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高甲戏剧团在乡间演出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过上好日子的农民,需要健康文化的传播!”福建省大田县屏山乡文化站站长郭守敬是这样理解乡村文化的。30多年来,他一直与乡里高甲戏剧团的发展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与剧团的演职人员一直为偏远的乡村送上一台台精彩好戏,丰富着乡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了乡村群众的文化需求。
带着敬意与探究,笔者走近郭守敬老人,走近福建屏山吉祥高甲戏剧团,倾听他们的“戏剧”人生。
红极一时的“明星剧团”
郭守敬打小爱好文艺,1964年,正在上中学的郭守敬是学校里的文艺骨干;初中毕业后,他回村负责文艺宣传,搞得有声有色。
1978年,全国上下文艺开始呈现百花齐放之状,郭守敬与郭耀堂、郭守常等将原来经常相聚搞文艺演出的一伙人集中起来,改草台班子为乡高甲戏剧团,在乡里乡外四处演出。郭守敬善写剧本,郭守常擅长演戏,两个人成为剧团的顶梁柱。
1983年,郭守敬创作了剧本《买鸡卖鸡》,反映当时乡村移风易俗的好现象,作为三明市唯一代表节目,被选送到省里参加首届农村剧团调演,创作、演出均捧得一等奖。郭守敬至今对这一大奖记忆犹新:创作一等奖奖金500元,可那时他月工资仅20元,郭守敬高兴得几天睡不好觉。
1984年,剧团又是个丰收年,《挑女婿》《张郎休妻》两个节目又摘得三明市创作、演出一等奖,剧本还发表在《三明文艺》刊物上。富有乡土气息的节目频频获奖,为屏山乡这个高甲戏剧团赢得不少荣耀,成了十里八乡的“明星剧团”,不但周边乡镇纷纷邀请他们前去演出,相邻的永春、安溪、漳平、南安、泉州等地群众也争相邀请,剧团忙得排演不过来。剧团的演职人员收入自然不菲,剧团成了当地青年的香饽饽,不少人托关系想进剧团。
郭守敬、郭守常等剧团元老先后培养了青年演员近百人,但因屏山剧团与闽南剧团均使用闽南方言,一些演员相继被闽南的剧团挖走。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到沿海打工潮兴起,剧团便对许多年轻人失去了吸引力,剧团于1989年解散了,演员或改行,或加入沿海剧团,郭守敬冷清地守在屏山文化站里。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