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袁舒琪)2011年至2017年,厦门市建筑业总产值从551.8亿元增长至1852.58亿元,年均增长率22.37%,其中2015年-2017年,连续三年产值增幅全省排名第一;2018年1月-11月,厦门市建筑业总产值已达到1874.74亿元,预计2018年全年建筑业总产值将首次突破2000亿元。
2011年以来,厦门市建筑业累计有4个项目获评“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6个项目获评“国家优质工程奖”、274个项目获得“闽江杯”(省优质工程)、998个项目获“鼓浪杯奖”(市优质工程)、32个项目获评全国“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示范工地”,总体奖项约占全省获奖项目的近40%……
这份亮眼的成绩单,呼应着厦门建筑业不断蓬勃发展的脉搏,展现着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的向上姿态。行业良性健康发展背后,不断完善的监管体系、日益提升的管理水平功不可没。
建立健全信用评价体系,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作为遏制建筑业违法违规行为的一道“防火墙”,市建设局通过十几年的探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建筑施工企业信用综合评价体系,形成了诚信激励、失信惩戒的良性局面,以监管促发展、以诚信促规范,构建起“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的建筑市场信用环境。
11年探索形成“三大法宝”
完善信用综合评价体系
巡查中发现工程存在质量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隐患较多或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工地现场未采取适时喷雾、喷淋等有效的降尘防尘措施,致使灰尘漫天飞舞,严重污染城区大气环境;未能及时、妥善处理拖欠工人工资问题,甚至造成拖欠农民工工资长达三个月以上……在厦门,若建筑企业存在这些行为,企业或主要负责人都将被进行不良行为记录,情节严重的甚至还将被列入“黑名单”。但反之,若企业积极开展危大工程管理、常见质量问题治理、安全月及质量月活动、技术竞赛、知识讲座等,有助于提高质量安全管理水平,都将被通报表扬。
利用信用综合评价体系来规范建筑市场主体行为,这些都是生动的缩影。
要建设放心工程,必须做到让放心的企业来承建工程。我市自2007年开始建设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历经11年行之有效的实践探索,总结出全面覆盖、紧贴时代、体系完备“三大法宝”,令诚信在制度上有了话语权,从根本上规范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行为。
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往往只触及施工企业,但在我市,建设、监理等相关主体也被纳入考量体系,通过这样全面覆盖的方式,将整个市场置于聚光灯下,令诚信污点无处遁形。
经济在发展,行业在进步,不能与时俱进的评价体系势必形同虚设,为此,2016年,市建设局特地委托厦门大学数学学院,根据建筑市场的新状况新特征,重新打磨完善了施工企业信用综合评价模型,让评价体系继续展现其利刃锋芒。
11年的积累,底蕴深沉。自2007年信用监管评价实施以来,市建设局已围绕信用监管评价机制,制定了《厦门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和文明施工巡查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近10套各有侧重的巡查检查机制,令建设主管部门、相关监管机构对建筑企业及其合同履约情况,项目质量安全情况开展的日常、专项、“双随机”监督检查情况,都能纳入企业信用信息采集的内容中,形成了较完备的信用综合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