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英国达勒姆大学中文专业的几个毕业生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成立了一个名叫“周二中国”的组织,每周二定期聚会,谈论有关中国的一切。时光荏苒,如今“周二中国”早已更名为“筷子俱乐部”,俱乐部已发展到400多个成员,加入其网络的更是超过千人。
11日晚,在中国中秋佳节前夕,“筷子俱乐部”会员在伦敦金融城附近一座15世纪的教堂内济济一堂,举行了一个隆重的15周年中国大餐庆典,不少会员穿上了唐装。他们一边品着地道的中国美食,一边观赏着中国厨艺表演和文艺表演,昆曲、笛子独奏,英籍华人用英文朗诵《道德经》,英国男高音用中文演唱《满江红》和《我住长江头》,不啻于一场丰盛的中国文化大餐。
俱乐部发起人之一的童海珍感慨万千,她在致辞中说,“我们都因热爱中国、渴望了解中国而走到一起,共同关注中国的发展。15年中,我们举办了1500多场中餐活动,共吸引了1.5万人次参加,吃掉了1.7万只烤鸭和无数吨面条!是会员的忠实、友善和支持使得俱乐部一直走到今天。”
童海珍与中国结缘始于15岁时在香港生活的经历。“中学时,学校没教过任何关于中国的内容,因此一到香港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后来听说了鸦片战争,就想了解更多。于是想学中文。”
1989年至1993年,童海珍和胡润财富榜的创始人胡润等同学都在达勒姆大学读中文,大学二年级他们一起前往中国人民大学留学一年,“那一年非常愉快”。1993年毕业时,同学们提出定期聚会,于是萌发了成立“周二中国”的想法。
童海珍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回忆说:“那时候没有手机,也没有互联网。我们每次聚会,都得各处打电话,一般也就有3个人到10个人。后来,觉得‘周二中国’的名称太直白,于是改为‘筷子俱乐部’,毕竟在中国文化中,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非常重要。”
1997年,胡润去上海发展,并很快打出了“胡润财富榜”,童海珍开始接管俱乐部的工作。除了组织品尝中餐,俱乐部还免费教中文,并请专家举办中国专题讲座,谈三峡大坝、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中国文化、京剧等各种与中国相关的话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没有作过任何广告的非盈利组织日渐壮大,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华人,如今俱乐部成员中50%是华人,40%是英国人,还有一些对中国感兴趣的其他国家的人。会员来自各行各业,有律师、会计、银行家、记者、作家、学者、艺术家、经济顾问、信息技术专业人士和商人,他们或者与中国有生意上的来往,或者对中国有兴趣。
“不少华人把俱乐部当作华人社区,因为这里可以让他们重新了解自己文化的根。”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激起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关注中国。“因为中国发生的事不只关系到中国,也关系到全球。因为中国在为我们生产很多商品,我们希望了解中国发生的各种变化。”
童海珍本人也不例外。大学毕业后不久,因想念中国,她曾回到中国工作了两年半。去年11月,她在相隔5年后又回到北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说:“中国充满活力和机遇,所有人都忙忙碌碌,街上已没有多少自行车,豪华饭店、购物中心比比皆是,变化之大,令我这个一度把中国当作自己的家的人都觉得陌生。”
今年的北京奥运会被许多西方人视为中国的“成年礼”,俱乐部会员更是对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的壮观赞叹不已。“我们今天举办这个盛大庆典也是希望它成为‘筷子俱乐部’的一个新起点,让俱乐部融入中国令人兴奋的发展进程。”
俱乐部已在谋划未来发展蓝图——更新网页、创出品牌、信息分享,在加强中西方沟通之余,还要展开更多务实的合作。童海珍希望“现在发展还不算太晚”。
责编:蔡意
责任编辑: |
- 2008-07-29让铁路运输更便捷、更高效:英国三大措施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