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至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天津调研时强调,作家艺术家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火热社会生活,扎根人民伟大实践,推动文艺创作繁荣,推出更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11月21日新华社)
对于《聊斋志异》,大家应该都不陌生,甚至是喜欢至极。你可能以为是那些兴怪陆离,甚至有些荒诞不经的故事吸引人,其实说到底,它的成功还是源于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入挖掘。
作为一个文艺从业者,蒲松龄的成功不是因为炒作和抄袭,对创作的热爱,才是他获得成功的秘诀。首先是他太专注,不同于其它人,蒲松龄不喜考功名,在那个视功名如生命的时代,他算是个“异类”,因为写《聊斋志异》还影响了考功名。其次是他功底深厚,很好地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从古人的典籍里寻找素材,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最后就是他对生活充满好奇,而且深知创作高于生活、源于生活的真知。有这么一个说法,说是他为了搜罗奇闻轶事,在家乡柳泉旁边摆了个茶摊,请过路人免费喝茶,但必须要讲一个奇异故事,讲完了回家加工,于是才有我们今天看到的《聊斋志异》。
我们必须对蒲松龄先生充满敬意,有专业功底,有对创作的执著,最重要的是对生活的深度挖掘。
艺术高于生活,但源于生活,必须要根植泥土。关于生活是什么,很多都做过哲学上的讨论,但这不是笔者所关注的东西。艺术的生活是一种现实的、看到见摸得着的生活现状,可以是博大雄浑,可以是涓涓细流,动态的,静态的......包括一切可以为艺术提供素材的生活细节。生活就是艺术的原料库,扎根于此,艺术才有生命力和战斗力,不然都不过是闭门造车而已。《聊斋志异》的创作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除了专业精深和对艺术的热情之外,还应该有对生活的热爱。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最本真的生活缺少恭敬的态度,自然创作不出好作品。你为什么而创作?很多创作人的答案可能不尽相同,有人因为喜爱,有人为糊口,有人为完成任务、迫不得及,但无论哪样,如果想让自己的作品充满能量,以至传及后世,那么作品必须为人民所喜爱。作品是为大众而生的,他们是作品的伯乐。而这些最朴实的伯乐却是最会生活的中国民众,就在某个午后黄昏,在南锣鼓巷的街头,活生生的作品正在温和地上演。
深入生活,文艺创作才有“繁花似锦”的春天。大部分文艺创作处在浅层次状态,创作只是谋生的手段,不是奋斗的目标,因而深入挖掘的动力便不足,于是,好作品少之有少。如果你要在文艺创作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那么对生活的关注就应该多一些,不必像蒲松龄那样执拗,但至少要有深入生活的勇气,唯此,作品才接近生活,才反映现实,才为人民所爱,才有“繁花似锦”的春天。(徐云方)
责任编辑:金婷 |
- 2014-10-29文艺创作应当以民为本
- 2014-10-29文艺创作要重拾“鲁迅精神”
- 2014-10-27用核心价值观指导文艺创作
- 2014-10-27文艺创作应扎根泥土立足生活
- 2014-10-27文艺创作应有“道德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