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首页 >
杜开雄: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党的新闻事业
http://wmf.fjsen.com 2019-12-04 10:34:10 来源:龙岩市委文明办 责任编辑:康金山

29年如一日坚守夜班,为报纸校检呕心沥血,死后捐献遗体和眼角膜。

杜开雄,男,1954年6月生,闽西日报社原校检组组长(已故)。他199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12月调入闽西日报社工作,长期担任校对工作,并长期兼任报社印刷厂支部书记,坚守夜班岗位29年。2019年9月28日,杜开雄同志因病逝世,年仅65岁。

弥留之际,他再三叮嘱家属:“将遗体和眼角膜捐献出去,这是我能为社会做的最后贡献。”当晚,家属遵照遗嘱将其遗体和眼角膜捐献给厦门大学医学院和厦门眼科中心。10月30日,龙岩市红十字会传来消息,他的眼角膜让四位患者重见了光明。

杜开雄同志对党忠诚、信念坚定,敢于担当责任、坚持原则、精益求精,工作表现突出。他曾获得全国优秀校对员、“闽西双十佳新闻工作者”、“闽西日报十佳新闻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同事们称赞他是学无止境精益求精的工匠,坚持原则一心纠错的“啄木鸟”, 以社为家任劳任怨的老黄牛,淡泊名利乐于助人的好人。

他善于学习,苦练内功,精益求精,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是闽西日报公认的“活字典”。他曾翻烂了好几本《现代汉语字典》。为了做好校对工作,他自费订阅《咬文嚼字》等专业资料,办公室、卧室、卫生间放着《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或《咬文嚼字》,便于随时翻阅、学习。读书看报碰到不认识的字,他都一一记下,忙完手头的活后逐个查字典搞懂弄懂。有时已躺上床,突然想起还有几个不认识的字,又立即爬起来查阅。重病卧床时,他仍自费订阅《咬文嚼字》,坚持学习。

他敢于坚持原则,对人对己严格要求。对报纸大样上的每一段话、每一个字,他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在大样检查中,他认真登记在检查中发现的差错,并注明错在哪里和准确的表述,便于编辑在工作中规避差错。当编辑求他手下留情时,他仍坚持原则不予“通融”,不怕得罪人。他说:“党报的文字应该规范严禁,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他不但自己工作严谨细致、坚守原则,还经常教导下属:“校对的职责就是找错、找茬,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是干什么的,不要怕得罪人,工作的事情,不能含糊。”

他爱岗敬业、以社为家、不计得失。1997年以前,他是报社唯一的三校兼总检查,别的校对都能轮班休息,他却无人可换,一年上班364天,只有大年初一休刊时才能休息。2002年6月到2005年12月,报社只有2个校对兼检查,忙得白天晚上连轴转,除了吃饭就是校对。“工作时,他永远是最后一个走。别人凌晨两三点走,他四五点才走。”负责制版的同事李丽英回忆,校对完后,其他人都走了,他却还会跟到制版室,把制版后的报纸再校对一遍。然后,他会认真登记差错,装订大样。哪年哪月哪日哪个版面哪个字因为什么原因错了,记录详实。校对工作单调枯燥,报酬低,很多人都一两个月就受不了,而他在退休后,毅然接受报社返聘做见报差错检查员,每月只领取500元报酬,一干就是8年。

“2000年开始,老杜的腰椎成了‘S’型,经常腰痛,有时痛得脸发白,可就是一句不说。”他的妻子叶爱榕回忆,老杜痛得受不了时,又急着去上班,就叫她给他按摩,贴上膏药了事,“经常看他上半身歪歪的,翘着屁股,挪着步子,就去上班。” “老杜从来不提个人要求,也从不叫苦叫累。”退休的老社长黄卷庄感慨:“老杜返聘做见报差错检查员整整8年,他从未透露病情,天天保质保量完成检查任务……”

他乐于助人、富有大爱。部门同事想请假,找他代班,他二话不说就答应,手下有个头疼脑热了,他也很上心。同事写了文字材料、文稿合集等找他校对,无论多忙,他都一口答应,认真勘误。2014年,他病情恶化,接连查出15种病症。他联系新罗区红十字会,在遗体器官捐献表上签下名字,希望能为国家的医学实验提供帮助。9月28日,在弥留之际,他再三叮嘱妻儿,去世后,不要举办丧礼,不收礼金,一切从简。

今年记者节前夕,杜开雄的事迹在闽西日报连续报道后,在闽西社会各界引起了热烈反响。11月7日,闽西日报社党委发出《关于开展向杜开雄同志学习的通知》,报社全体新闻工作者开展学习活动。11月8日,中共龙岩市宣传系统委员会也发出《关于开展向杜开雄同志学习的通知》,要求宣传系统各级党组织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将开展向杜开雄同志学习活动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结合起来,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学习宣传活动。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