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龙文区执法局: 细针密脚“绣花” 绣出城市品质
http://wmf.fjsen.com 2018-11-22 16:51:17 来源:文明风

“门前三包”法律法规宣传队入户宣传 马振军 摄

文明风11月22日讯  绣花要得手绵巧,方寸乾坤看针法。作为城市管理的“先锋队伍”,龙文区城管人不断锤炼“绣花”功夫,用心、用力、用情,为绣出城市“高颜值”提供细针密脚。

社会共治 促进城市“长治”

城市管理不是执法部门的“独角戏”。为进一步发挥城市管理执法、社区、群众三方的主观能动性,今年初,龙文区出台《“门前三包”街长责任制》,8月1日起,以蓝田开发区为试点,在全市率先探索建立以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14名“民间街长”, 建立“一街一长”的管理模式,“街长”们通过徒步巡街方式,高频次、全方位巡查,让眼前的小事有人管、管及时。

在“民间街长”选拔方面,依托漳州环境集团,择优选取热心参与社会管理、熟悉本地街道情况的民间人员,予以聘用。上任巡街的“民间街长”按照全覆盖、网格化要求,对辖区各主次干道的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和经营秩序等进行实时教化、劝导和制止,并做好信息反馈,配合执法部门加强整治,达到以“街长”制促进街“长治”。 执法方式上,着力推行“721”工作法(即70%的问题用服务手段解决,20%的问题用管理手段解决,10%的问题用执法手段解决)和“一劝导、二警告、三处罚”的多层递进执法模式。

“以往的市容管理方式比较简单,细节无法兼顾,常规整治后,回潮现象时有发生。‘民间街长’就像移动‘天眼’,能及时发现、反馈问题。”蓝田经济开发区分管领导在谈到“民间街长”时如是说。

目前,龙文全区共有街长89人,民间街长14人。实行3个月来,“民间街长”巡查解决了各类问题220多项,辖区街道的垃圾乱扔、占道经营、油烟污染等问题明显改善,“门前三包”法规意识深入人心。城市管理由原来的城管部门“单一管制”变为“全民参与”的“社会共治”,城管执法和社会管理之间也形成了协调配合的互动机制。

此外,为更好地接受市民监督,推动社会共治,该区积极建立健全城管执法24小时值勤备勤制度、“交警+城管”联勤联动制度和24小时群众投诉举报查处制度,主动接受群众对市容环境卫生方面的投诉,做到“有线报必立案、有立案必查处、有结果必公开”,营造严管严治的氛围,引导市民转变观念。今年来,该区累计受理群众投诉185件,全部办结。

通过机制建设,龙文区“门前三包”三级街长责任制得到有效落实,“以路为轴、纵横成网、责任到人、常态长效”的城市网格化管理体制初步建立。

疏堵结合 破除城市“顽疾”

上班早高峰,摇下车窗,买份早餐,然后在摊贩、行人、自行车间龟速“挪动”,这是福隆城小区不少住户每天的日常。流动摊贩挤占市民生活空间,成了龙文区城市管理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龙文区提出“在整治的基础上,做精细精心安置”。今年3月份,全市目前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室内综合型农贸市场——蓝田综合大市场建成投用,原来杂草丛生的荒地变成了漂亮整洁的菜市场,辐射范围达10个社区、5万居民。经过大半年的经营,周边大部分流动摊贩都已被引进到市场中,路口不堵了、街道整洁了,商贩的“生存空间”得以保全,市民的“生活空间”也得到了美化,引得周边居民拍手称快。

疏堵结合,方能标本兼治。针对夜市、流动摊点和马路市场等城市治理中的顽疾,龙文区一方面“重拳出击”,加强对龙昌路、长福路等重点路段、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的巡查、劝导、整治,并与多部门形成联动,对市容乱象开展集中整治。今年以来,龙文区城管执法局共出动执法人员6350人次,立案处罚323起,金额640700元。针对流动摊点占道经营严重影响交通通行和市容市貌方面,共劝导处置占道经营14486起,流动摊点9100起,有效改善城区市容环境;另一方面,该区加快推进11个农贸市场的提升改造,有序引导夜市摊点和流动摊点入市经营。目前,该区共有蓝田综合大市场、小港、下洲、东裕等6个农贸市场竣工投用,大部分流动摊贩被陆续引导,入市经营。“柔性引导,合法经营”的“共生”模式终结了小摊贩与城管的“游击战”,城市管理效能有效提升的同时,也得到越来越多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以情治城 彰显城市“温度”

城市治理,既需要有力度,更需要有温度。如何在维护好城市秩序的同时,给城市增添一缕温情?今年来,龙文区在郭坑镇人民北路等部分路段探索设置“临时摆摊区”,在不妨碍交通及周边环境卫生的情况下,允许在部分路段指定位置设点经营。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小摊贩“肩挑手拎、提篮叫卖”的管理难题,也方便了市民生活,进一步实现了摊贩生存、市民需求和市容管理三方共赢。

针对卖早点的摊贩,该区推出“定点定时摆摊”措施,在不影响交通及环境的前提下,允许其在临时指定区域内定时摆卖;针对乱停车等城市治理顽疾,不是抄牌罚款就了之,而是加快补齐市政设施“短板”,变“末端执法”为“源头治理”。目前,龙文区共投入资金267.6万元,修补地砖2610平方米、新增环保公厕10座、新施划停车线15362米、新增停车位5908个、新增防护栏3.4公里。通过基础设施的修补和新增,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夯实城市管理根基。

打造宜居城市是龙文区近年来的发展目标,宜居与否,除了气候等自然条件,更关键的是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细节。“小厕所,大民生”,公厕作为城市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着市民的切身利益与感受,更是城市“温度”最真实、最基本的写照。今年,龙文区新建7座城市公厕已全部完工,总投资金额206万元。区环卫处多次入户调查、政策宣传,勘察研讨,协调排水、排污、电源等问题。坚持科学选址,每座公厕均根据周边环境融入设计,并设置中央空调-新风系统、自动冲水系统及节能减排应用,确保后期使用洁净化。同时,公厕内部根据成人、儿童不同需求设置坐便位及洗手盆,并全部配备“第三卫生间”,设多功能台、安全抓杆、挂衣钩、呼叫器等设施,方便老人、残疾人以及单独带孩子出行的父母使用,体现人文关怀,彰显城市“温度”。

以费养事 提升城市“颜值”

“为适应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我们尝试打破坚冰吃‘螃蟹’,率先在全市启动路面清洁全市场化运作模式,打破以往环卫处和保洁公司‘你洒水我扫地’协作时常脱节的弊端,城市道路保洁基本实现了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龙文区环卫处负责人黄丽真介绍。

把“扫帚”交给市场,变“以费养人”为“以费养事”,为城市道路找到了新“保姆”。今年,龙文区委托漳州环境集团对辖区所有主次干道、背街巷道和公共设施进行清扫保洁作业。目前,环境集团陆续引进先进的保洁设备,采取“人工清扫+机械清扫”保洁模式,道路保洁质量明显提高。

截至目前,环境集团已投入各类新购置环卫机械清扫车辆、保洁车辆、电动扫路车、垃圾压缩车等150多辆,配备清洗作业人员、保洁人员700余人,日均清洗清扫面积530余万平方米,城市道路保洁的质、效都得到了有效提高;此外,该区日常利用雾炮车进行喷雾降尘,每日保证8小时作业,对城区各主次干道每天洒水不低于4次,重点加强新浦东路、九龙大道(南段)、水仙大街、龙文南路等重点路段的日常管理,每天至少洒水8次,基本实现了降尘常态化。遇到污染天气,会进一步加大道路冲洗降尘频次,降低道路积尘负荷;垃圾处理方面,实行前端、中端、末端一体化保洁管理。目前,前端已建成垃圾流转屋165座;中端已取消所有垃圾中转站,实现垃圾“桶桶对接”“桶车对接”、垃圾清洁直运。末端在原垃圾处理场基础上,进一步建设餐厨垃圾处理场和大件垃圾处理场,实现垃圾“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处理”。

把“扫帚”交给市场,并不意味着环卫部门从此放手不管了。恰恰相反,市场化运作后,环卫部门得以从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尴尬局面中解放出来, 集中精力将“监管之手”抓得更紧。一方面,龙文区环卫部门严格把好“准入门槛”,要求符合甲级资质的保洁公司才能参与竞标,并严格规定参与竞标的保洁公司的考核程序和合同签订条件,有效避免了层层转包造成保洁质量下降的现象;另一方面,利用技术手段做好监督工作。做好环卫工人的编号和追踪,避免逃岗、脱岗现象。为所有车辆、设备安装GPS定位装置,并全部纳入GPS监控平台,实现监管的智能化、实时化。(漳州文明网、闽南日报)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