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看一看那些精品大作,多是在这种现实生活的跌打滚爬中完成和升华的,大型合唱交响史诗《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在枪林弹雨中的杰作。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也浸满了硝烟的味道、战争的气息。贾平凹的早期作品多有商州的农村味儿。莫言的作品多有山东高密的情景。他们都是在汲取大地的营养、大地的力量。
当更多文化和创作,关注到了更多的“大地层面”,让更多“底层的声音”给及时打捞上来,让发展焦虑、精神郁闷,得到及时释放和纾解,让更多妖娆风姿得到挖掘、展现和讴歌,让文化成为群众的知音和伙伴,成为社会积极精神的集结号,诸多发展难题和冲突,也就能得到及时解决,群众的心情舒畅了,精神文化品味更高了,生活变得更有希望与活力。这才是文化责任感和成就感的最好体现:服务社会,滋润精神,凝聚人心,美化生活,提升情操。
汲取“大地的力量”,会面临挑战,会很苦很累,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比如要走出舒适的城市生活,走向艰苦的环境。更会让颇有市场的“靠名气去创作”、“收视率崇拜”等不良做法,没了市场,而让文化的公共责任感、文化自豪感,得到激情张扬,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文化和精神新面孔吗?
让文艺作品奏出更多“大地的乐章”、“基层的脉动”,奏出善美激越的文化和文学轰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成为发展的助力器。(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