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道德实践,需要有良好的公共环境予以支撑。这就涉及伦理气候(伦理风尚),包括一个社会整体或者一个组织所盛行的道德判断、道德感、道德动机、道德品质等。组织环境设计得好,可以有助于道德实践,设计得不好,则会助长冷漠与自保。
推进个人品德建设。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都把个人品德建设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并列,说明个人品德建设不仅是个体的事情,而且也需要通过社会、政府、其他组织予以落实,如国家倡导“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如此推动道德风气的形成,说明个人品德建设需要有多维的视角,全方位地展开。从个体的层面来说,个人品德建设包括知识学习(学习善,学习对好的品格的认识,这样的品格对实践的重要性的意识)、情感体验、个体修养、意志锻炼,最终付诸行动;从社会的层面来说,个人品德建设还需要营造强烈的环境氛围,在共享核心价值基础的共同体中倡导、提升。我们需要从道德修养、道德教育、道德氛围等方面,发挥个体、共同体、制度的积极性和作用,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普遍参与,形成建设的合力。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既需要一个结构正义、合理的制度安排,也需要公民品德和公共精神,需要在制度和程序中起作用的公民素质和责任。
政府推动群众性的公民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全方位地推进了我国的道德实践,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2001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努力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配合,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把公民道德建设融于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之中,逐步完善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更有效地引导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实践表明,这是综合推进道德实践的必备要求。
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现代社会是高度专业化、分工化的社会,这就导致了社会成员的高度职业化。职业或专业作为拥有特殊权力的社会分工,在职业行为中会产生特定的利益,有时还会产生激烈的冲突。所以,需要对这些领域的突出道德问题进行专项教育与治理,使其行为在有利于社会发展和社会要求的限度内运作。这里出现的规范问题、道德约束问题,也不再是仅涉及个体自身的道德问题。因为所从事的职业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如果在这一职业环节上出现问题,那么就会给社会造成相应的损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如此才能标本兼治,使道德实践可持续地进行。
社会征信系统建设。推进建设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是目前道德实践的紧迫任务,也是当前最有效的标本兼治的有效模式。政务、商务与社会的诚信,政务与司法的公信,对社会风气的影响至关重要。就目前的现状来看,这方面的建设任务仍是非常繁重与艰巨的。当代的市场经济,启动的是一个巨大的信托网。全球新市场,贸易与资本市场都是全球联结、24小时开放、即时就能完成的远程交易。维护诚信、维护可以预期的交易远景,是现代市场的生命。这就需要当代社会推进诚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形成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的物理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真正做到一处失信、处处受制,处处守信、事事便利;要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清理、修改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加快制定有关标准规范。要在信用信息采集环节上实现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在信用产品使用环节上引导、培育和扩大信用产品的社会需求,在对失信行为的惩戒环节上建立失信惩戒机制。总之,诚信建设,与其他方面道德实践模式一样,需要在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范围内共同努力,形成合力。(高国希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