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第9期
(总第136期)
福建省文明办 2010年4月28日
目 录
[会议专报]
[一把手谈创建]
柘荣县委书记许青云:
[工作部署]
[情况综述]
[经验做法]
[情况交流]
[工作动态]
[简讯]
[会议专报]
我省召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
会议现场
本刊讯 4月22至23日,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在泉州召开。会议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闽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今年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意见》,深入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以争创“三个示范”为动力,以传播新文化、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为着力点,研究部署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海西新农村全面协调发展。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各市县分管农村工作领导和文明办主任等181位代表出席会议,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唐国忠出席会议并讲话。
唐国忠充分肯定了泉州城乡一体化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希望与会同志认真研究“泉州现象”,深入学习泉州经验,努力推动我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他指出,近年来我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持续中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效,涌现了3个全国文明县城、15个全国文明村镇、33个全国创建工作先进村镇。总结近年来的工作,深化了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就是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正确处理好精神文明建设与服务农村大局的关系,处理好农村环境文明建设与农民素质文明建设的关系,处理好基本文化需求与多样化文化需求的关系,处理好因地制宜、因村创建与总结经验、推广典型的关系,处理好发挥政府作用与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的关系,处理好引导外部支持与激发内部活力的关系。
唐国忠指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必然要求,是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他强调,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任务,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具有经济头脑、法制观念、创新精神、效率意识的现代农民;把倡导新风尚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广泛开展学习道德模范行为,引导农民群众认清是非、区分善恶、明辨美丑;把建设新环境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作,加强村镇规划和建设,开展“清洁家园”行动,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把发展新文化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努力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组织上加强领导、政策上有力支持、投入上切实保障、工作上强力推进,确保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会上,省委农办、省综治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文化厅、长乐市、漳州市农业银行等8家单位作了典型发言。与会代表还考察了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和晋江市磁灶镇大埔村的创建工作。
[一把手谈创建]
柘荣县委书记许青云:
坚持“四为”理念 深化创建工作
近年来,柘荣县把文明县城创建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统筹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走科学发展之路,谱文明和谐新篇,全县上下呈现实力在增、面貌在改、形象在升、人心在聚的良好态势。
一、发展为要抓创城。发展是第一要务,创建文明县城要牢固树立“发展为要”理念,紧紧围绕中心,全力服务发展,实现文明与发展互促并进、同频共振。柘荣县坚持将创城作为加快发展的有效载体,在深入创建中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与实施两城战略共举。两城战略,即构筑海西药城和生态园林休闲避暑城,是柘荣县主动融入海西建设,全力加快追赶发展的核心战略。我们将创城工作置于两城战略中去思考、谋划和推进,不管是策划活动、开展教育,还是树立典型、推广经验,都着眼于助推两城战略的全面实施,既为两城战略凝聚人心、营造氛围,又为创城本身拓展空间、提供舞台。二是与推进城乡建设同步。城乡建设要以文明发展来树形象。柘荣县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坚持以城带乡、辐射带动,“硬件”抓基础建设、“软件”抓文明创建,推动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县范围深入开展,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重文明、讲文明、创文明蔚然成风,形成城乡建设与文明创建同步推进的生动格局。三是与优化发展环境融合。我们通过创建文明县城,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共同为扩大开放、借力发展,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高度宜居的生活环境等,做活了提升对外形象、优化环境基础这篇文章,使“人人都是发展环境,个个代表柘荣形象”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二、民生为本抓创城。“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创建文明县城,决不是单纯地为了争一项荣誉、夺一块牌子,而是要牢固树立“民生为本”理念,将其当作改善民生的有效载体,利用这个载体更好地为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让群众在创建活动中得到更多实惠。柘荣县坚持将创城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推进,以改善民生树创建形象。一是坚持为民兴办实事。县委、县政府每年都通过广泛征求意见,结合创建文明县城,精心筛选并组织实施10多个为民办实事项目,这些项目多数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关系群众利益和福址,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污水处理厂、青少年活动中心、广播电视“村村通”、“餐桌污染”治理等,使创建工作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二是繁荣发展社会事业。“以社会事业育文明,以文明成果惠民生”,我们全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与文明创建有机结合,让群众共享文明发展成果。通过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公共服务,广大群众生活水平在创城中不断提高,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县、全国法制宣传先进县、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省级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省级科普先进县、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县等称号。三是加快营造宜居家园。自创城以来,我们把加快营造宜居家园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步骤,在构筑生态园林休闲避暑城大框架下,持续深化上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并实施的“小县大城关”建设,着力在加快城区建设、完善城区功能、带动城镇化上下功夫、创精品。如我县的仙屿公园,就是在创城中实施的城建精品工程之一,为群众提供了一个休闲生活的好去处。今年,我们正在开展“城市建设提升年”活动,加快推进环城路、十字街改造、仙屿公园三期等重大城建项目,并启动了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工作。
三、品牌为上抓创城。品牌代表形象,具有引领效应,创建文明县城要牢固树立“品牌为上”理念,通过实施品牌带动,打造地方特色,凸显城市内涵,提高创建工作整体水平。柘荣县坚持在创城中打造品牌,并以品牌效应来树形象、促发展。一是在创建上下功夫。伴随创城的深入推进,我们在品牌建设上花了很多心思和精力,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创建了一批区域品牌、产品品牌、工作品牌,先后打造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太子参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刀剪之乡、省级园林县城等“一区三乡一县城”五张名片,取得宁德市首枚中国驰名商标,不仅为创城增添品牌、打造特色,也为发展累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二是在宣传上做文章。我们要求各级各部门精心运作、包装、宣传,把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充分挖掘、发挥出来,努力提升柘荣对外形象。比如,借助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品牌,加强县内文物保护和开发,做好剪纸、灯谜、布袋戏、评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整理和传承工作,挖掘宣扬富有县域特色的马仙等民俗文化和游朴等历史名人文化,展示柘荣传统文化魅力。再如,今年正运作中国太子参之乡品牌,精心包装街道、公园、车站、旅游景区,设置雕塑作品、灯箱广告,全方位宣传展示海西药城形象。三是在提升上求突破。品牌也要注重紧随创城提升层次和含金量。目前,我们在着力创建新品牌的同时,也对原有的品牌努力进行提升,比如,在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基础上争创国家级生态县,在省级园林县城的基础上争创国家级园林县城,并与争创省级绿化模范县构成“三县(城)同创”的工作格局。
四、久久为功抓创城。创建文明县城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既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一劳永逸,要牢固树立“久久为功”的理念,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柘荣县坚持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创城工作有序开展。一是着力健全领导机制。县委、县政府把创城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相关县委常委、副县长和各有关部门、乡镇“一把手”组成的创城指挥部,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各套班子合力抓、文明委、创城委具体抓的领导体制和职能部门分工负责、其他部门齐抓共管、各行各业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二是努力完善管理机制。创城既要重建设,也要重管理。我们重点在环境卫生、交通秩序、文化与出版物市场、集贸市场、建筑工地等方面做好管理的文章,如环境卫生方面,严格落实“门前六包、门内达标”卫生制度,实行重点路段全天候巡回保洁,垃圾日产日清,城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实现常态化、制度化等。三是致力强化投入机制。县委、县政府将创建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同时树立多元化投入理念,在县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本着“财政拨一点、立项争一点、社会筹一点、乡贤捐一点”的多元投入机制,为创城工作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柘荣县文明办)
[工作部署]省法院开展“司法大走访”活动
推进文明行业创建工作
为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机关的关切与期待,扎实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当前,全省法院系统正着力部署开展为期一年的“司法大走访”活动。如何使该项活动真正达到“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维民利”目标要求,是摆在各级人民法院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坚持“三级联动”,努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各级人民法院要高度重视,把该项活动作为今年全省法院系统文明行业创建工作的重点来抓落实,并且带头示范,深入基层走访,努力建立省、市、县三级法院联动的工作机制,促进形成从省法院到各市县区法院,从法院领导干部到广大法官自上而下、整体联动的司法大走访格局。要通过全省法院广大干警深入乡镇村居、困难企业、生活确有困难案件当事人家中,开展慰问帮扶,主动倾听、征询、沟通意见,共商服务发展、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稳定的对策思路,营造“司法为民”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树立人民法院的亲民、为民、便民的良好形象。
2.坚持“三个拓展”,有效畅通民意沟通渠道。要拓展民意沟通的平台。进一步依托人民法庭、立案信访等“窗口”,搭建驻社区、驻学校、驻村、驻企业调解点、信息联系点,试行院长信箱、手机短信、语音信箱等沟通交流新平台,深化“法官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法官兼村官”、“百名法官进百企”等挂钩联建活动,通过入户访谈、专题座谈、联席会议、案件回访、送法上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观摩庭审、视察工作等方式,广泛宣传法律,收集舆情,进一步拓展民意诉求渠道;要拓展民意沟通的对象。各级人民法院要将“司法大走访”对象扩大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社会团体、案件当事人、失足青少年、判处缓管免人员、律师及其他法律工作者、基层群众以及台商台胞在内的社会各界,逐步建立起与辖区群众沟通联络机制和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倾听民意工作机制;要拓展民意沟通的内容。注重通过互动交流、案例释法、法律咨询、法制宣传等方式,向社会各界通报法院工作情况,有针对性地就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案件,逐一当面沟通、反馈,做好解释说明工作,争取更多理解与支持。
3.坚持“三个靠前”,全力服务海西发展大局。要靠前参与社会管理。进一步健全类案、系列案件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机制,完善大要案、群体性纠纷和敏感性案件审判效果预评机制,强化监督指导。积极参与特殊人群帮教管理,不断加强少年审判工作,做好对被判处缓管免人员以及刑释解教人员的跟踪帮教,进一步推进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积极参与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落实整治措施,加强社会管理;要靠前构筑司法“暖环境”。在制定下发《关于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强有力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的意见》的基础上,必须把服务保障海西建设与落实中央、省委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结合起来,通过召开专题工作部署会,研判解决审判工作新情况、新问题。主动深入各地行业协会、金融机构、重点企业,了解司法新需求,提供司法建议和决策参考;要靠前解决矛盾纠纷。主动延伸审判职能作用,对事关大局、影响稳定的群体性、敏感性案件,充分发挥基层法院、基层法庭联系基层、了解民意的优势,积极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做好诉前和案外的矛盾化解。同时,要加大法制教育、宣传力度,不断增强群众依法解决矛盾纠纷意识,把矛盾化解在源头。
4.坚持“三个贴近”,不断强化司法为民实效。要贴近群众实际需求。采取召开座谈会、个别会谈、定点接访、巡回接访、发放征求意见函等方式,主动征求人民群众对法院在服务大局、审判作风、审判纪律、审判质量、审判效率、司法为民、廉洁自律、司法公信力等方面的意见建议。要贴近群众实际困难。深入开展走访慰问和帮扶帮教活动,走访一批重点企业、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对象、重点信访老户以及特困(患重病)干警和干警家属。同时,进一步完善便民利民措施,加强对困难群众的司法救助,最大限度地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让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要贴近司法“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领导包案、带案下访、重点约访、联系点走访等方式,认真清理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涉诉信访、执行积案,妥善处理各类群体性、敏感性的民生案件,消除群众积怨,排解群众困难,及时解决好一些还没有上升到社会矛盾层面的群众利益诉求,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省法院)
[情况综述]
我省广泛开展“文明安全行”宣传教育活动
本刊讯 根据中央文明办、公安部《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要求和李川副省长在“0318交通肇事案”紧急会议精神,今年3、4月份,我省部署开展“文明安全行”宣传教育活动,兴起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热潮。
1.统一部署,狠抓落实。省文明委下发《关于组织开展“交通安全教育”专项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各相关部门,特别是各个文明城市、文明市县区以及各级文明单位、文明学校,要紧紧围绕“关爱生命、文明出行”的主题,针对社会不同群体,围绕交通安全常识、交通法律法规、公共交通秩序、文明出行礼仪等专题,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同时,结合今年即将开展的全省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把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活动纳入各类文明创建考评内容。各地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广泛发动,成立了相关组织领导机构,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明确部门分工和相关责任人,进行层层分解任务。各级领导出席有关活动启动仪式,深入第一线,对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进行现场指导,有效保证了各项工作的扎实开展。
2.开辟专栏,广泛宣传。一是依托媒体宣传。省文明风网站推出“关爱生命、文明出行”大型网络宣传专题,设有“交通安全广而告之”、“出行礼仪”、“交通法律法规”、“交通常识”、“抓拍交通违法”以及“交通安全、文明出行”大讨论等14个栏目,公布交通违规举报热线。福州市会同市政府办公厅,协调中央、省属驻榕新闻单位和市属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网络等新闻媒体,采取持续曝光、刊发评论、权威发布、重点报道、滚动宣传等形式,按营造声势、集中报道、持续引导三个阶段展开强势宣传。厦门市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增设文明交通专题节目和栏目,征集制作一批公益广告,加大刊播频率,传递文明交通理念。泉州电视台、泉州人民广播电台全方位、多频道宣传报道文明交通情况,《泉州晚报》设立“摒弃陈规陋习、提升城市文明、推动和谐进步”专栏曝光交通陋习。三明市制作了《摩托车安全行车》公益广告片、复制了全国交警系统获奖公益广告片分发各地电视台免费播放。在市广播电台、《今日三明》网开辟交通安全专栏,编印12期《三明交通安全信息报》。龙岩、莆田、宁德等设区市及大部分市县区均在当地大众媒体上宣传交通知识,报道交通安全教育、整治等情况。二是利用阵地宣传。各基层单位均通过宣传栏、墙报、黑板报、电子屏幕等阵地宣传交通法规和安全知识,推进交通安全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福州市各社区在重点区域、公共场所开辟交通安全宣传专栏,树立公共交通安全温馨提示牌,设置电子流动屏,提高市民文明出行意识;厦门市大力开展“千屏”“千栏”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各单位、各部门户外显示屏、交通诱导屏、户外广告屏、楼宇广告屏、无线电视屏以及街道、社区和各部门的固定宣传栏,广泛宣传交通法规及交通文明行动计划,组织宣传车队巡回各社区宣传文明交通知识,编印《交通文明你我同行》宣传手册20万份。泉州市制作“关爱生命 文明出行”文明交通提示卡、宣传挂图等宣传材料10多万份,分发到客货运企业、社区、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中小学校等单位。此外,各地还通过举办启动仪式、文艺演出、“三下乡”活动、分发宣传品等方式进行宣传,营造“文明交通、人人参与”浓厚氛围。
3.结合实际,加强教育。各地紧密结合实际,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策划开展多形式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市民公共交通文明素质。福州市加强对驾驶人员的教育管理,举办各类交通安全专题培训230多期次。厦门市举办“关爱生命,文明出行”文明交通行动签名活动,开展身边“好司机” 评选活动;组织车友会,汽车俱乐部等团体开展“鹭岛文明车”活动,通过张贴车贴、集体自驾游等方式,发动更多私家车主参与文明交通行动。三明市在各市民学校开设专题讲座140多场,举办警示教育图片展50多场次;在市区各中小学中广泛开展“礼让斑马线、安全伴我行”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主题班会、团队会、交通安全知识竞赛、发放《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提高市民公共交通安全意识和文明意识。泉州市开展“文明礼让斑马线·各行其道”教育活动,在中小学校中利用主题班会进行安全交通、文明交通基本常识再教育,举办文明交通知识讲座、宣传图片展等活动60多场次,进一步普及道路交通安全法规,进一步强化机动车驾驶人员“礼让行人、展示文明”的理念。宁德市在中小学开设“交通安全常识”校本课程,根据未成年人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采取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到高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道路交通法规及交通安全教育;依托“少年警校”等阵地,开展“一日交警”、“我和交警叔叔同站岗”、“小手拉大手”等角色模拟和岗位锻炼活动。
4.志愿服务,积极行动。各地注重发挥志愿者榜样示范作用,认真组织志愿者特别是高校青年志愿者、党员志愿者、社区志愿者,积极参与交通安全教育活动,以实际行动教育和引导市民掌握交通安全知识、遵守交通规则。3月26--28日,省委文明办与省义工俱乐部联合举办了以“遵守交通法规 关爱生命旅程”为主题的文明交通劝导公益行动,480名志愿者组成交通文明劝导队,在福州市区10个主要交通路口疏导交通,挂出横幅标语和劝导牌,宣传交通安全知识、纠正行人及电动车的交通违规行为。福州市文明办发动青年志愿者开展持续8个多月的文明交通劝导活动。厦门市组织志愿者车队进行巡回宣传,共有2000多名志愿者分别到各区开展交通知识咨询、文明交通督导活动。泉州市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等地交巡警大队与当地团市委、街道办事处、中小学校和海峡都市报等单位联合组织志愿者们深入各岗勤点配合交警开展各种交通劝导,发放倡议书和宣传品3万多份。宁德市文明单位志愿服务队深入城区主要交通路口,对不走斑马线、不按红绿灯通行的机动车、行人、非机动车(含电动车)驾驶人进行宣传劝导,对遵守红绿灯、走斑马线的交通参与者随机奖励宣传品。通过志愿者的示范带动,进一步提高了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实效。
[经验做法]
晋江市加强村规民约建设 深化移风易俗工作
移风易俗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建设乡风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意。晋江民间风俗历来比较复杂,祭祀、婚庆、丧葬、联宗等规仪繁琐,存在不少陋习和弊端。自2007年开始,晋江市委、市政府加强村规民约建设,大力推移风易俗工作。
从两年多的实践看,晋江市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社会风气有较大好转。主要成效体现在:通过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神事省办,采取严禁喜庆按户分送“口灶份”、嫁娶分发“女婿烟”,严控丧事“在堂”时间和送葬“阵头”等措施,减轻了群众隐性负担;通过制定、推行村规民约,加强老人协会、移风易俗理事会等基层群众组织建设,组织移风易俗劝导队进行检查劝导,建立登记公示制度等途径,加强了基层自治;通过教育和引导群众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互帮互助、关爱弱势群体活动,提升了群众素质;通过社会知名人士带头简办婚丧喜庆,带头捐助慈善公益事业,新闻媒体造势,形成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和厉行节约的舆论氛围。近年来,群众自发向慈善机构捐赠公益基金达2500多万元。
晋江市的主要做法是:
1.善于引导造势,形成大环境大气候。群众既是陈规陋习的受害者,也是践行者,主观上有移风易俗的自发性要求,但受世俗观念和从众心理长期影响,碍于“面子”,往往“随大流”,不敢冲破陈规陋习的束缚,需要大力引导。一是突出舆论引导。新闻媒体开辟专题专栏,组织18家各级重点媒体联合采访,推出一批重头报道,介绍典型事例,推广做法经验,曝光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行为。在《晋江日报》开设“村规民约二人谈”栏目,普及村规民约常识;摄制、播放移风易俗电视教育片;二是突出基层参与。镇(街道)、村(社区)通过动员会、征求意见会、入户宣传、启动仪式、宣誓仪式、踩街活动、规范制作宣传牌以及市民文明学校、老人学校授课等形式,广泛发动,引导群众参与。三是突出队伍培训。举办培训班,组织镇(街道)分管领导、村(社区)主干、文化协管员、村务工作者、老人会负责人和移风易俗理事会成员培训近4000人次,内容涉及村规民约产生背景、功能作用、制定原则、注意事项等,为督促指导各乡镇制定村规民约打好基础。
2.坚持因地制宜,确保可操作可适用。制定村规民约要走群众路线,既要符合社情民意,又要突出各村特色,具有操作性。一是体现广泛性。采取入户走访、分发问卷、召开座谈会和征求意见会等形式,广泛、反复征求意见,研究村规民约的具体条款,召开村(居)民大会进行充分酝酿讨论、表决通过。二是体现针对性。采取“一村一策”制定村规民约。同时,也针对部分村(社区)间地域界限相对模糊、风俗习惯相似等情况,引导村(社区)采取连片共建的方式,制定统一的村规民约。三是体现适应性。一些村(社区)在执行一段时间后,针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对规约内容进行调整修订,使之更切合实际。
3.注重因势利导,全力抓跟踪抓落实。一是抓执行,确保落实到位。明确由村(居)委会、老人会或移风易俗理事会等机构来执行村规民约。部分镇(街道)建立执行督导队伍,有的村(社区)还按角落分设检查劝导小组。一些村(社区)积极创新工作方法,比如,陈埭镇洋埭村利用户籍计算机管理系统列出本村小孩“时日”的具体时间,提前入户做工作,较好掌握主动权;英林镇东埔村、柯坑村、金井镇围头村、深沪镇群峰村等,专人负责对各家各户婚丧喜庆遵守情况进行逐条登记、公布,增强说服力。二是抓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先后组织对第一批、第二批村(社区)制定执行村规民约工作进行评估验收,并对第一批进行“回头看”。通过评估验收和“回头看”,发现典型,总结经验,研究对策,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三是抓典型,发挥示范带动。工作启动初期,培育了东埔村移风易俗工作先进典型。召开全市表彰大会,表彰一批工作示范单位和先进单位并组织学习交流。四是抓突破,专项解决难题。市文明委多次召开数相关会议,专题研究解决移风易俗工作中遇到的六项难点问题,有效推动移风易俗工作的持续深化。
4、致力上下联动,做到促共管促合力。实施以镇(街道)为责任单位,市直相关部门配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由市委下发专门文件,召开常委(扩大)会、检查调研会、工作汇报会和文明委成员(扩大)会等会议,进行专项研究部署。各镇(街道)对辖区内村(社区)的村情民俗、组织建设及往年村规民约制定执行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先易后难,分批推进。市文明办、公安、行政执法、卫生、工商、农业、教育、文体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能,推出相应举措,有效地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市五套班子领导深入挂钩镇、街道进行督查指导,镇(街道)、村(社区)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或移风易俗理事会,建立督查反馈机制,把工作落实情况纳入下点、下村(社区)干部和村(社区)主干绩效考评、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晋江市文明办)
[情况交流]
鼓楼区开展无物业小区专项整治工作
鼓楼区从2007年开始,把无物业小区整治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共整治了257个无物业小区,成立103个业主委员会,涉及1300多幢楼院,惠及居民39000多户,营造了整洁、优美、舒适、温馨的人居环境。
1.齐抓共管聚合力。区委、区政府专题研究部署并召开协调会、点评会。成立领导小组,十个街镇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区委社区办、爱卫办、执法局、环保局、园林局、建设局、房管局等部门密切配合,形成上下联动、步调一致的区、街、社区三级整治工作网络。
2.完善制度促落实。建立动态管理制度,以报表形式按时上报、汇总统计数据,掌握工作进度;建立督查反馈制度,开展街镇自查、督查组检查、区领导调研,及时发现、通报、整改问题;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区分管领导牵头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3.积极发动广宣传。充分运用宣传栏、横幅标语、小区广播、致居民一封信等方式进行宣传发动,开展“周末卫生劳动日”活动,在《福州日报》、《福州晚报》、《东南快报》和省、市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播报整治活动相关新闻信息350多篇。
4.多方筹资有保障。采取以政府投入为主、辖区单位共建、居民捐助为辅的办法筹集整治经费。近两年来,区政府投入800多万元用于整治补助和表彰先进。
5.明确标准强整治。围绕“沟通、路平、灯亮、整洁、有序”的整治目标,在基础设施、卫生队伍、长效管理机制等方面制定标准。各街镇、社区进行分门别类、分工负责,共同推动无物业社区整治工作全面铺开。(鼓楼区文明办)
晋安区认真落实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各项迎评工作
1.狠抓专项整治。制定10个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工作机制,把工作任务落实到“块”上,把责任落实到人上。安排专项资金178.6万元,聘请300名保安,购置20辆公安专用警用摩托车,配备100台数码相机,强化交通管理、路面巡查、违规整治。强化学校、幼儿园食堂及周边餐饮单位食品卫生安全整治,依法取缔一批无证经营单位,强化辖区餐饮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和食品原料台账登记工作。开展市容市貌专项整治和乱张贴专项整治,近期查扣摊车43辆,查扣非法音像制品3105件,举报张贴手机576部并予以停机处理,清洗乱张贴小广告10多万张。稳步推进农贸市场、城乡结合部、建筑工地、背街小巷、住宅小区等重点区域公共秩序和公共卫生的整治。
2.狠抓督查自查。成立6个专项督导小组,对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实地考察12类指标工作落实情况和144个备查点进行督查通报,对工作中不重视、不负责、不认真的责任单位进行红、黄牌警告,对相关责任人实施效能告诫。各乡镇街道全面开展自纠自查工作。目前,6个镇街已完成第一轮自查,第二轮自查已全面展开。
3.狠抓组织领导。调整创建文明城市(区)工作领导小组,充实领导力量。鼓山镇等7个街镇新增设了文明办主任,象园街道等4个乡镇街新指定了一名专职干部负责创建工作。层层召开创城迎评工作动员会、点评会,各部门各单位“一把手”亲自抓,做到部门牵头有力、责任分工明确、落实有效到位。(晋安区文明办)
安溪县健全四项机制 推进家园清洁行动
1.健全工作运作机制。成立县农村“家园清洁行动”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整个活动的指导、协调、检查和考评工作。各乡镇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各村庄也相应成立领导小组,村主任亲自抓,指定一名村两委成员具体抓落实,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建共建工作格局。
2.健全舆论宣传机制。重视树立卫生意识。把开展家园清洁行动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注重提高全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努力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重视直观教育效果。利用村镇醒目的场所等设置宣传栏、墙报,出动宣传车,制发宣传单,制订村规民约,大力宣传搞好农村环境卫生的意义,爱护公共卫生观念深入人心。重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县电视台、政务网、乡讯社开辟“家园清洁在行动”专栏,广泛宣传创建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
3.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县财政全力保障。对晋江上游沿岸的乡镇,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或垃圾中转站给予30万元资金补助,对通过省级验收合格村给予5000元资金补助。乡镇财政倾力投入。各乡镇千方百计筹措资金2250万元,建设一批垃圾中转站、垃圾围(池),添置环卫工具。全面开征生活垃圾处理费。2009年起,在全县开征生活垃圾处理费,城镇居民收费标准为每人每年48元,农村村民每人每年36元,为家园清洁行动提供经费保障。
4.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建立以县城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为龙头,乡镇建立垃圾填埋场或垃圾中转站、村庄设置垃圾池(围)的垃圾处理收集模式。建立垃圾处置网络。各乡镇均成立环卫所,村镇配齐保洁员,垃圾处理实行统一收集、定点存放、定时清运、科学处理。如,城厢镇在全县率先成立“家园清洁管理中心”,组建城监中队、环卫保洁队,每年拨出专项资金60万,采用面向社会招标、政府监管、考核验收的市场化运作方式,提高垃圾清扫质量和处理率。成立县、乡、村督查小组,每月开展月督查活动,促进清洁行动制度化、常态化。(安溪县文明办)
建宁县采取五条措施创建文明墟场
建宁县是原中央21个苏区县之一,全县7个乡镇和城区(2个乡镇)至今还保留着墟日的传统。该县突出均口镇和里心镇集市两个重点,采取五项措施,推进文明墟场创建。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均口镇依托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旅游优势,投入200多万元,完成闽江源步行街整体景观和镇宣传文化中心大楼建设,新建闽江源综合集贸市场。在里心镇投入800多万元建设商贸大楼及步行街,完善市场基础设施,着力打造闽赣边贸重镇。
干净整洁的闽江源步行街——主墟场之一
2.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建立卫生保洁队伍,设置相关卫生设施,实施垃圾无害化处理。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与各户签订“门前卫生三包责任书”,每月一督查,对落实卫生包干责任的单位、店主和家庭给予通报批评。均口镇、里心镇先后通过 “家园清洁行动”省级验收考评。
家园清洁行动之后干净整洁的黄岭村村部
3.培育文明经商新风。在集市公共场所设置固定宣传标语,印发宣传单,宣传诚信理念。组织开展“文明经营户”评选活动。在集市添置公平称、检测设备和试剂等设施,加强检查监督。
县文明办、工商局以创建文明经营户活动为载体,倡导文明经商、诚信经营。
4.强化交通安全管理。每逢墟日,镇安监站、交管站、交警等部门利用广播、挂图、宣传单等形式,大力宣传交通安全常识。重要节日期间,县交警部门还分别在集市设立检查站,杜绝超载和人货混装现象。
交警部门开展交通安全防范宣传、整治工作
5.开展“三下乡”活动。组织乡土文艺宣传队进行文艺演出,宣传文明礼仪、婚育新风、村规民约。各乡镇在每年秋收后选择一个墟日,举办有一定规模的农民运动会和老年运动会。县卫生部门重点开展健康义诊、甲流防控等卫生知识宣传。科技部门通过播放科教宣传片、举办科技图片展等方式宣传农业科普知识。
文化下乡活动
(建宁县文明办)
省建设银行开展
“深化客户服务 关爱基层员工”主题活动
该活动从服务文化建设、合规文化建设、客户服务渠道建设、产品创新与流程优化、关爱员工和典型培塑宣传等六个方面推出了26项具体举措。
在服务文化建设方面,重点推进“倡导顽强精神,争创一流业绩”教育宣传,巩固“本部为基层、二线为一线、中后台为前台、全行为客户”服务大格局;修订文明优质服务积分管理办法和年度客户满意度考评实施方案,完善服务激励约束机制;开展网点每周服务联查联防活动;开展“爱岗位、比贡献、当能手”青年岗位建功成才活动;开展部门管理人员轮值大堂、客户之声调查和客户接待日活动,广泛征询意见建议,并抓好整改落实。
在合规文化建设方面,重点推进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案例警示,提高员工合规经营意识;开展全行员工行为集中排查,加强员工行为动态监管;通过组建巡讲团巡回演讲等6种形式开展“诚信敬业、廉洁合规”主题教育活动。
在服务渠道建设方面,重点推进个人理财旗舰中心建设,加大自助银行投入,加强客户经理配备,推进对公营业网点由交易核算主导向营销服务主导转变,提高网点渠道服务水平。
在产品创新和流程优化方面,重点加强业务流程优化和标准化建设,开展“我为服务献良策”活动。
在关爱员工方面,重点推进《心理解压专栏》建设,强化情绪管理、压力管理、职业心理健康等心理知识的培训;推进民主管理,开展送温暖、节日慰问、户内外健身、外出旅游和疗养休假、文体娱乐以及“最受基层欢迎的关爱员工举措”征集活动,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在典型培塑宣传方面,重点开展十杰青年评选活动和各级“服务明星”评选活动;开展先进人物面对面访谈活动,宣传先进事迹。(建设银行福建分行)
[工作动态]
思明区挂牌督办50个整治重点项目
针对市民关注的热点,思明区今年确定50个整治重点列入区委、区政府挂牌督办项目,有效推动文明城区创建。一是转变工作方法。强化部门责任意识和创建意识,切实把创建工作转变到对群众负责,从临时应付转到彻底解决问题上来。二是健全管理模式。对50个项目采取责任片区管理办法,实施一个项目点一套方案,重点区域设立专人专岗,在八市等重点地段设置视频监控系统。三是加强宣传引导。与店主签订市容管理责任书,开展文明经营户评选活动,为诚信商家颁发流动红旗;每月召开重点项目整治点评会,邀请店家参与,共同探讨长效机制建设。四是强化督查整治。组建由职能部门和志愿者组成的巡逻队,进行日常创建巡查;对整改项目及周边环境进行不定期集中整治。(思明区文明办)
思明区开元街道整治花鸟市场,建立全市首个花鸟协会。
思明区环卫部门开展公厕硬件检查。
思明区工商局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
思明大队民警查纠电动自行车。
石狮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便民服务
一是梳理审批项目,认真执行上级有关取消或调整项目的规定,取消所有本级行政审批项目。二是推行“材料递减法”,同一事项在不同审批环节不重复相同材料,取消所有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材料。三是实行集中办理,对非选择性项目一律授权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全权受理,杜绝“两头跑”“体外循环”现象。四是推行“联合踏勘”,由行政服务中心统一组织相关部门对个别项目进行一次现场踏勘,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石狮市文明办)
[简讯]
我省各界踊跃为玉树地震灾区捐款献爱心 通过举办“情暖玉树、大爱海西——福建省支援玉树抗震救灾特别晚会”和群众性烛光祈福会、捐款仪式、义卖义演等活动,为灾区筹款2.3亿元,其中省各级文明单位捐款达1200多万元。(省宣研究室)
省供销社开展“金质亮剑---农资打假惠农”专项行动 深入乡镇开展农资识假打假现场咨询宣传活动10场次,向农民广泛宣传真假农资鉴别方法、科学用肥用药、测土配方等知识。(省供销社)
建瓯市开展“城市环境秩序整治百日行动” 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整理城市、整顿秩序”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由市领导和部门单位领导分片包干的巡查、督促、落实责任制,促进城市长效管理。(建瓯市文明办)
武夷山市开展“知我武夷、爱我武夷”公共文明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城市精神、旅游文化、环境质量、公共管理、行为习惯、文明创建等方面。(武夷山市文明办)
德化县开展“城市提升年”活动 出台了关于县城规划管理、公共行业管理、物业管理、市民教育、环境整治、重点建设项目管理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重点抓好环卫、绿地、文物保护等17个专项规划,抓好陶艺家创作基地、大兴保艺术馆、霞田文体园区等19个科教文卫项目建设,抓好南三环道路工程、沿河夜景工程等106个市政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县城形象。(德化县文明办)
三元区“城乡结亲、联谊共建”活动富有成效 该活动自2003年开展至今, 25个省级文明单位坚持与17个文明示范村“结亲”共建,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以赠送农资、筹集资金、引进项目、技能培训、慰问帮扶等形式为“结亲”村办实事。(三元区文明办)
仙游县举办农民法律知识竞赛 以县里编写的《农民维权法律知识读本》和《农村普法实用手册》为主要内容,在全县18个乡镇、街道进行预选赛,产生18支代表队54位农民选手参加决赛。(莆田市文明办)
准 印 号:福建省内部资料出版物
出版许可证K149号
投稿专用邮箱:dtyj2766@163com
报:中央文明办,省五套班子领导,省文明委成员,省委宣传部领导
发:省直有关部门,各市、县、区党委、政府、文明办,省委宣传部各处室,各兄弟省、市、自治区文明办
(共印80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