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西里耶夫虽说不如索尔仁尼琴那样名声显赫,但显然也是俄罗斯人眼中的文学大师,是俄罗斯政要愿意向其表达敬意的重量级人物。1924年5月21日,瓦西里耶夫出生于俄罗斯北方重镇斯摩棱斯克。他父亲参加过国内革命战争,是红军骑兵部队的指挥员。卫国战争爆发时,17岁的瓦西里耶夫响应国家号召,放弃学业,奔赴前线,成为空降兵部队里的一名普通战士。1942年,他曾进入步兵学校学习,毕业后重回战场。1943年,中士军衔的瓦西里耶夫身负重伤,伤愈后进入装甲兵军事学院进修。从1948年到1953年,作家一直在乌拉尔担任运输装备试验工程师。1954年,瓦西里耶夫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以剧本《军官》初露头角。1956年退役,进入著名剧作家包戈廷(代表作《带枪的人》)的电影剧本写作讲习班,从此开始专职创作,作品包括剧本、电影脚本和小说。1969年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使作家一举成名,小说有17种舞台改编本,包括话剧、歌剧、芭蕾舞剧和电影。1975年作家因这部小说及其舞台剧本获得苏联国家奖金。他的长篇小说《未列入名册》(1974)以及中篇小说《后来发生了战争……》(1984)同样在读者中间获得了热烈反响。1981年,他首次当选为苏联作家代表大会代表,1984年被授予民族友谊勋章。
苏联解体后,已入耄耋之年的瓦西里耶夫仍然坚持写作。据说,他在72岁高龄时学会了使用电脑,随后又在网络世界里畅游。瓦西里耶夫晚年花费大量精力研究俄罗斯历史,醉心于历史文章和历史小说的写作。据说,他的长篇新作《否定之否定》颇受好评,其当代战争题材的小说也有相当数量的读者。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一部不朽之作
对我们中国读者和观众来说,瓦西里耶夫其人远远不如他的作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那样有名。1969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在苏联《青春》杂志上发表,在苏联读者中产生极大的轰动。1972年,这部“遭遇街谈巷议”的中篇小说被导演斯·罗斯托茨基搬上银幕,并取得了世界性的成功。影片获得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奥斯卡提名和全苏电影节大奖。瓦西里耶夫的名气随着这部小说的成功而大增,小说原作更加受到追捧,被视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瓦西里耶夫本人在1975年也因这部作品荣获苏联国家奖金。
这部小说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讲述了几个苏联女兵在二战中抗击德国侵略者的故事。1942年初夏,在俄罗斯白海运河地区,一组企图破坏苏军铁路线的德国伞兵与守卫在那里的女兵班相遇。女兵丽达、冉妮娅、丽扎、索妮娅和嘉丽娅相继牺牲,而德军也无法摆脱被歼灭的命运。女兵们用自己的生命保住了运输线的安全和俄罗斯村落里静悄悄的黎明……
![]() |
责任编辑: 赵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