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参观家训书法展
本报讯(记者 黄雅珊 通讯员 林吟昕 文/图)本报昨日第3版报道了鲤城区举办了一场有关“家训”主题的书法展,引发广大市民关注,很多市民突然意识到自己家没有家训。在鲤城区展出的108幅书法作品中,绝大多数内容是至今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书写当代家训的少之又少。记者采访专家得知,家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不受重视,大多数家庭没有家训也就见怪不怪。
家训变迁
明清盛极而衰 近代逐渐淡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委员、教育专家张秀云教授说,家训作为古代的一种家庭教育方式,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并随着家庭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与社会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的家训产生于西周,成形于两汉,成熟于隋唐,繁荣于宋元,明清达到鼎盛,至清末,传统家训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秦汉以后,大量有关家训的文本文献开始出现,这是因为这时儒学逐渐占据独尊地位,家训中的许多基本概念也产生了。而从东汉末年至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战乱出现和朝代的更迭,对子弟教育任务逐渐由家庭承担,仕宦家训开始形成体系,《颜氏家训》就是仕宦家训的集大成者。
随着历史的不断演变,家训内容开始变得十分宽泛,既包括家庭生活、个体修身、交友处世,也包括出仕从政、建功立业等。两晋隋唐时期是家训的成熟期,李世民所作的《帝范》是帝王家训的集大成者。宋朝以后,家庭礼制不断加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家法。宋代尤其是北宋的名臣都有家训传世,司马光、范仲淹、包拯、苏轼等都留有家训。南宋学者袁采的《袁氏世范》,在中国的家训史上更是可以与《颜氏家训》相提并论的一部。
明清两代撰写家训的风气更浓盛,家训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了以往,内容也更加丰富,既有一般的家训,也有专门训诫商贾的家训;作者既有帝王显宦、学究宿儒,也有普通百姓;形式上既有长篇鸿作,也有箴言、歌诀、训词、铭文、碑刻;方式上既有循循善诱的说理激励,也有家规族法的惩罚条文,可考者有60余种。然而从清代后期,家训文化开始衰落。
张秀云认为,近代以来,家族传统观念被看成是一种桎梏,加上受西方思想和现代文化的冲击,家训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市民新作
八旬老翁撰家训 希望留作世人用
中心市区82岁的张开彭老先生原先家里并没有什么家训,借助这次家训书法展活动,他特地撰写了三对家训,希望得以在自己家里或是在社会中能够被传扬。
记者了解到,其中一联是“正气不随冤气散,耿光常逐剑光飞”,对此,张老解释说,希望怀有正气的人不要因为遭遇了什么冤情就改变自己正直的本性,其耿直的性格光芒要跟着清正的风气走。另一联是“美德无暇胜玉美,清标至洁过冰清”,寓意希望人们做人光明磊落,内心高风亮节。还有一联是其针对“家和万事兴”,拓展出了“国靖千秋盛”,意为“家庭和谐了,做任何事才会顺心,国家安宁了,各项事业才能昌盛。”
专家说法
家训是家庭教育方式 应好好传扬
张秀云说,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学生80%的教育要通过家长来完成,而家训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应该在现代社会得以传扬。
她说,受外部条件的影响,比如升学率,家长目前更注重于孩子智力的发展。古代的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义廉耻,是关于立身、治家、处世、为学的经验总结,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道德风尚和伦理观念,寄托着人们的生命信仰、情感依托和家国情怀,其内涵显然宽泛得多。而如今,社会风气存在一些问题,很重要的一环,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传统传承的断裂。所以,她希望“厅堂悬挂家训”像一朵散播真善美的文艺之花,盛开在千家万户。
相关链接>>
《颜氏家训》选摘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译文:和善人住在一起,就像进了开满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自己也满身芳香。和恶人住在一起,就像进了卖渍鱼的商店,久而久之自己也满身臭气了。
《曾国藩家训》选摘
●早起:黎时即起,醒后不沾恋。
●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叶为率。
●作字:早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
《朱子家训》选摘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04-11鲤城区举办优秀家训书法作品展
- 2014-03-07以辩证思维解忧难 家训挂在家中 更要挂在心中
- 2014-03-07家训挂在家中 更要挂在心中
- 2014-03-06泉港区“三结合”开展“厅堂悬挂家训”活动
- 2014-02-27马年第一问:我们要树立何种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