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社会化就是在生理和心理维度上,发展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以社会认可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超越个人的利益而走向社会、关心他人、走向合群、与人合作的过程。超出个人自我的一己之利,从个人价值中走出来,与社会价值的追求联结,是个人走向成熟、承担起社会责任的标志。
如何培养这种社会责任意识与境界呢?
一是道德教育。这是道德实践体系的基本模式之一。我们说,社会道德的养成要靠教育和实践。责任感、道德意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不会自然产生,而是需要教育,需要教化。中国古代智慧中的“成人”,不只是天地生就的,而更是靠人自身去“成就”的。这就需要我们因势利导地教化。社会的规范正是从制度着手,起于制度,而终于道德。通过制度、法治,培养起人们的守法意识,建立起对正义制度的信任,对社会公共利益、行为规范的尊重与敬畏,锻铸出自制、自律精神。在可操作性上,道德教育要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人们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心需求,还要运用各种方式和途径,使道德宣传教育经常化、大众化。
二是志愿服务。这是道德实践体系的又一个基本模式,是从小我走向大我、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极佳路径。承担起社会责任,服务于更大的价值,是道德实践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把个人的价值在服务社会中发展、实施出来。现时代,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个性自由自主空间日趋扩展,处理好人我关系、群己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种品格,正是中华文明的精粹所在,从中体现出鲜明的中国文化底蕴和道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