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调研报告:“却已旧貌换新颜”
http://wmf.fjsen.com 2019-04-29 15:44:56 来源:中国文明网

投入大、力度大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空话和口号,需要大量真金白银的投入。无论是搬迁工厂、污水处理,还是文物保护、产业转型都要靠雄厚财力作支撑。为解决“钱袋子”问题,厦门充分发挥区位便利和特区政策优势,率先建立经济特区金融体系,率先借外债搞基础设施建设,率先成立外汇调剂中心,率先组建金融同业公会,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为生态文明建设打下厚实的物质基础。

作为厦门环境整治的重点工程,筼筜湖治理工作历时30多年,共经历4期综合整治,得到了厦门市级财政的大力支持。据统计,仅4期综合治理共投入资金约11.3亿元,平均每年投入3500万元,大大超过每年1000万元的预定投资目标。如果再加上围绕湖区治理流域整治的费用,实际投入资金量更大。

筼筜湖治理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投入大,而且亟须在综合施策上加大力度。一方面,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根据海水潮汐规律,通过排洪泵站、西堤闸门、西水东调泵站、内外导流堤以及海水管道,纳潮入湖进行科学水体调度,增加水体交换力度。为了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在环湖周边先后关停、搬迁数十家重点污染企业,修建污水厂和实施环湖截污等工程,基本实现了“晴天污水不入湖”的治理目标。另一方面,需要广泛发动,共同参与。市委市政府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积极发动市属机关、厦门大学、厦门日报等机构与新闻媒体,组织代表、专家、市民群众为筼筜湖系列治理工作建言献策、广造舆论,充分激发广大市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引导广大市民从房前屋后的小事实事做起,以实际行动共同维护美好生态环境。

几年来,厦门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加强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污染整治力度,落实施工现场等扬尘污染防控,让天更蓝;加强水环境治理,持续改善饮用水源地水质,强化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全面开展小流域综合整治,让水更绿;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让城乡更宜居;提高城市建设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持续推进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建好一批城市“绿肺”、生态湿地和社区公园、步行道,将更多公共空间还给市民,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效果好、持续好

巨大的投入,换来的是显著的治理效果。目前,筼筜湖水质除氮、磷营养盐有所超标,其余达到或优于海水水质四类标准,部分指标达三类标准,水体复氧能力增强,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白鹭等鸟类成群栖息于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湖中的白鹭洲公园是国家重点公园和厦门城市原点,湖区亦获得厦门城市会客厅的美誉。筼筜湖整治工程荣获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项目、被联合国计划开发署评为东亚海域污染防治和管理示范区的示范工程等多项科技成果。

筼筜湖治理工作成效显著,凝聚的是市委市政府30多年如一日的长抓不懈、久久为功。30多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把治湖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依据不同时期的新任务、新形势,成立协调小组,召开专题会议,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强化领导责任,抓好治理关键环节,明确治理时间节点与目标,确保筼筜湖治理工作逐年取得进展。筼筜湖管理中心规划建设科副科长傅迅毅已经在治湖工作岗位上干了20多年,他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筼筜湖治理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效果,第一个原因就是时任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确定的治理思路和打下的底子,第二个原因是持久抓、抓持久,一任接着一任干,如果没有后面的历任市领导接续治理,不可能有现在这么好的生态环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厦门市委市政府把生态保护作为最大价值、最大责任、最大潜力,切实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从优化城市生态格局入手,探索划定海洋生态红线,让控制线成为“看得见”的硬约束;强化生态修复保护,加大对森林、海域等受损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抚平”受损海岸线,保护好中华白海豚、文昌鱼等珍稀物种;塑造优美生态风光,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构建山、水、城相融合的城市风光,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竭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努力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再上新水平。

傍晚时分,迎着和煦的春风,调研组一行踏上筼筜湖环湖的步道,只见水清岸绿、白鹭齐飞,城监中队的工作人员在湖面上巡逻监察,身边不时跑过健身的市民,远处传来阵阵合唱的歌声。不由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时讲的一句话:“32年过去了,海风海浪依旧,厦门却已旧貌换新颜。”(调研组成员:熊若愚徐 黎 李步前 兰文飞)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