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创作多汲取“大地的力量”
http://wmf.fjsen.com 2014-11-25 11:16:42 宋风 来源:珠海文明网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文艺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握中国精神这个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扎实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到基层和群众中去,在深入人民生活中提升思想和艺术境界,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大地的力量”,我很喜欢这个说法。大地上,有风云激变的社会变革,有多彩多姿的诗意人生,有厚重绵长的淳朴民风,有热情不息的芸芸众生,有热火朝天的奋斗历程,更有激越滂湃、相互碰撞的价值思考。当我们将瞭望的视角,驻足大地,关注苍生,就能聆听到大地的轰鸣、自然的节拍、宁静的天籁,捕捉到独有的“大地奇观”:天风怒号,山峦喧嚣,寒月如霜,万物轰鸣,甚至能聆听到地下岩浆的狂欢奔腾的叫嚣。是啊,这个火热大地、天然舞台,每天都在发生和上演很多,令人震撼、令人向往和令人膜拜的改革潮流、发展新姿、妙趣横生的“中国好故事”,我们当然应该进行倾情的关注、密集的凝视,带来激情澎湃的创作灵感,思想境界的升华。

更多文艺工作者“深入”企业、“身入”厂矿、“心入”田间地头、农家小院,乃至最艰苦的井下、灾难现场等,让自己成为大地的伙伴,成为群众的一员,和他们一起呼吸、生活、劳作、感受,因为汲取到了“大地的力量”,得到了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冲击,创作者的精神、思维,自然就会发生微妙而震撼性的变化,升华出意想不到的“进步”。这种“创作临在感”,让已经患上“城市优越感”的不够畅通的文脉,变得更加通畅,让“跟着感觉走”的浮躁、功利等文风得到净化和涤荡,让创作者的心态更为平和、淡定和从容,创造出更多“创作奇迹”。

不妨看一看那些精品大作,多是在这种现实生活的跌打滚爬中完成和升华的,大型合唱交响史诗《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在枪林弹雨中的杰作。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也浸满了硝烟的味道、战争的气息。贾平凹的早期作品多有商州的农村味儿。莫言的作品多有山东高密的情景。他们都是在汲取大地的营养、大地的力量。

当更多文化和创作,关注到了更多的“大地层面”,让更多“底层的声音”给及时打捞上来,让发展焦虑、精神郁闷,得到及时释放和纾解,让更多妖娆风姿得到挖掘、展现和讴歌,让文化成为群众的知音和伙伴,成为社会积极精神的集结号,诸多发展难题和冲突,也就能得到及时解决,群众的心情舒畅了,精神文化品味更高了,生活变得更有希望与活力。这才是文化责任感和成就感的最好体现:服务社会,滋润精神,凝聚人心,美化生活,提升情操。

汲取“大地的力量”,会面临挑战,会很苦很累,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比如要走出舒适的城市生活,走向艰苦的环境。更会让颇有市场的“靠名气去创作”、“收视率崇拜”等不良做法,没了市场,而让文化的公共责任感、文化自豪感,得到激情张扬,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文化和精神新面孔吗?

让文艺作品奏出更多“大地的乐章”、“基层的脉动”,奏出善美激越的文化和文学轰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成为发展的助力器。(宋风)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