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要讯
  • 道德建设
  • 文明创建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 人文福建
  • 文明网校
  • 诚信建设平台
  • 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
  • 来稿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中华文化> 头条 > 正文
伟人用国学 周恩来外交艺术中的道家智慧
http://wmf.fjsen.com 2017-09-01 17:45:20 来源:人民网    我来说两句

周恩来是新中国外交“第一人”,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杰出贡献。他自1949年出任外交部长直至1975年病重,长期战斗在新中国外交第一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周恩来外交风格的关键要素,对此,加拿大学者柯让评论到:“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战略在周的外交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不可忽视”。周恩来自己也坦陈:“我们中国人办事,就是根据这样一些哲学思想。这些哲学思想,来自我们的民族传统,不全是马列主义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良莠不齐,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与实践,周恩来逐渐确立了有自己“气派”的外交风格,在其中道家思想占据了重要地位,对其外交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道家思想在国人谋略中的根基地位

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三根支柱即儒、道、佛(禅)之一,它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道家创始人老子,被哲学家黑格尔称为“中国第一位哲学家”,科学史学家李约瑟也评价到:“中国如果没有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老子》作为中华民族的元典性智慧,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人生态度、谋略思想、军事思想、美学思想乃至生态意识等都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中国人在谋略方面受老子智慧的滋润、影响最广泛、最深远。当代学者张立文曾评论到:道学是韬略之母。思想史学者萨孟武也指出:“兵家思想多处于老子,老子思想以虚为实,以实为虚,虚虚实实,乃用兵之道。”外交同军事一样,只不过是“文打”而已,它也需要战略与战术相配合,也要虚虚实实、避实击虚。

《老子》中体现出的道家三件法宝之一的“不敢为天下先”对古今政治家的人生哲学和谋划韬略的借鉴意义尤为突出。从人生哲学观之,老子认为人要想成功、获得持久生命,就要善于保持谦下、柔弱的地位,因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由下向上、由后至前、由柔弱到刚强的矛盾转化过程;从发展上看,谦下、柔弱最终是要战胜高傲与刚强的。老子谓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以柔制刚,以弱制强,这是老子哲学的一个宝贵原则。从谋划韬略角度看,这一“法宝”要求我们采取一种“后发制人”的韬略,“古之用兵者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持,则哀者胜矣。”“后发”的韬略理念有两个好处:一是不易轻敌,又便于动员群众,争取民心;二是有利于处于“哀兵”地位,可以激发士兵悲愤杀敌的决心,增加反侵略战争的信心。“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正是从“后发”理念引申出来,只有如此,才能改变自己必须应对的不利局面,促使不利变为有利,转危为安。从根本上讲,“后发”是弱者在强者如林的环境中寻求生存的必然法则。

二、周恩来对道家思想的接受与领悟

周恩来自幼年开始就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他对道家哲学的接受和领悟,则开始于他在南开学校的成长期间。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老子主退让,赫胥黎主竞争,二者孰是,试言之》中,周恩来表现出了他对道家学说的认同。文章首先批评了儒家、佛家和基督三种学说,随后,他深刻剖析了主张“道”之老聃哲学,说到:“毁灭之可,存亡之可,又何待新陈代谢物质循环而演成日新月异之物质文明世界哉!曰:是盖有道存焉。何道也?曰:常道也。寒而衣,饥而食,陋而学,长而行,弱而健,老而壮,遵生化之轨,循天地之径,不戕其生,是生存长道也。”在日本求学期间,特别是在阅读了《新青年》上刊载的文章后,更强化了周恩来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和道家思想的认同,他表示:“晨起读《新青年》,晚归复读之。于其中所持排孔、独身、文学革命诸主义极端的赞成”、“我的心,仍然要用在‘自然’上,随着进化的轨道,去做那最新最近于大同理想的事情”、“我但期望我的‘思’、‘学’、‘行’三者能顺着进化的轨道、自然的妙理去向前走”。随着人生历练的不断累积,他对道家哲学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在1939年他同《战旗》杂志社的曹天风谈话中,点出了道家之人生观和宇宙观之本质看法——“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不为人先”的行事理念在周恩来的生命轨迹中刻下了深深烙印,“不为人先”要求人们保持谦虚谨慎、积极学习的态度,周恩来很早就将“吾人一日三省自身”作为自己的修身明鉴,不断修正错误,使自己进步。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他不仅为自己定下了“活动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座右铭,一辈子鞭策警醒自己;而且还以可贵的自我批评勇气,多次在同志们面前公开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使错误为大家所知,并引以为戒。这种人生哲学逐渐融入其革命斗争的实践之中,“不为人先”的哲学理念不仅使他在党内获得了普遍好评,而且也对其革命事业的成功产生潜移默化了影响。

[1] [2] 下一页 尾页 显示全文

责任编辑:康金山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第157期《“傻子”的幸福》

第156期《工业区里的“学习屋”》

第154期《快乐的“勇哥”》

第153期《小巷里的原住民》
相关评论
  • 文明委成员单位
  • 文明行业
  • 地方文明网站
  • 福建新闻网站
福建省政府福建人大网福建省政协网省委统战部福建网信网福建省委编办福建省直机关工会工委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总工会福建共青团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文艺网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省烟草专卖局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省食药监局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税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气象局省烟草专卖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省工商银行省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省移动公司省联通公司省电力公司省邮政公司
福州文明网厦门文明网漳州文明网泉州文明网三明文明网莆田文明网南平文明之光龙岩文明网宁德文明网平潭文明网
东南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泉州网漳州新闻网宁德网
  • 关于文明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