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思想道德频道> 道德评论 > 正文
文化产业大底蕴弱 冯骥才担忧令人警醒
http://wmf.fjsen.com 2010-03-16 09:05   来源:中国网    我来说两句

植入广告无孔不入,商业大片噱头乱飞,一个个作家富豪榜争相登场,一座座恶俗建筑挑战着人们的视觉,传统节日变成了“吃”节和“黄金周”,文化创意产业园背后是圈地大搞房地产……去年全球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文化产业却逆势上扬,在一些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超过5%,在整个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是,这一连串的问题却让人避之不及。

由中国青年报社、中青在线举办的两会访谈,今天上午请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一起探讨“发展文化产业,要警惕‘暴发户’心态”话题。(03月12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冯骥才说的这种现象,的确掉让人忧心;提出的这个警惕,也的确令人警醒。近些年来,中国的文化产业是不断的壮大,但是,文化的底蕴却在不断的减弱,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在不断的凸现,但是,文化的韵味却在不断的降低。

乍一看,各地都是非常重视文化,什么事情都要与文化节联系起来。从民间传说到历史记载,到处寻找文化的踪迹;从城市规划到园林建设,处处都让文化挂名;从历史遗迹的利用到山水资源开发,样样都是贴的文化标签;从电视节目的制作到文艺节目的表演,项项都以文化标榜。但是,仔细一看,官员们这样重视文化,并非是重视文化的教化和美育作用,也不是重视文化的滋养和浸润功能。而是把文化当成了一种时髦的标签,当成了一个招财进宝的童子。是文化节只是起一个“搭台”的作用,“唱戏”的主角还是经济。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