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以机制推进落实 用成果实现利民
http://wmf.fjsen.com 2018-07-19 08:46:18 来源:省委文明办

三、构建“四连格局”,深化创建出动力

创城联系群众,创城依靠群众。一是领导连战线。市领导带头,按照各自分管的战线工作进行责任承包,确定挂钩街道办事处开展创城活动制度,对整个战线的创城工作全面负责。二是部门连社区。全面组织市直单位、区直单位及30多家非公企业与社区挂钩结对创城,合力推动落实共建项目500多个,切实落实环境整洁、设施健全、秩序良好、人文和谐的创建目标,有力提升市民对创城工作的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率。三是干部连群众。市、区两级254个党政机关、事业单位13000多名在职党员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建立社区网络党支部240多个。开展干部走基层进社区活动,每名干部联系5—10名社区群众,了解群众思想动态,解决生活所需,宣传创城知识,提高文明素质。利用互联网优势,着力打造“e龙岩”,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干部深入群众、深入现场,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打造“网络政府”“阳光政府”。四是城市连县域。通过龙岩中心城区的创建,带动全市7个县(市、区)共同参与创建,形成全域创建的良好态势。武平县获得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上杭县被确定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长汀县首次获得第五届省级文明县城,其他县(市、区)除连城县外,都获得省级以上文明县城(城区、城市)的荣誉称号。以城带乡,创建成果由市区延伸辐射乡村,目前全市有14个全国文明村镇、57个省级文明村镇及一批市、县级文明村镇。

四、落实“五项机制”,齐心协作增合力

几年来,我们不断加强创城机制保障,突出落实“五项机制”,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一是完善组织领导。坚持高位推动,成立了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的创城工作指挥部,组建了由分管副市级领导任组长的8个专项工作组和7个市直创城督导组,建立了市级领导、部门及区处级干部、街道办干部、社区干部四级联动责任区,完善了市、部门、街道、社区四级创城工作网络,紧密结合各战线、各部门的本职工作内容和分工,将测评体系90项测评内容、188条测评标准进行了高精确度、高标准化的划分,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指挥部牵头抓总、各部门各负其责、全民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区域、全覆盖的创城工作格局。

二是加强制度落实。制订并落实中心城区《农贸市场管理办法》《公园广场卫生秩序管理办法》《背街小巷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在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后,市委、市政府又专门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文明城市建设常态长效机制的意见》,市文明委出台了《龙岩市城市建成区“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市人大常委会正在组织制订《龙岩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龙岩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预计年内通过,待省里审批后颁布执行,有效推进城市管理制度化法制化。

三是强化监督检查。通过月度总结、季度测评、年中年末述职等方式,对创城整体工作的推进情况进行跟踪问效。坚持重点部位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现场办公、重要问题常委会及时研究专题解决等有效形式,扎实落实各项创建指标。三年来,共召开各类工作推进协调会23次,研究部署具体创建指标落实60多项。创新“一月一点评”工作机制,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参与,对各责任单位落实创建任务情况、各级创城督查或模拟检查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和通报,坚持问题导向,明确整改要求,推动问题解决,提升创建水平。从今年上半年开始,由创城指挥部牵头,对中心城区7个街道办事处全年度实行“街长”“巷长”负责制考评,推进创城常态长效开展。

四是实化考核激励。制订了《龙岩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奖惩办法》,把创建工作作为年终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把结果与干部的奖惩、评先评优、职级晋升等直接挂钩。组织、人事部门保证创城用人优先,原单位优先考虑选调人员的评先评优和提拔任用。对创城一线的工作人员进行及时表扬奖励,保证创城工作的有效落实。

五是加大资金投入。在公共设施建设、基层文化创建、市民教育、志愿服务以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市、区两级强化创建工作保障,为创城办开展创城工作安排专门办公场所和专项经费,把创城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年增加。市直、区直及驻我市中央、省、市属企事业单位均设有专门创城机构、专人负责、专项经费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保障了创城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有效落实。

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创城永远在路上。龙岩市将以获得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为新起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新一批文明城市创建届期里,在省委、省政府、省文明委的正确领导下,以这次表彰大会精神为动力,全力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走向常态、走近百姓、走进长效,落实新思想,唱响红古田,建设新龙岩。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