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众

文明福建
抖音号

文明风首页 > 文明要讯
福建日报刊发“敏言”文章:奋勇争先,当好深化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
//wmf.fjsen.com  2025-07-15 敏言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玮

用好关键一招,“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上奋勇争先”。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建考察,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重要要求:“今天,抓改革开放,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比过去要求更高了。福建和厦门要适应形势发展,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对接国际高标准深耕细作,多出一些制度性、政策性成果,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再立新功。”

福建要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多出一些制度性、政策性成果,唯有奋勇争先,敢作善为,当好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以历史主动精神破局,用科学方法论探路,方能在新的时代大考中,为一域发展注入活力动力,为全国改革贡献更多的福建经验。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

是不是“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敢于担当”,能不能“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干出成效”,就是广大干部勇担当、善作为的试金石、磨刀石。

(一)

促进派和实干家不是坐而论道的清谈客,而是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是畏首畏尾的旁观者,而是攻坚克难的冲锋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就十分重视改革,大力推动改革。其中就有很多改革成为制度性、政策性成果。

本世纪之初,在林改发源地武平县,林改虽已动员部署,但真正行动起来的村还不到一半,改革推进举步维艰。怎么破?

时任省长习近平深入武平县林改试点村,向基层干部和群众了解改革中存在的困难。他敏锐捕捉到了广大林农“把集体林权分到户”的热切期盼,作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的重要指示,亲自推动武平县“分山到户”试点。

“林改的方向是对的,关键是要脚踏实地向前推进,让老百姓真正受益。”闽西的林改由此逐步向深层次推进,各项配套改革相继开展,开启了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序幕。

林改要成功,制度设计是关键。习近平同志要求总结好武平林改的基本经验,并对全省林权制度改革出台一个指导性文件。

2003年4月,以森林法等法律为依据进行改革探索,通过确权发证、放活经营、规范流转等举措,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全国第一个省级林改文件正式出台。2008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全面吸收福建林改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拥护改革、支持改革、敢于担当的就是促进派,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干出成效的就是实干家。”

从“全面深化改革”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意味着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行至“水深”处,让改革这个“关键一招”迸发出更大的能量,更加需要实干担当、攻坚克难。

在“深水区”里,很多重要改革举措都是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内容。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相比过去,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考量,展现了我们党着眼长远的战略眼光。

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但探索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制度成果更难得。把经过实践检验的成熟做法上升为制度规范,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二十届三中全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度建设作为改革的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中国之制”的巨大优越性不断彰显,“中国之治”的强大生命力日益迸发。

(二)

邓小平同志曾形象地比喻“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这既体现了当时面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也蕴含着对实践出真知的深刻认识。正因为有“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决心,以及“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的责任担当,改革开放冲破了重重阻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历史证明,改革者的实干担当精神始终是将改革进行到底、突破困局的核心动力。

就福建改革开放的历程看,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松绑放权”到新时代的“奋勇争先 再上台阶”,答案也已给出:需要敢闯敢试、求真务实的改革促进派、实干家。在改革画卷中,始终流淌着“敢为人先”的热血基因,闪耀着“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实践智慧。

历史与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推进到今天,不仅认识要深化,方法要科学,而敢不敢担当尤为重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

发展水平越高,面临的矛盾和挑战越复杂,改革的难度也越大。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务和新提出的任务交织叠加、错综复杂,不能绕道,不可回避。这既需要动真碰硬的闯劲,也需要久久为功的韧劲。

从海丝核心区、自贸试验区,到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近年来,福建从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向系统协调、全面深化转变,一批探索先行的改革成果不仅以制度形式固化,有的还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制度和政策。这,既为福建发展增添活力、注入动力,也为全国改革探索路子、贡献经验。它的背后,折射的是福建大胆改、深入试的实干与担当。

但是,改革是进行时。在我们省的“三本台账”中,有的是对过去改革举措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根据实践需要和试点探索新提出的改革举措。高质量地完成这些改革,也需要创新工作机制。

比如,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对于船舶海上运输“不停运”、航运全链条综合服务、促进两岸经贸合作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一系列首创性、集成式创新探索,打造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厦门样板”。

比如,福州实施“调研论证—成果转化—落地实施”全链条改革工作机制,形成18项重点改革攻坚课题清单,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

因此,强调担当意识、争当改革的实干派促进家,既是应对复杂挑战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三)

一场深刻的变革,既需要破除旧有体制机制的勇气,更需要建立新秩序的智慧。

奋勇争先,当好深化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必须具备意识强、劲头足、本领高三大核心素质,方能不负时代使命,在改革发展的征程中披荆斩棘。

其一,促进派和实干家必须是思想上的先行者。德国著名诗人海涅曾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的破冰,就没有发展的突围。这种意识的觉醒,往往源于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和对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长期在地方工作,尤其是在民营经济比较发达省份工作,一路走来,习近平同志一直十分重视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关心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近年来,福建牢记嘱托,在部署实施新时代民营经济强省战略中,构建“1+N”政策体系,推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综合改革,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市场、开放、政务、法治、社会环境,民营经济“七七七八九”贡献格局持续巩固拓展。这种“全局谋划”与“精准落子”的结合,彰显了系统观念的实践伟力。

其二,促进派和实干家必须是行动上的奋进者。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必须有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的精气神,对艰巨复杂的改革任务,缠住不松劲,一步一步往前“拱”,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密切关注晋江的改革发展,曾六年七次深入晋江调研,走访数十家民营企业,多次主持召开个体私营经济、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将理论思考和探索实践相结合,系统总结提出“晋江经验”,对于福建县域经济振兴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至今影响深远。本世纪初以来,在“晋江经验”指引下,福建晋江将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动力,咬住实体经济发展不放松,不仅在改革开放史上写下耀眼篇章,而且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样本。

其三,促进派和实干家还必须是本领上的高强者。改革光有热情和干劲不够,还得有真本事。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既要沉下心、俯下身,以“空杯心态”钻研政策理论,以“工匠精神”打磨专业能力,也要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到一线、到现场向群众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推动改革取得更多实质性成果。

1990年5月,习近平同志即将赴任福州,在给宁德地直机关干部的临别赠言里说:“在地方工作的同志,如果能将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做好领导工作。”基层是矛盾问题的交汇点,也是改革灵感的“富矿层”。尊重和鼓励基层首创,是为改革注入源头活水。找准小切口、牵住“牛鼻子”,还能顺藤摸瓜、触类旁通地推动同类事项解决。福建在全省开展“一市一试点”“一县一特色”专项改革,鼓励基层结合实际大胆闯、大胆试,通过深入开展一批改革试点、创新推进一批特色改革,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和创新成果,为福建乃至全国的改革积累了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福建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都对福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亲自擘画新福建蓝图,为福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注入了强劲动力。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以革故鼎新、踵事增华的自觉破解制度藩篱,必将让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在新时代迸发出更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