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追析
首先从现象上看,农村人员大量外出,院落空寂荒芜,整个村落,听不到大人的吆喝,更难听到小孩的欢笑,像一个沉寂的世界。虽然现在农村实行了村村通,大都有电视可看,但那些以娱乐都市人为主体的娱乐快餐,很难解乡亲们的文化之渴!他们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只是一种无法自我参与的文化消费。
其次从本质上看,由于乡村的自身局限,文化本身就很弱势。近年来,乡村留守着老弱妇幼,这些孤独的守望者,文化知识严重不足,他们无力担当乡村和谐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承者的重任,广阔农村有成为新的文化荒野之忧。
再次从政策上看,近年来,由于体制、投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还不高,离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乡村一些领导干部往往以忙于经济建设或以没经费为由,忽视了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不少乡镇的党政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认为只要搞好经济就行了,导致相当部分的乡镇常年没有或很少有文化活动经费。
第四从队伍上看,农村文化专业队伍力量薄弱,人才匮乏。一些乡镇在机构改革中取消了文化专职干部,改为兼职。造成闲时难得有人问,忙时无人管的局面。文化管理和专业人员下岗改行,农村文化队伍专业骨干力量大量流失。
思考对策
一是把乡村文化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之中,统筹规划。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应把它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之中,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各级政府首先要科学认识“增长”和“发展”的关系,切不可以牺牲生态环境、社会公正、文化资源、农民权益、公共卫生等换取虚假的繁荣。其次要本着政府主导、因地制宜的原则,把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二是完善经费投入体系,积极探索乡村文化繁荣机制。将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推向新阶段,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突出问题。因此,要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使“三下乡”变成“常下乡”,满足农民的需求。文化下乡的重点应放在加强城乡交流和挖掘利用当地民间文艺资源两个方面。
三是因地制宜组织文化活动,积极抢救发展民间文化。乡村不应该成为文化建设的空白点,各乡各村的基层组织应该努力提倡精神文明,积极规划乡村的文化建设,严禁不良文化流入乡村。民间文化是一个具有民族和地方文化特征的非物质遗产,地方政府要组织人员调查乡村民间文化的现状,搜集记录民间艺术作品,建立民间艺人档案,应努力营造民间文化的市场,开发出适合农民口味的文化产品。(作者周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