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鼓浪屿推动垃圾分类进校园 孩子们带着垃圾袋上学
http://wmf.fjsen.com 2018-01-31 08:52:30 来源:厦门文明网

  人民小学的义务小导游向游客介绍景点并宣传垃圾分类。校方供图

  日光幼儿园的孩子学习垃圾分类知识。 戴懿 摄

  废品收集起来成为美工材料。 戴懿 摄

走进人民小学,干净整洁的校园里只有一处垃圾桶;人民小学对面的幼儿园,用回收的瓶瓶罐罐、纸盘、纸片等制作的小手工艺品,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只是鼓浪屿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在厦门市垃圾分类工作中,鼓浪屿始终走在前列,与干净整洁的环境相对应的,是极少见到的垃圾桶。这样的理念正由鼓浪屿居民传递给游客,从大人传递给孩子。

早在2015年,鼓浪屿街道即推动人民小学在全市校园中率先实行了垃圾不落地和垃圾分类。如今,垃圾不落地、垃圾分类、垃圾减量已成为鼓浪屿上孩子们的生活习惯。在小手拉大手和家校社联动中,进一步巩固、提升了鼓浪屿垃圾分类的成效。 记者 戴懿

带着垃圾袋上学,连橡皮屑都收集装进纸盒

人们已见惯的垃圾桶,在人民小学只有一处。这是因为垃圾分类、垃圾不落地已成为全校师生的习惯,不再需要过多强调。

那么垃圾都放到哪里去呢?面对记者的提问,孩子们笑嘻嘻地从各自的抽屉里取出一个袋子,这是他们自备的垃圾袋。孩子们每天把在学校产生的垃圾如纸屑、废笔芯等收集装进袋子,放学的时候带走投放到分类垃圾桶里。

“这是我哥哥用牙膏盒做的垃圾盒,外面粘了胶带,不容易坏,还可以重复利用呢。就算用坏了还可以再做一个。”五年(1)班的李扬铖同学兴奋地举起自己的垃圾盒给记者看。

“现在校园里的垃圾主要是灰尘和落叶。”德育处毛晓纯老师说,老师们会教孩子折纸盒,连橡皮屑这么细小的垃圾也会被收集起来装进纸盒。

孩子们良好的习惯养成,得益于近年来鼓浪屿街道及学校开展的垃圾分类推进活动。人民小学通过国旗下讲话、垃圾分类主题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大队主题活动、跟着环保志工实践垃圾分类、环保课堂、互动游戏、彩绘垃圾桶等一系列活动,让垃圾分类的理念不仅深入每一个师生的心里,更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该校原创的环保题材课本剧《我是一条小鱼》,登上了鹭岛花朵少儿文艺会演的舞台,用艺术的形式传达垃圾分类的理念。

小学生当义务导游,除了介绍景点还宣传垃圾分类

11岁的徐昌慧自豪地说:“我们家也有分类垃圾桶,一个厨余垃圾桶、一个其他垃圾桶。”她不仅在家里做到垃圾分类,还参加了社区有关垃圾分类的活动,学会了制作环保酵素。

“红糖、水果皮菜叶还有水的比例是1∶3∶10。”徐昌慧对环保酵素的制作方法已非常熟悉,家里的水果皮、菜叶都收集起来用于制作环保酵素。“很多比我还小的小朋友都会做了。”她说,学校大扫除时,她把自己制作的环保酵素也带去了。

人民小学有一支“鼓浪声声红领巾义务小导游”的队伍,这支小导游队伍成立已经有30多年。每周六上午,小导游们在教师志愿者的带领下,分两条路线向游客介绍鼓浪屿。这两年,小导游们的介绍内容中又多了一项新内容——宣传垃圾分类。

陈思霖已经当了一年多小导游,她说:“鼓浪屿上的小吃很多,游客会拿着竹签或一次性纸杯不知道丢哪里,但我们知道,所以平时回家的路上也都会劝导游客别乱扔垃圾。”

这支小导游队伍被评为厦门市首届小学生“十佳明星社团”。

常见废品变成装饰画,让孩子们理解“垃圾”的用处

与人民小学一墙之隔的日光幼儿园,对垃圾有着另一种理解。纸筒芯、空易拉罐、废塑料瓶、一次性纸盘等,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垃圾、废品,经过老师和孩子们的巧手,变成了装饰画或风铃,用来布置教室甚至还能打造成一个海洋剧场。

在中二班教室的角落,摆放着6个筐,分别放着纸筒、塑料盒、纸盒等可回收的废品,这些都是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丁育婷老师说,这些都能用来创作和艺术加工。开心果、松子的壳清洗、暴晒、消毒后,也成为二次利用的材料。

副园长苏婉蓉说:“通过做手工、游戏等趣味形式,可以让孩子理解这些垃圾还可以有不同的作用。比如塑料瓶可以装沙,也可以做成漏斗当作学习工具,树枝、松果可以用来做手工。”

各班收集到的材料用不完,就统一放到幼儿园的材料室全园共享。“通过体验、感受,动员孩子们自发地参与垃圾分类、垃圾减量。”老师说,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幼儿园设置了不同的艺术课程。

在大班的教室外,记者看到了孩子们为垃圾分类而创作的环保主题宣传画。大一班的教室门口,老师和孩子们用环保材料打造了一个海洋剧场,八爪鱼、鳄鱼、锯鳐、水母等都是用一次性的塑料袋、纸箱或纸袋制作的。一块巨大的布画上各种海底生物,架在两个梯子上就成了“海底隧道”。(厦门晚报)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