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蒙:“红学”是门大学问
  • 中国文化二十四品:“西园雅集”与宋代文人生活

什么是“国学”?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社会科学知识。

  • ·国学能否承受拯救现代社会之重任?
  • ·读国学识人才:英与雄都是偏才
  • ·名著鉴人 看古人如何用“八观”之法识人才
  • ·伟人用国学 周恩来外交艺术中的道家智慧
  • ·<论语>修身 国学夏令营让孩子感受传统的魅力
  • ·中华字库:推动中华文化传承之“手”
  • ·[盘点]谈“琴”说古 中国古代那些琴事
人物风采
国学堂

法家眼中的以人为本

《管子·霸言》篇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法家则在很大程度上认为“王”与“霸”相通,霸王之道的目的是“争人”。爱民、利民、惠民、富民,这是儒家和法家都认可的主张。

诚信:诚以养德 信以立身

诚信是人类社会普遍的道德要求,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规范,是社会存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需要指出的是,诚信要以固执善道、止于至善为依归,否则就会走向固执己见、是非不分的反面行径。

生活化: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质

文学的生活化,是指文学创作不仅出于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而且是作为社会生活行为而存在,创作目的直接指向现实生活,而不是文学自身。中国古代不仅产生了大量的娱乐诗文,而且产生了一些旨在娱乐的诗歌形式。

重民本 民本思想光耀古今

孟子和荀子的民本思想,对此后中国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故事正好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民本思想对君主专制的限制,难怪从明末清初的黄宗羲到20世纪的梁启超,都从民本思想中看到了启蒙的意味。

《老子》“宠辱若惊”辨正

“宠辱若惊”一句出现在通行的王弼本《老子》第十三章的章首: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孟子语录三则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古人常说“文如其人”,宋代大儒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指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泰山岩岩之气象也。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