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为功,常抓不懈
省委常委、厦门市委书记裴金佳此前在接受中国文明网专访时说,“创建既要不变也要变”。十几年来,厦门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走过多年历程,创建活动的外延不断扩大,内涵不断丰富,这些都是变化的。“但至少有三点是不变的:一是‘一把手’工程不变。不管内容怎么变化,创建文明城市‘一把手’要高度重视,要亲自抓,亲自落实,亲自解决存在的问题。二是市民的主体地位不变。创建过程中一定要把老百姓发动起来,人人参与,依靠群众。三是问题导向不变。创建过程也是提升的过程,存在的问题一定要去解决,一定要介入。”在此基础上,厦门的文明创建工作不断地创新和提升,形成了群众化、信息化、法制化的工作机制。裴金佳还特地指出其中的一点:就是“不管变与不变,一定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梳理厦门文明城市创建的脉络,不难发现,尽管考评标准不断变化,厦门始终从全局角度推动文明创建工作,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党政领导共同抓,成员单位合力抓”,确保创建工作常态长效。在获评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后,厦门市委更是明确提出“在全国立标杆、树榜样,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目标要求,及时调整充实文明创建的组织领导,推动完善多方联动创建的格局——
厦门文明创建的工作规划,是列入厦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的,市委书记担任市文明委主任,市长任第一副主任,各级党政“一把手”靠前指挥。并且逐级建立了问责追究制度,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文明创建的效果直接被作为考核、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如是,形成“一把手”高度重视,亲自抓、亲自落实,压力层层传导的文明创建体系,形成有效的保障机制。
在创建过程中,厦门坚持常抓不懈,敢于以问题为导向,坚持领导实地检查、内部情况通报、媒体设“曝光台”等多管齐下,做到发现、整改、反馈、评估环环紧扣,形成常态长效的督查机制,促进文明提升。从2005年第一届文明城市创建至今,厦门就开始定期召开创建点评会,结合一轮轮的暗访点评,曝光问题促进工作改进,市委书记、市长几乎每次都参与主持。
午夜烧烤摊占道摆摊设点、各大交通路口乱象、车辆斑马线前与行人抢行……各类不文明行为不断被“文明创建暗访团”一一曝光。暗访之后,便是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并组织专题测评,当场记录取证、测评扣分。在季度测评中,厦门市委文明办把测评中发现的具体问题一一列出,形成问题清单,反馈到各区各单位,由各区分解到相关责任部门,逐一整改,举一反三,全面整治;每季度测评的排名情况也通过报纸予以公布,并纳入对各区委区政府年终绩效评估分值。
问题导向,使得厦门的文明创建工作不断自我完善,更有生命力和创造性。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使厦门市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领跑全省全国,成为文明城市的标杆。
不断创新,推动创建工作不断升级
“驾驶机动车未按规定避让行人,行经人行横道未减速行驶的,处以一百元罚款”;
“个人在道路或者公共场所随地吐痰,抛弃有害垃圾、厨余垃圾或者其他污秽物质、口香糖残渣等难以清理的垃圾的,由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部门予以警告,并责令当场清理”……
去年,厦门先后出台并实施了全国首部关于社会文明的地方性法规《厦门经济特区促进社会文明若干规定》,创新性地以立法的形式,对社会文明提升相关工作作出规定,法制化建设为文明创建增添了新的保障。
通过信息手段对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等九大不文明行为提出重点治理措施,创设文明信息平台和文明记录制度,并在弘扬见义勇为精神、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展慈善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文明行为上作出表彰和奖励规定。由此,在体例上形成“机制建设文明倡导 陋习治理”的立法框架,促进德治和法治、道德和法律协同发力。
发挥特区立法优势,通过立法形式促进社会文明程度提升,这是厦门在文明创建过程中的一大创新。据了解,在厦门市现行99部地方法规中,涉及社会文明建设的就达83部。
创新是文明创建的源头活水。多年来,厦门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创新性创造性地开展创建工作。
如今,市民如果有兴趣参与志愿活动,只要登录“志愿厦门”网络平台,全市近万个经常性学雷锋志愿服务项目的网上地图、项目的服务内容、时间地点、联系方式等便一目了然。
这个是厦门建立的与全国互联互通的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以“互联网志愿服务”的创新,促进志愿服务更智能化、更好地发展。据悉,“志愿厦门”网站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达65万,厦门还为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统一购买保险,免除后顾之忧。
借助互联网技术,厦门的文明创建工作更加智能化、信息化,让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更加高效、可靠。
目前在厦门遍地开花的社区书院中,还设有志愿服务培训的师资库,提供“菜单式”的培训服务,目前已开展各类培训4500多场次、近60万人次参训。这大大方便了厦门市民的继续学习与提高素养,为整体文明水平的提高打下群众基础。
惟不断探索创新,厦门才能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变化的文明创建工作中常创常新,保持领先优势,迸发创建活力。(福建日报 吴在平杨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