报道等形式广泛宣传,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福建微清流 温玉婷 池秀丽) |
近段时间,福建晋江队先后斩获2025年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总决赛、中国文明乡风大会“村BA”群众体育交流活动冠军。街巷间的阵阵欢呼,既是为荣誉喝彩,更是对乡村文明新风的集体共鸣。 从“村BA”拼搏到移风易俗变革,再到文明实践铺展,晋江正以多元实践绘就文明乡风新图景。 篮球为媒:“村BA”激活乡村文明新活力 在晋江,篮球早已嵌入乡村生活。傍晚的村头球场,老人观赛闲聊、年轻人竞技、孩子模仿运球,曾经的牌桌酒桌渐被球场呐喊取代。 “以前饭后喝酒打牌,现在打球看比赛,身体好了,邻里矛盾也少了。”英林镇东埔村民吴老伯的话道出普遍心声。 晋江素有“篮球之乡”美誉,篮球运动普及超百年。目前全市有篮球场地1000多个,遍布各村居,每年民间篮球赛超1000场次,“几乎村村有篮球队,天天有篮球看”。2023年7—9月,福建省及全国和美乡村篮球大赛东南赛区比赛落户晋江。2024年11月,大地流彩·2024全国乡村篮球(村BA)文化展演活动在晋江举办。全民体育热潮重塑乡村精神面貌,将晋江人“爱拼敢赢”精神延伸至田间地头、工厂车间。 晋江的乡村篮球赛事根植于传统之中,又倡导移风易俗、展现新时代新风貌。如英林镇东埔村“金榜杯”,是为了庆祝学子题名;新塘街道后库社区通过举办“移风易俗杯”篮球邀请赛,倡导健康、文明过节;东石萧下村连续多届“昭福圣公杯”拉近邻里距离;永和西坑篮球赛替代普渡日旧俗……赛事不仅增进村际交流与情感认同,更激发了文明新风尚。 赛事筹备中,群众共建热潮尽显文明温度:村民主动化身志愿者参与车辆引导、秩序维护,自发筹款捐物近百万元用于赛场修缮与赛事筹办,还在主街道、村口设主题广告牌,互助团结的文明乡风愈发浓郁。 破立并举:移风易俗绘就乡村文明底色 聚焦“村BA”赛事全过程,晋江加强移风易俗宣传引导,让健康、文明过节的理念随赛事热度深入人心,逐步转化为村民的自觉行动。多年来,通过制度创新与典型引领,晋江大力推动闽南传统“普渡日”转型——用篮球赛替代喝酒打牌旧俗,引入多元元素将其变为“文体活动日”“志愿服务日”“慈善日”等,“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蔚然成风。 近段时间,池店镇东山村旅菲华侨林琼珠借长孙十六岁生日捐善款,陈埭镇洋埭村乡贤林德深伉俪、福建恒安集团原常务副总裁张时跑借孙辈婚礼分别捐800万元、500万元,永和镇老人林时坤子女遵遗愿简办丧事捐120万元公益款……这些暖心案例悄然扭转风气,让“比排场、讲阔气”的旧观念逐渐淡化,“献爱心、做公益”的新追求成为主流。截至今年上半年,晋江市慈善总会累计募集民俗捐资达21.9亿元。 今年下半年,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公布,晋江磁灶镇“推动移风易俗倡导文明乡风”志愿服务项目入选“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此前,磁灶镇婚丧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陋习盛行,加重村民负担,阻碍精神文明建设。项目启动后,上千名志愿者通过入户宣传、文化植入,推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 磁灶镇还创新举措强化成效:编排移风易俗主题小品、相声演出超80场,吸引8000多人次观看;开展新媒体知识竞赛,2万多人次参与;推出“红白事新风服务”,组建专业队伍指导简约办事;设立“文明积分卡”,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近年来,磁灶镇红白事大操大办现象减少约60%,礼金数额降低48%。同时,评选“移风易俗示范家庭”,推动工作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 晋江亦从全市层面持续发力,加强宣传教育与综合治理,整治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问题,开展殡葬移风易俗专项行动,依托各类阵地开展“移风易俗进万家”活动,实行动态监测通报制度,推动399个村(社区)修订移风易俗村规民约,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减轻群众经济与心理负担。 立体共建:多维发力筑牢文明乡村根基 在“村BA”与移风易俗基础上,晋江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核心,通过环境整治、文化传承、志愿服务多维发力,构建乡风文明立体培育体系。今年,晋江磁灶大埔村、内坑镇砌坑村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便是典型缩影。 人居环境蝶变为文明乡风筑牢根基。大埔村近年投入1200余万元推进“村容提升工程”,建成4处休闲公园、3个生态停车场、2个村级公园、5处街头小景,新增绿化5000多平方米,实现“出门见绿、移步见景”。这样的变化在晋江乡村随处可见:垃圾死角变口袋公园、闲置空地改健身广场,整洁村容潜移默化培育村民文明习惯。 文化传承为文明乡风铸魂。砌坑村深挖革命老区红色内涵,串联红色教育基地、非遗文创馆打造红色文化体验路线,推出校本课程,年接待研学团队约1.2万人次。晋江各村居普遍组建南音社、舞龙队等文化社团,定期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不少村庄还设乡愁记忆馆,让村民在寻根中增强认同感,为文明注入文化底蕴。 志愿服务让文明乡风更有温度。晋江构建“阵地+队伍+活动”三位一体文明实践体系,所有村(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活动。如砌坑村组建网格管理、乡贤赋能、志愿服务3支队伍,“银发宣讲团”“巾帼志愿服务队”“长者食堂”等服务遍地开花,结合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制度,有效激发村民参与热情。 从“村BA”热血到婚丧新风,从整洁村容到温暖服务,晋江乡风文明正实现从“盆景”到“风景”的跨越。全国“村BA”冠军或许是最亮眼的标签,但文明乡风建设的真正成效,更藏在村民舒展的笑容里、邻里间和睦的相处中,以及大家对文明风尚的自觉践行里——这些日常点滴,正让现代文明理念在晋江乡村深深扎根、持续生长。(晋江市委文明办 晋江经济报) |
文明风11月9日讯 厦门市同安区美林街道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通过常态化宣传、多元化活动、精准化引导等系列举措,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工作,让“厚养薄葬、婚事新办、节俭养德”的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为基层治理注入文明动能。 美林街道将移风易俗宣传纳入常态化工作体系,通过召开专题部署会明确任务、压实责任,推动宣传工作制度化、长效化开展。各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发放宣传材料、现场讲解、案例分享、播放主题教育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居民普及文明殡葬、生态安葬、抵制高价彩礼等相关知识,详细解读殡葬改革政策与补贴标准,消除群众思想疑虑,引导大家树立科学节俭的生活理念。 在宣传基础上,街道创新活动形式,搭建文明新风传播桥梁。以传统节日和亲子互动为契机,开展“文化课堂+手作体验+ 文明倡导”“大手拉小手・新风一起走”等特色活动,通过青团制作、民俗问答、互动分享等具象化实践,让青少年在参与中深化文化认知,带动家庭践行移风易俗。同时,街道联合多部门开展“倡导文明殡葬 推进移风易俗”“倡导厚养薄葬 弘扬时代新风”等主题宣讲,结合《民法典》《反食品浪费法》开展普法宣传,引导居民明晰行为边界,增强守法自觉与文明意识。 聚焦群众需求与社会痛点,街道精准发力破解陈规陋习。在殡葬改革方面,大力倡导树葬、花坛葬等生态安葬方式,推广鲜花祭扫、网络祭扫、“丝带寄哀思”等文明低碳祭祀形式,既保留缅怀先人的文化内涵,又杜绝环境污染与安全隐患;在婚俗与日常风尚方面,坚决抵制高价彩礼、铺张浪费等陋习,积极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通过“宣传+活动+普法”相结合的模式,让“生前厚养,逝后薄葬”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下一步,美林街道将继续深化移风易俗各项举措,持续推动文明新风融入日常、落到实处,以文明乡风赋能基层治理,为 “文明同安”建设添砖加瓦。(同安区委文明办) |
都康村位于上杭县南部,历来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始终保持着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近年来,该村以省级文明乡风联系点建设为契机,通过健全机制、文化赋能与生态惠民相结合,让文明新风浸润千家万户,形成了具有都康特色的乡风建设经验,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森林村庄,省卫生村、高级版“绿盈乡村”等荣誉。 制度建设,构建文明乡风新格局 都康村深化文明乡风建设,探索建立“3(镇、村、组分别组建文明乡风治理总队、支队、分队)+N(党员先锋队、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等)”文明乡风治理模式,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老年协会、禁赌禁毒协会、民事调解理事会六个村民自治组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针对高额聘金、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创新实施“五限”(限钱数、限名堂、限范围、限规模、限程序)管理办法,提升乡村治理实效。
文化赋能,培育乡村文明新气象 都康村建成文化场所10余处,其中祥和书院藏书逾3500册,成为村民阅读学习与交流的核心平台;深入挖掘叶剑英元帅祖居地资源,弘扬爱国精神,同时打造“书山”“诗泉”等耕读十景,营造勤读好学的氛围;持续开展“文明示范五榜”建设,组织基层道德典型选树、家风家训宣传、敬老孝亲主题活动;成立各类文艺组织开展演出,举办诗词书画创作展览等文化活动,持续开展饱含文化气息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引导乡风向上向善。
生态惠民,打造宜居宜业新都康 都康村聚焦村居环境,以“整脏乱、治污染、建新村、促转型”为抓手,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民休闲公园、文化广场、叶帅雕像纪念园建设,兴建山地公园,实施村主干道“白改黑”,安装景观灯和太阳能路灯等惠民工程,提升村庄“颜值”;发展绿色经济、推广循环发展模式,在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同时,培育村民生态环保意识,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展现“富裕、文明、和谐”的生态文明村风貌。
通过软约束与硬措施相结合、文明培育与环境提升相促进,都康村实现了乡风民风美、人居环境美、文化生活美相融共美,文明和谐的村居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龙岩市委文明办、上杭县委文明办) |
清晨,村民林诗礼早早就开始清扫自家庭院。打扫完,又拿着扫帚,主动清扫门前的路面。这一幕,正是美湖村村民默默遵守村规民约的生动日常。近年来,德化县美湖村以“一约四会”为抓手,用村规民约这把“金钥匙”解锁乡村善治密码,推动移风易俗落地生根。 立约明规:群众共商共议,定下文明“硬标尺” 美湖村的文明新篇,恰似山间清泉般生生不息,其源头活水正是那份浸润着乡情民意的《美湖村村规民约》。这份凝聚着集体智慧的“乡村契约”,是村民们为构筑宜居宜业和美家园的“共治准则”。其涵盖了爱国守法、社会治安、干群关系、村风民俗等内容,一条条接地气、易执行的条款,构建起村民自治的“文明框架”,将法律法规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化为村民看得见、做得到的日常行为规范,定下了一把衡量文明风尚的“硬标尺”。 传约成风:多方发力筑新风,唱响文明“好声音” “阿伯,咱们要做好自己家门口的卫生,只有大家一起爱护,才能维护村容村貌”,这样的文明“好声音”,源于多方参与、共同发力。为提升村规民约知晓率和覆盖率,美湖村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走进农家院落,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宣传,用唠家常的方式与群众贴心交流,耐心倾听,并通过发放宣传册、张贴公益广告等形式广泛覆盖宣传对象,让村规民约“传”起来,呼吁村民发扬主人翁精神,树立“村亦是家”的观念,争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志愿者在爱心食堂宣传村规民约。泉州文明网 供图 践约于行:党员带头示范,激活治理“内生力” “头雁”领航,“劲雁”助阵,“群雁”齐飞,才能激发起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美湖村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带动作用和“四会”组织自治作用,定期围绕村规民约执行情况展开讨论,强调要带头遵守村规民约,做村规民约的宣传员和移风易俗的实践者,助推新风尚蔚然成风。“我们(红白)理事会在升学季前期打好‘预防针’,避免大家借举办‘升学宴’的名义大操大办,减少铺张浪费,宴席数量较往年下降约20%。”红白理事会成员林金忠说道。 从“约”字入手,向“实”处发力。美湖村用村规民约这把 “金钥匙”,打开了移风易俗的新局面。下一步,美湖村将继续抓好“一约四会”建设,将村规民约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深度融合,让文明有章可循,以文明“小气候”温润社会“大环境”,绘就一幅幅干净、文明、幸福的美丽画卷。(泉州文明网) |
宁德霞浦县溪南镇半月里村的雷氏宗祠内,古韵悠悠流淌,新风悄然涌动。这座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的畲族宗祠独具特色,黛瓦翘角之下,畲族凤凰图腾与农耕纹样精雕细琢,在光影中流转着岁月的韵味。正门悬挂的“雷氏宗祠”匾额,是乾隆年间流传至今的遗存;正厅那方道光年间的“凤山衍庆”匾额,更是畲族家族文化与精神内核的鲜活载体。两侧木刻楹联“民族生根血统亲”“畲汉结宜情更深”静静伫立,字里行间,无不诉说着畲族先祖所秉持的“畲汉一家亲”的深厚情怀与精神传承。
近日,霞浦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溪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民政服务站及半月里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半月里村雷氏宗祠共同举办“古祠新韵・文明志愿”活动,通过宣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让政策暖流浸润文化根脉。
活动伊始,溪南镇党委宣传委员刘耿凡以“小切口讲透大道理”,围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中乡村振兴、文化保护等核心内容展开宣讲,并结合半月里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建设实际,用“村集体收入近100万元”“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等鲜活数据,解读全会提出的“以文化振兴带动产业振兴”部署,让村民清晰感知政策与生活的紧密关联。
“这座宗祠见证了半月里从畲族小村到文化名村的蜕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小说歌代表性传承人雷国胜带领众人驻足于宗祠的修复痕迹前,“雷氏宗祠的修缮中,我们保留了乾隆年间的匾额和凤凰木雕,硬山顶砖木结构兼具历史厚重感与古雅风貌,让村民和游客能更深刻的感受畲族文化,这正是全会精神中‘活化文化遗产’部署的生动实践。” 随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婚俗代表性传承人、全国文明家庭代表雷其松深入讲解了畲族家风家训《雷氏畲训十则》的内涵与意义,引经据典,结合畲族先祖故事,把那些蕴含着智慧与哲理的畲族家风家训,清晰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半月里村党支部书记、村民主任雷丽丽还带领大家参观宗祠旁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婚俗传习所,一一介绍畲族凤冠银饰、花轿等畲族婚俗特色展品,将家风传承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深度融合,让宗祠成为活态的文化课堂。 此次活动通过“政策宣讲+文化溯源”模式,让党的创新理论与畲族传统文化同频共振。村民们纷纷表示,在承载家族记忆与民族文化的宗祠里学习,既读懂了全会精神的实践意义,更坚定了守护文化根脉、传承畲族精神的信心。(宁德文明网 郑秋榕) |
文明风11月3日讯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更是架起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关键桥梁。作为地处福建东南部沿海的县域,连江县下辖22个乡镇242个行政村,山区、平原、沿海三足鼎立的地理格局,造就了“十里不同风,一村一习俗”的独特现状。连江县平原区域城镇化稳步推进,但山区村庄仍面临文化匮乏、环境脏乱、观念滞后的问题,沿海村庄则出现炫富比阔、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回潮的现象。面对城乡文明发展不平衡的痛点,连江县紧抓“文明铸魂”核心,因地制宜实施“山海脉动”工程,探索差异化建设路径,让文明之风遍吹连江县山海城乡。
“民生小匠”驿站惠民服务——缝纫。 文明实践赋能,品牌引领强服务 连江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为依托,构建“平台+队伍+品牌”的志愿服务体系,让文明服务直达基层末梢。在潘渡镇贵安新城,针对外来人口集聚的特点,连江县盘活现有资源打造“民生小匠”实践点,整合缝纫、剪发、维修、义诊等便民服务,叠加矛盾调解、新风课堂等特色内容,孵化出“邻里欢乐集”“户外帮”等多个志愿品牌,让每一位“新贵安人”都能收获强烈的身份认同,感受到家的温暖。在安凯乡同心村,连江县立足国家级鲍鱼健康示范养殖基地的产业优势,打造全国首个鲍鱼IP“我要鲍鲍”,举办“鲍鱼锅边节”等特色活动,在促进本地特产交流的同时,让文明新风随产业发展广泛传播,充分彰显全国文明村的示范引领作用。
连江县东岱镇党群服务集市惠民服务——拍照。 文化基因铸魂,个性发展显活力 依托连江县丰富的文化资源,连江县推动民俗与传统文化创新融合,让群众在文化浸润中涵养文明素养。在丹阳镇新洋村,连江县深挖村情村史,创设孔朱国学馆、革命主题馆、农耕文化馆“三馆融合”的文化阵地,推行“两学两讲”社会治理模式,既持续输出爱党爱国爱乡的精神力量,又锻造了“新洋五桶金”的发展奇迹。如今,新洋村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村财年收入从2018年的7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75万元,文化赋能发展的成效显而易见。在小沧乡,连江县借助山仔库区的生态优势和“三月三”节庆契机,活化畲家婚礼、舞蹈、纺艺等非遗项目,打造沉浸式畲家风情互动街区,让“上春山、来小沧”成为引领潮流的民族风,让畲乡文化焕发新生机。
潘渡镇“民生小匠”妇女移风易俗的感悟分享 移风易俗破题,常态推进树新风 连江县充分发挥民智民力,以系统思维打出移风易俗“组合拳”,构建长效机制。晓澳镇作为连江县的渔业重镇,已实现村(社区)红白理事会全覆盖,连江县指导各村明确红白喜事桌数、餐标等操办标准,建立事前报备、事后报告制度,得到当地群众积极响应,百胜村五兄弟将“祝寿金”转为“公交款”的感人事迹在全县广为流传。在地处偏远的安凯乡飞红村,连江县聚焦生态保护、尊老爱幼等重点,通过“四议两公开”方式,帮助村里修订村规民约新版“三字经”,这份“自治宝典”还获评福建省第二批优秀村规民约。这些举措让陈规陋习逐渐淡出群众生活,文明新风深入人心。
“窑江之声・亭讲”殡葬移风易俗宣讲活动 如今的连江,乡风文明建设成效斐然。全县移风易俗知晓率达98%,红白事简办率从2022年的52%提升至2024年的89%;建成282个文明实践所(站)、19个非遗基地,年均开展文化活动50余场,惠及群众6万余人次;群众自治参与率从60%提至85%,矛盾调解成功率高达99.9%,农村人居环境与公共服务持续改善,城乡融合步伐不断加快。 回望建设之路,连江县收获了深刻启示:党建引领是文明建设的核心,连江县始终将乡风文明纳入党组织重点工作,形成“党委统筹、支部推动、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特色赋能是持续发展的关键,连江县立足本地资源打造辨识度高的文明品牌,坚决避免“千村一面”;群众主体是根本基础,连江县通过积分激励、服务下沉、文化惠民等方式,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受益者”,真正实现文明建设共建共治共享。
连江县农民丰收节暨文明实践日活动泥橇比赛现场 品牌化运作、个性化发展、常态化推进,这是连江县立足山海区域实际,为破解城乡文明建设发展不平衡难题探索出的新路径。未来,连江县将继续立足实际、尊重本地文化民俗,对现有举措加以科学扶持和创新提升,赢得群众更广泛的支持,孕育更多别具一格的文明实践品牌,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文明之花在连江县的城乡大地上持久绽放。(连江县委文明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