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8月15日讯 龙海市以巩固提升省级文明城市为契机,坚持健全机制,紧盯关键环节,层层压实责任,多举措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落细落小落实,为乡村振兴注入“文明力量”。
建立三个机制。一是组织领导机制。市里成立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实施方案》,各乡(镇)场和市直七大行动牵头部门成立移风易俗领导小组。建立移风易俗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定期召开会议,总结分析工作情况,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整体合力。二是激励约束机制。把落实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巡察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检查及各类文明创建考评的重要内容,纳入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管理和村民自治管理的制度规范,严肃查处通报移风易俗违规违纪问题6人次、谈话提醒8人次,有效遏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良行为。三是群众自治机制。全市208个村、26个社区全部重新修订村规民约,将移风易俗纳入其中;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和移风易俗劝导队等群众性移风易俗组织1170个,实现所有村、社区全覆盖。
深化三个宣传。一是入户宣传夯基础。通过印发移风易俗倡议书、调查问卷,在学校开展“小手拉大手”主题活动,利用社科宣传周、民俗节日、墟日等时机节点,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加强勤劳、节俭、孝敬等文明新风宣传教育。二是媒体宣传强舆论。用好龙海电视台主流媒体,办好“树新风、破陋习”专题专栏,目前已制作播出18期,播出动态信息200多条,省市有关媒体宣传报道10多篇(条)。利用龙海网、各乡镇微信公众号等“两微一端”多元化传播方式,“点赞”移风易俗好人好事,让农民群众对移风易俗的认知从指尖传递到心尖。三是阵地宣传造氛围。强化阵地建设,突出载体功能,2018年以来全市已投入314万元改扩建农家书屋、党组织活动场所、老人活动中心、广播室、健身运动场所、小公园、宣传长廊、戏台、祠堂等农村精神文明宣传主阵地,坚守农村意识形态阵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不”行为规范和移风易俗等公益广告。据调查统计,全市群众对移风易俗工作的知晓率、支持率、满意率分别达到97.5%、96.5%和96%。
抓好三个融入。一是融入家风传承。建设埭美古村家风堂、美丽东宝乡愁馆、田头水乡归田居、流渡霞阁笃行馆、双第农场侨史馆等一批传播家风家训文化新载体,打造成为全市开展“好家风好家训”活动的重要场所,其中家风堂成为“福建省家风家教示范基地”,归田居入选第二批省级家风家训乡贤文化馆、被列为龙海市廉政教育基地。二是融入道德实践。将移风易俗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通过专家讲理论、群众讲身边事、举办孝廉文化讲堂等形式,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养成文明健康生活习惯。2018年以来,多形式开展移风易俗宣讲、“四会一队”骨干培训等实践活动200多场次,辐射群众30多万人次,广大群众由“走着看”到“学着办”的转变。三是融入文化活动。以移风易俗为主题,发挥乡村文化能人作用,创作三句半、快板书、小品、情景剧、芗剧说唱、灯谜等移风易俗文艺作品,融入到特色节日主题、民俗文化活动中。举办“三月三”畲族文化节、千人农民广场舞展演、千人太极拳展示、“扬帆龙海”千人文体展示活动、广场舞蹈大赛、灯谜文化节等全民健身文化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充分传承弘扬,文化活动更加多样,精神生活更加丰富,群众在潜移默化中转观念、树新风。
构建三个示范。一是党员干部示范。出台《关于在全市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带头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的通知》,纳入加强党风政风建设和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抓好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重点群体,狠刹办学子宴、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赌博等不良风气。2018年以来共签订承诺书46000多份,建立了完备的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报告备案制度,形成了以优良党风政风促进农村社会风气良好氛围。二是文明家庭示范。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婆婆、身边好人、道德模范评选和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创建,让群众感受乡村风气好转,用好家风带动好民风。去年,全市有1户家庭被授予全国 “最美家庭”,42户家庭分获省、漳州和龙海市“文明家庭”荣誉称号。三是文明村镇示范。以淳民风、弃陋习、提素质为落脚点,开展乡风文明示范村镇创建活动,全面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全市已创建各级文明村镇120个占比54.3%,打造乡村振兴5个示范乡(镇)场、60个示范村(管区),创建30个移风易俗示范村,培育一批可看可学的高品质样板村镇。(龙海市委文明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