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锡雕进学校、入社区。
仍在寻觅传承人
银敲锡雕工作坊还开始挖掘同安本地文化,在澳门世界闽南文化节上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锡雕纪念品《浑仪》《宋江阵》等,惊艳全场。“以前人们不认识锡雕,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现在同安锡雕作品在各种展会上‘复活’,逐渐打响了市场知名度和认可度。”庄亚新说,凭借在传承锡雕中的不断创新,他们的作品《长寿瓶》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铜奖,《富贵吉祥》获得“中华工艺优秀作品奖”银奖,《团结》获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银奖。
这些努力也得到了更多的认可与支持。2013年,同安锡雕入选厦门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1月又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拓展名录。除了荣誉之外,他们还受邀参加各种类型的会议、展览。“这些平台意味着我们有机会与各地业者交流碰撞。”郑天泗说。
更让郑天泗高兴的是,同安锡雕在当地教育局、文化馆的支持下,开始进学校、入社区,让孩子们有机会接触和体验锡雕制作过程。“过去一年,我们先后到4所学校,还有一些公共场所,做了十几场宣传推广活动,整体反响都很不错。”他说,不少孩子把制作的锡器带回家。在他看来,这些举措,让非遗在新一代年轻人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
不过,眼下后继无人的问题仍横亘在夫妇俩的心头。“锡雕制作技艺繁杂,每一件作品的每一个配件都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纯手工制作而成,需要有一点耐得住寂寞、静下心来钻研的工匠精神。”郑天泗说,虽然工作坊有几名工人,但只能做简单的加工,目前只有一名跟着他们学习了五六年的徒弟作为传承人在培养。他坦言,希望能够再找几名有雕塑基础、愿意投身锡雕技艺的徒弟,促进锡雕再提升。
“我们在2014年就获民政局批准成立厦门市同安传统锡雕技艺传习中心,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场地较小。”郑天泗说,今年将筹备一个相对规模化的传习中心,面对社会、学校,面向对工艺美术比较有兴趣的人开放,通过这个平台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倾囊相授。(福建日报记者 潘抒捷 通讯员 杨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