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平潭:二十四节气文化根植校园 传统精髓滋润人心
http://wmf.fjsen.com 2019-06-27 08:59:16 郑也 来源:平潭文明网

  老师在讲解二十四节气相关知识   图片来源:平潭文明网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歌一直流传至今。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

为了让孩子们深入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深刻含义,平潭第二实验幼儿园精心打造了独具特色的节气校园文化,让孩子们倾听节气知识、制作节气食品、浏览食育展览、观察农作物等,让孩子们学会欣赏,学会劳动,更重要的是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老师手把手指导孩子制作食物   图片来源:平潭文明网

鲜嫩多汁的大杨梅、五彩缤纷的芋圆、青翠欲滴的西瓜、晶莹剔透的银耳、清热解暑的仙草冻……芒种当天,面对一碗碗新鲜食材,来自中一班和中二班的孩子们欢欣踊跃地投入了其中,享受与食物的“亲密接触”。孩子们有序地分配着任务,洗干净小手,穿上小围裙,在厨具的碰撞声中紧锣密鼓地完成任务。

在食育工坊,一个忙碌的身影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力。中二班幼儿陈若淼清洗盘子、整理桌面、擦洗手池、清理垃圾,将各项事务都整理得井井有条。“我很喜欢二十四节气活动,在食育工坊中,亲手体验制作食物,制作出来的美味食物,和大家一起分享,我觉得这个过程很有趣!此外,我也喜欢把东西有规整地进行收拾。”陈若淼说。

  节气食谱  图片来源:平潭文明网

对于第二实验幼儿园开设食育工坊,不少家长竖起了大拇指。“孩子上幼儿园后,也想回家做菜,这让我十分惊喜。4岁的孩子在灶台前像模像样地张罗着,这都是因为有了食育工坊的改变。”家长陈妹妹说,“在做菜的过程中,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懂得人生的道理。学习一些生活技巧,对孩子以后的人生更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食育工坊中,孩子们互帮互助,合作学习。在真实场景中,孩子们体验劳动的乐趣,掌握劳动的技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带给孩子们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也培养孩子们的惜物感,让孩子们对二十四节气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第二实验幼儿园园长吴晓萍介绍。

  在“天空农场”,老师带着孩子们观察农作物   图片来源:平潭文明网

此外,第二实验幼儿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巧妙利用四楼空地建起了“天空农场”,为孩子们提供体验自然生态,参与种植、劳作、采摘等实践活动的空间与条件,真正把种植纳入课程之中。生菜、西瓜、黄瓜、西红柿……走进“天空农场”,100多平方米的天台上,数十种瓜果蔬菜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生机勃勃,颇为吸睛。

“在‘天空农场’中,孩子们可以关注植物的根、茎、叶、花及果的不同特点,体验到节气种植的快乐,还能把这份护绿热情一直延续。”吴晓萍说,“我们希望食育教育不仅是餐桌礼仪和饮食搭配,还希望孩子们对自然环境怀有爱护之心,让孩子们充分认识植物、动物,培养对食物的敬畏之心,从而减少对食物以及资源的浪费。”

编后语

让节气文化和平潭元素结合起来

千百年来,人们春种、夏耘、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二十四节气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但现在很多人,尤其是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们,不可能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在农村的大自然中感受节气的变化,他们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甚少。

第二实验幼儿园引进“二十四节气”,开设食育工坊,普及耕种知识,体验节气文化,开展以“二十四节气”为节点的主题式体验活动,让传统文化植根于孩子们的幼小心灵。

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如果只是听,就容易忘记,但是亲眼见证,孩子们就会记住。在食育工坊中动手实操,孩子们加深了对二十四节气的了解。”吴晓萍说。

第二实验幼儿园从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二十四节气出发,让孩子们获得节点性、生活化的道德体验,使程式化的德育模式转变为以实践活动为主题的德育新模式,加强幼儿的人文素养,积淀幼儿的文化底蕴。

由此,笔者期待,未来,节气课程在平潭中小学遍地开花,二十四节气和平潭乡土文化相结合,在节气实践活动中突出平潭元素。(平潭时报见习记者郑也/记者 林映树/摄)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