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央视报道称,有自称高校教师的组织者在武汉高校物色大学生“枪手”,到河南参与高考替考。昨天,河南省教育厅发布消息,经公安机关侦查,截至18日晚,杞县、通许县已经调查控制了23人,其中包括17名教师。同时,武汉警方已锁定自称替考组织者之一“李老师”,查实其为河南人,非武汉高校教师。目前,案件仍在调查当中。(京华时报)
古往今来,选拔人才的方式不外两类:一为推荐,二为考试,或者是两者的结合。当下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潜规则充斥于各行各业,但高考相对来说是人才选拔中最干净的竞技场。在国人的信条中,这里最公平最严肃,这里拼实力,不拼权、不拼钱也不拼爹妈,广大学生和家长越来越重视高考,相信自己或儿女只要经过12年的努力,就能在这里得到承认,只要是个真正的人才,就能用实力赢得高校抛来的橄榄枝,享受到公平公正的高考红利。
但上述令人震惊的“替考门”事件却将我国现行考试制度的短板彻底暴露,中国虽是考试故乡,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但形同虚设的安检、指纹机、电子屏蔽仪……一系列严格的检验手段,充分说明考试制度已成部分人手中的“玩偶”。目前我国对替考舞弊行为法律责任的规定仅在《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对枪手和考生有所明确,但是对替考行为起到核心作用的幕后组织者和策划者却鲜有涉及。诸如“取消考试资格”、“取消各科考试成绩”、“通报批评”、“停考1年”之类的不痛不痒的处罚,使得替考作弊成为一桩低成本、高收益的“买卖”。只有健全法律,用刚性的规范将“替考门”事件的参与人员统统纳入法律惩治的行列,才能以儆效尤,为高考的公正“护航”。
有个词儿叫“特事特办”,专指为群众开设“绿色通道”办实事。此次“替考门”事件在社会上影响何其恶劣,这里笔者也呼吁相关职能部门为上述“替考门”的参与者们来一次“特事特办”,给残缺的考试盛宴特制一桌儿“法律大餐”,让不守规则者细细品尝个中滋味,追究其责任,让其付出沉重的法律代价,给公众一个合理的交代,重树公众信心。
高考是一根带电的高压线,也是一根道德的高压线,只有给它穿上一件全乎的法律外衣,才能让更多的人得以安全!让我们用法律为高考的公正“护航”! (杨 禾)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6-23给高考作文阅卷提三点建议
- 2014-06-19高考替考升级 处罚不能“挠痒”
- 2014-06-17为“高考状元”建档是另类炒作
- 2014-06-13高考后的反思
- 2014-06-13“高考经济热”与节俭美德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