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上的“文化热”
文化转制:时代的机遇和呼唤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样强调文化在当下中国的意义。随着今年“两会”大幕开启,越来越多的代表和委员热议文化产业在当下的发展,提出各种建议,而在这各种声音之中,对文化企业转制的讨论,无疑是一个热点。
文化企业转制逐步深入进行
2009年9月26日,《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文化产业迎来一次全新的改变。文化企业转企改制也成为“两会”热议的话题之一。“今年年底,我国出版社转企改制将全面完成。”全国政协委员、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说,“改革最后要实现的目标是‘三个一批'——做强做大一批、整合重组一批、停办退出一批。”
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公布的半年里,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管制逐步放松,一些具体的政策出台,包括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有线电视收视费新一轮调价、上海文广制播分离改革试点等。尤其是国家规定,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以后可以在2009-2013年继续享受所得税免税政策,这是对文化企业的最直接支持手段,目前出版传媒、时代出版、歌华有线以及电广传媒旗下的有线电视网络集团都按此政策享受了所得税免税。传媒业证券化也有望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关键词。从“两会”传出三网融合有望5月获批、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年底A股上市等消息。
改制让传统文化艺术焕发出生机
截至2010年1月,全国已完成转企改制的国有文艺演出院团已达108家。“没想到实行市场化运作后,我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柯军感慨。2009年7月,中宣部、文化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改革的基本思路和中心环节。改制后的江苏省昆剧院也推出了自己的创举:一部《桃花扇》竟然有青春版、传承版、精制版、音乐会版等八个版本,口味再挑剔的观众也能找到喜欢的版本:“改制叫醒了那些思想嗜睡的人们。思路活泛了,排出来的剧目自然好看。”回想起以前大演大赔、小演小赔、耗尽心血排演剧目经常是获了奖就束之高阁的日子,柯军觉得简直就是恍如隔世。如今昆剧院的演出,免费的公益场人们争着看,需要掏钱买票的演出,老百姓照样捧场。“改制让传统文化艺术又焕发出生机,我再累也快活。”柯军说。国有院团正忙着转制,民营院团也如火如荼地发展。北京、浙江、上海等地出现了一些民营小剧场,以低成本、低票价的特点,受到百姓欢迎。活跃在广大农村市场的民间戏班,不仅不要国家一分钱,自觉地活跃着农村的文化生活,也为农闲演戏的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各种表演团体达6800多个。
文化产业转企改制不能“一刀切”
已经担任过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的赵丽宏今年关注的也是相关话题。他带来的是有关出版改制中纯文学期刊生存状况的提案。“转企改制不能一刀切。”赵丽宏直言,“走精英路线的纯文学作品追求的是思想和品位,担负着展示优秀文化、培养文学新人的重任,可以说,这类期刊是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出版物。而且,作为精英文化产品,纯文学作品的市场定位必然是小众市场,让它参与大众市场的竞争,本身是不公平的。”
赵丽宏提出,要解决目前大多数纯文学期刊生存堪忧的现状,一方面,其自身应当在坚持文学理想的同时革新求变,赢得读者。另一方面,他建议政府要像对待科技和少年儿童出版物一样,对纯文学刊物实行适当的扶持和保护性政策,比如在税收政策上对其实行免税或减税;同时,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组织专家队伍,论证确定哪些杂志和出版物应当受政府扶持;此外,国家和地方财政能够拨出专款用于扶持纯文学期刊。
责任编辑:叶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