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调研报告:“却已旧貌换新颜”
http://wmf.fjsen.com 2019-04-29 15:44:56 来源:中国文明网

四月的厦门草木葱绿、鲜花盛开、海风拂面;筼筜湖畔,碧波荡漾、白鹭翱翔、游人如织。

坐落在福建南部的厦门,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颗璀璨明珠。70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只有十几万人口的海边小城,如今,厦门已经成为拥有400多万人口、人均GDP近12万元的现代化国际性旅游城市。厦门生态自然禀赋良好,生态保护理念领先,生态建设起步较早。经过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脱胎换骨、凤凰涅槃的发展,厦门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斐然,先后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级生态市等多项荣誉。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厦门圆满召开,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厦门是“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近日,学习时报调研组一行来到厦门,走近繁花似锦的“城市绿肺”、有“城市会客厅”之称的筼筜湖,感受其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果实。

意识早、起步早

厦门的生态文明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5年,32岁的习近平同志从河北正定南下履新,担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他主持编制了《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着重研究了厦门经济社会发展的20个专题,其中明确提出“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优美、清洁、文明的海港风景城市”。当时,改革开放的大潮正席卷整个中华大地,厦门西南面的深圳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厦门在全国率先编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描绘出城市中长期发展蓝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明确目标任务,实属难能可贵。

生态文明的及早意识源于对问题的敏锐把握。在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逐渐显露,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位于厦门本岛西边的筼筜湖污染。筼筜湖原来作为港口与大海相通,“筼筜渔火”曾经是厦门历史上的八大景观之一。20世纪70年代,在全国大生产的热潮中围海造田,在入海口修建了一条长堤,从此港湾变成了封闭的内湖。改革开放以来,环湖周边的人口和工厂大量增加,湖区环境开始恶化,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污水横流,飞禽、鱼虾几近绝迹,成了令人嫌弃的臭水湖。据筼筜湖管理中心办公室副主任陈锐志介绍:当时居民的生活污水、工厂废水都往湖里排,导致湖水发黑发臭、蚊蝇滋生,成为臭名远扬的“龙须沟”,行人路过这里都要捂着鼻子,姑娘与小伙子谈恋爱,都不愿找住在湖区周边的。

“筼筜湖何时不再黑臭?”市民群众的呼声引起厦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1988年3月30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综合治理筼筜湖”专题会议,创造性地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方针,按下了筼筜湖治理的快进键。在此之前,针对部分景区和海滩的乱砍、滥伐、乱采风,一场自然资源环境保卫战席卷整个厦门。可以看出,厦门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认识深刻、反应迅速,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意识早、起步早,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指出,厦门是属于祖国的、属于民族的,我们应当非常重视和珍惜,好好保护,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好,强调“这是各级政府的职责”。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