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手段现代化
耶鲁图书馆的建筑是仿古的“现代哥特式”,即使是利用图书馆侧翼一处空地于1998年新建的音乐图书馆,其弧线形的房梁和天窗也体现出了某种经典和现代相互结合的建筑风格。然而,耶鲁图书馆的技术和服务手段却十分现代化,耶鲁图书馆的在线检录系统Orbis在2002年投入使用,据称98%的馆藏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检索。笔者随手输入“Joseph Brodsky”(约瑟夫·布罗茨基)一词,一两秒钟之后便得到524个检索结果,笔者曾在世界各地的多家大型图书馆查阅过布罗茨基的相关资料,但从未查得如此之多的书目,这说明耶鲁图书馆的馆藏是丰富的。每一条书目都附有详细的著译者、出版社、版本、在馆位置以及借阅情况等信息,读者还可以利用该系统将这些信息作为电子邮件直接发往任何一个电子信箱。中殿里的一排排卡片柜虽然没人查阅了,但据说它们将作为历史见证被永远保留在原地。馆内阅览室的设施也是既传统又现代。厚重的橡木书架,宽大的皮沙发,古董似的落地台灯,以及无处不在的大理石浮雕,都仿佛让人置身于历史走廊,而舒适的空调和照明设备又让人感到充满现代气息。
众人拾柴 薪火相传
耶鲁图书馆的馆藏是人类智慧的汇总,而图书馆本身也是许多财力、物力和人力的集成。在图书馆的最初捐资者斯特林之后,不断有人为耶鲁图书馆捐钱捐书,众人拾柴,薪火相传,终于有了耶鲁图书馆今天的规模、地位和影响。因此,如同图书馆主馆采用“斯特林”的姓氏一样,各分馆和阅览室也大多以捐赠者的名字命名,如“贝内克珍本和手稿图书馆”、“刘易斯·沃尔浦尔图书馆”、“弗兰克家族期刊阅览室”、“里诺尼亚协会和兄弟协会厅”和“斯塔尔资料阅览室”等。这些与图书馆和阅览室的名称永远连为一体的姓氏,既表达了人们对捐赠者的感激和尊重,也彰显了一代又一代捐赠者对于书籍和阅读的热爱与推崇。了解耶鲁大学历史的人,都知道耶鲁创建初期的两个故事:在康涅狄格殖民地法院于1701年10月9日批准建校提案之后,10位基督教公理会教士在布兰福德聚会,捐出了各自的书籍,他们如今一同被公认为耶鲁的创始人,他们创建了学校的图书馆,也就等于创建了学校。另一个故事是,威尔士商人伊莱胡·耶鲁当初在送给学校9大捆货物的同时,还捐赠了417本图书。
在斯特林图书馆提供给读者的指南中有这么一句话:“斯特林纪念图书馆被设计为一座学习的庙宇和知识的圣殿。”走进图书馆的大门,的确像是走进了一座大教堂。检录厅不叫“大厅”(hall),而叫“中殿”(nave),两排十几米高的圆柱撑出一片既高大又幽深的空间,阳光从镶嵌着彩色玻璃画的巨大拱形窗子里斜射进来,在石头地面上勾勒出一幅幅几何图案。这80余幅宗教风格的玻璃镶嵌画,表现的大都是书籍和印刷的历史,学习和学术的故事,以及耶鲁和纽黑文的传说。中殿和各阅览室里静悄悄,读者们埋头读书或操作电脑,那神情就像在面壁祈祷,而不绝于耳的键盘敲击声,则像有人在远处传来木鱼敲击声。
耶鲁的图书馆是一座知识和学术的圣殿。《耶鲁每日新闻》上刊出过一则约稿广告,约占1/3版面的巨大空白处,只写了一行小小的黑字:“阅读和被读。”或许这就是耶鲁学子们精神生活的全部!就此而言,当人们每一次走进图书馆,其实都是在朝拜人类文明的遗产;走进图书馆的每一个人,其实都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智慧赐予的慰藉;而每一次阅读,都应该是一次精神洗礼! (刘文飞)
责任编辑: 赵舒文 |
- 2009-12-11深圳建设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纪事
- 2009-12-10晋江市全面启动小学图书馆(室)达标创建工作
- 2009-12-08东莞有了“永不关闭”的图书馆
- 2009-12-08深圳“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将在全国推广
- 2009-12-07深圳“自助图书馆” 让市民随时在街头借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