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增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文化产业的发展应立足当地实际,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挥本地优势
欧阳黔森代表(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现在的文化市场不够规范,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了文化产品质量的提升
王兴东委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文化产业从业者要克服浮躁心态,深入生活,贴近群众,真正沉下心去认认真真做东西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之时,我国电影业却空前火爆,影片数量、观众人数和电影票房创近10年新高。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总产值大约为6000亿元,就业人数超过1200万人。以影视产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在我国调整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中获得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如何让文化产业这把火越烧越旺?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有特色,有质量,就有市场
据统计,目前几乎全国所有省份都在制定和实施自己的文化强省战略,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而文化又是非常强调特色和个性的。在各地文化产业方兴未艾、各种文化产业项目大干快上的时候,如何差异化发展,避免千人一面、同质化竞争?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丹增委员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艺术作品创作、文化人才培养,都应立足当地实际,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挥本地优势。”如云南最大的资源是民族文化,2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就要注重结合这些特色。
“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要避免重复、复制。比如当前国家提出扶持动漫产业,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搞动漫产业,这就容易走上过去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重复建设的老路,会造成投资过大、秩序混乱的局面。”丹增说。
“贵州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黔东南的侗族大歌、水鼓舞,黔西南的八音座唱,彝族的阿西里西,都是中国的好民歌。把它给挖掘出来,把资源、力量整合起来,然后提升创意,就能形成产业。”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欧阳黔森代表说,“关键是要把特色挖出来。只要有特色,有质量,就有市场。”
用精品力作去赢得观众
欧阳黔森认为,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机遇就是我们人多,市场大,拥有多元化、多层次的欣赏群体,只要你做出来,就不愁没人看。”
但也恰恰是因为市场大,许多文化产业从业者不重视产品质量。“有些影视剧质量不行,老百姓就不买账。每年在国家广电总局备案的电影有800多部,能拍出来的三四百部,能最终进入院线的,老百姓自己买票去看的却不是很多。这意味着我们投下去的那么多钱都打了水漂。”欧阳黔森说。
欧阳黔森认为,现在的文化市场不够规范,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了文化产品质量的提升。“比如,演员片酬过高,有的演员一集片酬要15万、20万,导致剧组难以把大量资金投入到剧本和制作当中,影视作品的质量当然难以提高。”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委员认为,艺术作品是以质论成败,不是以量论成败。“文化产业从业者要克服浮躁心态,深入生活,贴近群众,真正沉下心去认认真真做东西。”他说,“艺术质量的提升在于作家的责任、真诚的态度、对艺术的忠诚。你被生活所感动、被时代所感染,才能创造出感染时代的作品。现在我们一些文化工作者缺少对生活的这种认知和感动。”
打击盗版,保护核心创意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个人的创意和个人创造的智力成果成为产业竞争的核心要素。因此,各国无不把保护知识产权视为确保经济发展的命脉。
王兴东说:“文化产业的核心是版权经济。世界上凡是发展文化产业比较好的国家,都是在打击侵权和盗版的问题上最果断、最坚决、最彻底的。一部影片的投资动辄上千万,如果一出来就被盗版的话,企业就无从谈发展。文化产业要发展,打击侵权和盗版必不可少。”
丹增建议,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艺术的繁荣,文化的立法工作应该提到一个重要的议事日程上。
“过去文化没有作为产业来抓,对文化的知识产权没有非常规范化的规章,更没有好的立法工作,以至今天侵权活动屡见不鲜,这对整个文化艺术的繁荣和文化产品的创作是非常不利的。”丹增说,创作者的积极性受到伤害,同时一些优秀的作品也被任意改编,变得支零破碎。应当加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用法律来规范产业的健康发展。(记者 刘阳 张贺)
责任编辑:叶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