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友诚,惠安县山霞镇山腰村村民,中共党员。当杨友诚种下第一棵刺桐树时,他或许不会想到,自己种下的刺桐树会绵延3公里,并成为村里的“名片”。他自掏腰包坚持种树近30年,成为村里远近闻名的“种树老人”。
一定要帮乡亲们改变这种情况
山腰村地处沿海,村子里经常刮大风。1991年,有一次大风后,好几户村民家的房顶瓦片被吹得七零八落的。刚从安溪退休回村的杨友诚看到这幕,心升酸楚。善良的他,在心里默默许下了一个承诺:我一定要帮乡亲们改变这种情况。
怎么办?杨友诚不断问自己。灵机一动,是不是可以在村道两侧种点树,美化的同时,还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呢? 他曾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工作,种树是他的强项。那种什么树好?寻思了半天,他最终选了刺桐树。原因是这树种除了比较好存活外,再加上刺桐树是泉州的市树,刺桐花是市花,意义非凡。
山腰村的村道上,从此出现了一个忙碌的身影。从购买树苗到栽种、浇水、施肥,全都是老杨自掏腰包,亲手完成。晴天时,他带着锄头、柴刀去除草;雨天时,则披着雨衣,为每一棵小树培土加固。就这样,原本30公分高的小树苗逐渐成长了起来。只不过,这样的行为,在当时落后的村庄里,不被多数人理解。特别是好几次瞧见他午后烈日下,还蹲在路边时,好心的村民悄悄找他女婿谈话:“老杨的脑子是不是出了问题?”对于这些质疑,家人和老杨当时都很无奈。也有些群众害怕刺桐树会吸收田里的水分和营养,影响自家田里的收成,就将这些树苗全都拔掉。看到被连根拔起的树苗,老杨很是伤心。但没过多久,他就买了新的树苗,再次悉心照料。可依然有人把树苗拔掉,老杨很想写个告示挂在树苗上,但又怕伤了群众的感情。“树拔了可以再种,感情伤了就很难修补回来。”老杨就此不再理会树苗是否会被拔。拔了再种,再拔还是接着种。
就这样,杨友诚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这条村道上。为了种好树,他还自学了育苗技术。此后的树苗都是自己培育出来的。这一种就是近30年。不但在自己村种,老杨的树都栽到隔壁的大淡村了。粗略算来,竟已种了4000多株。
只要他还在,就一定要把树种下去
“刺桐树夏天树叶茂盛,冬天花开似火,算是有了绿化和美化。现在就缺点香味。”老杨说,接下来他打算在村里种些桂花树。“我已经拿1000元到花店预定了一些桂花树苗,店主说过段时间雨季到了,就会帮我种下。”
最近几年,老杨的视力越来越差,眼睛已经基本看不清了,还有些高血压,家人不再让他自己亲自种树了。可老杨觉得自己当初许下的承诺还没完成好,无论如何也要把树种下去。他能想到的就是用这种办法来弥补自己不能亲自种树的遗憾。
“等桂花树种完后,我再雇些人帮忙浇水、管理。”其实现在有很多人都会主动帮老杨照顾这些树了,说是雇,还不如说是乡亲们为了让他心安。
记得有一次大中午,老杨在巡查树苗,有一户人家看见了,连忙泡了些茶让小孩子拿给他喝。乡亲们这么支持,让老杨下定决心,只要他还在,就一定要把树种下去。
名利荣誉只是一种安慰,无需太在意
老杨家其实也并不富裕,一家16口人,他们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家里人曾抱怨过,“3000多元退休金,不知道都花哪里去了,也都没照顾到家里”。
但家里人知道,他曾冒着大雨,将1000多元送到坚持照顾两个重病儿子的山霞镇鹰园村黄阿砚阿婆手上;每个月他都会送几百元给村里的孤寡老人,鼓励他们好好照顾自己;也知道老杨的钱捐给了学校,捐给了公路,捐给了村里大大小小的公益事业。
老杨还保留着当年立功的喜报,有些放在镜框里,有些则残破不堪。村干部想帮他拿去压塑,以便更好地保存。但老杨对此予以婉拒,认为这些和种树一样,是精神上的一种安慰,无需太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