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
建设民俗文化基地 培养非遗文化接班人
非遗传承归根到底是人的传承。目前,同安区有省级非遗传承人10名,市级传承人9名,区级传承人13名。此外,同安区组织民俗文化人才评选,莲花褒歌非遗传承人洪参议、同安锡雕非遗传承人郑天泗等11人入选。入选人才每月获得补贴并定期被组织赴高校进修培训。
“许多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作为非遗文化的代表,依靠传统民俗活动维系生存,但大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已濒临失传。”同安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为了让非遗文化薪火相传,同安区投入资金,在学校、乡镇、社区(村)、剧团等建设宋江阵、车鼓弄、闽南童谣、同安农民画等21个民俗文化基地。依托这些民俗文化基地,同安区开展大量民俗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各类演出、展示、培训等活动大约有74场,受益群众超过15万人次。
除了常规的莲花褒歌、宋江阵、车鼓弄等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同安区还发挥民俗文化基地优势,着力培养好非遗文化接班人。同安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青少年南音培训演示基地就是典型代表,该基地把南音送进国祺中学,音乐老师亲自学,目前南音已成为该校的音乐必修课。
【链接】
非遗保护 成效明显
目前,同安区共有闽台送王船国家级非遗项目(传习点)1个,莲花褒歌、车鼓弄、厦金宋江阵、汀溪珠光青瓷烧造技艺等省级非遗项目12个、市级非遗项目1个、区级非遗项目10个。
非遗普查 摸清家底
近年来,同安区开展非遗普查工作,编纂整理《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同安分卷》共九册,较为全面清晰地摸清区内非遗的种类、数量与分布状况,建立比较完备的非遗文化资源档案。
去年,同安区启动海洋文化与民间文学非遗普查,共收录非遗线索2685项,包含了海洋文化和民间文学的诸多门类,编辑成册,建立完整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