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招治:“薄饼嫂”匠心传承同安味道
http://wmf.fjsen.com 2019-01-03 11:37:42 来源:厦门市委文明办

 

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都是家所在的地方。故乡,不仅仅是生活过的地方,也是尝到过的滋味。舌尖上的厦门,有一种味道不能忘却,薄饼的味道、封肉的味道,都是吴招治对于同安这片土地的深情记忆。

吴招治薄饼制作技艺,2009年6月入选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7年5月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她也成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几十年来,有着“薄饼嫂”美誉的吴招治,匠心传承同安味道、家乡味道,也给海内外游子留下了家乡的记忆。

“薄饼嫂”匠心做薄饼,做出了传统“家味”

吴招治,土生土长的同安人,从1948年继承祖传手艺开始在同安卖薄饼,因为薄饼味道好且待人亲切,她被很多人亲切地唤作“薄饼嫂”。6岁到60岁,吴招治专注于一件事——做薄饼。从6岁起,她跟着爷爷炸海蛎饼、做薄饼。吴招治爷爷是蔡家后代,相传厦门吃薄饼习俗源于明代蔡复一的夫人,明代后期,五省巡按、同安人蔡复一,勤于政务常废寝忘食,蔡夫人担心丈夫饿坏身子,于是想出一办法:把面粉做成一张薄薄的面皮,再包上各种菜烩,给丈夫就餐,这样既不耽误政事,也误不了吃饭。从此,蔡夫人做薄饼助夫的故事传为美谈,也为民间广为效仿。由此,同安吃薄饼习俗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如今,每年春节、元宵、农历二月初二、三月初三、清明节等重要民俗日子,闽南多数地方保留着吃薄饼的风俗习惯。厦门民谚有云:清明吃薄饼。清明节祭拜祖宗,薄饼必不可少。一家人扫墓后,都要聚在一起包薄饼吃。

要吃薄饼,薄饼制作方法极其考究。购买新鲜地道食材是极为重要的开始,每天吴招治都要自己到菜市场买菜,挑选最新鲜的食材,有海蛎、豆干、胡萝卜、三层肉等,“东西要好吃,买的材料一定要好。不一定要很贵,但一定要新鲜。不是为了便宜去买菜,是为了买到好料才去买。”她说,比如买红萝卜,必须买十万粒的品种,煮起来很甜很软很好吃,买芥蓝球要买小的,小的比较嫩,买肉就必须买三层肉。她说,采购到好东西,用心去煮,煮出来的东西绝对好吃。

好吃的薄饼,有众多食材搭配,要分开来煮。吴招治说,比如红萝卜、芥蓝球可以一起煮,花菜和高丽菜可以一起煮,蒜、荷兰豆、豆干、海蛎、三层肉等则要分开炒,然后混在一起拌成菜烩,色香味俱全。薄饼皮很关键,面粉要好,配比合理,做出的薄饼皮又薄又Q,标准的薄饼皮一斤有30至35张。有了好的薄饼皮,有油饭,有10多样的薄饼菜,才能做出正宗的好薄饼。

一辈子与薄饼打交道,吴招治从中悟出了生活哲学。“薄饼包起来,里面有10多种的菜,放到嘴巴里,满满的,有酸有甜,就像是生活的味道。”从她开薄饼店起至今,天天有人来吃薄饼,吃到的薄饼,是小时候妈妈的味道。

做薄饼这么多年,吴招治把薄饼做出了“家味”和“乡味”。吴招治说,到现在虽然没赚很多钱,但已经不再需要为生计而做。薄薄的一张薄饼皮,包容了很多东西,让她学到了人生的包容。“我现在就想给家乡同安做一件事,薄饼是家乡的味道,坚持老手艺的人越来越少,老同安的味道不能失传,我还要继续做下去,直到有一天做不动为止。”

出身贫寒历经磨难,撑起的薄饼店初露锋芒

吴招治出生在一个穷困家庭,三个月大就给蔡家从小养大。小时候生活很清苦,从9岁砍柴到18岁,一直到18岁那年,体重也仅有34公斤。每次出门砍柴,吴招治需要凌晨3点多从同安城里出发,走10多公里山路,走到天亮到了汀溪镇五峰村,砍柴的地方也就到了。口渴了,就蹲到溪石上,双手鞠一捧溪水解渴,中午吃的是用布包的咸饭,渴了同样是到溪边,漾开溪面上的杂物,取溪水配干饭。18岁那年砍柴,吴招治险些丧命。她回忆,一次砍完柴下了大雨,她和搭档一前一后推柴车下山,山路泥泞、陡峭,在两个山头相接的拐弯处,柴车突然打滑,车后的吴招治个子小,力气小,差一点就掉到山涧之下,“从那天开始,我再也不去砍柴了,能活着太不容易了,一定要拼。”她在心里默默立誓。

吴招治开始打工,她帮别人带过孩子,也曾在车站卖过玉兰花,后来跟着外祖父蔡体学习厨艺,她喜欢琢磨薄饼的用料和制作方法,手艺也渐入佳境。1952年,蔡体在同安城关西桥尾开了间小店,专营薄饼,小店就取名为“招治薄饼”。吴招治说,这间小店貌不起眼,一个小小的厨房,只能站两个人,甚至连桌子都没有,于是她就用石头拼起来试试看。

“有名的同安薄饼,就是要有饭有菜,炒米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吴招治回忆,在旧店炒米的时候,油是很热的,一不小心米掉下去碰到脚,脚会起大泡。于是,她拿了一盆水,人在站在盆里炒米,炒好了让客人自己进来端去吃。“人一定要拼才有办法。人只要想做,就不会饿死,做吃的,要么不做,不然就一定要成功。”这家店虽然不大,因薄饼质量好,价格实惠,热情好客,很快小有名气。

从吃薄饼到吃文化,“薄饼嫂”推陈出新

2000年,吴招治薄饼店搬到了位于同安银湖中路的现址,经营面积扩大至1500平方米,在薄饼制作方法、选料用料等也进行了改良。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吴招治眼光颇为独到,她认为,小吃品牌的形成,与传统风俗为根基,与文化不可分割,薄饼要叫得响,必须打文化牌。

新的薄饼店开张时,来了不少文化人,不乏画家、书法家,现场还准备了一场书画笔会,有的题字,有的作画。吴招治说,这些文化人都是她老店时常来光顾的客人,比如许文厚、林芩、白磊、谢澄光、陈武生、郭勋安等,如今店里悬挂的字画,多是出自文化名人所赠。

不仅文化味十足,薄饼的传统味更加浓厚。吴招治介绍,薄饼店用料更加丰富,制作越发精细。主要有笋、豌豆、豆芽、蛋丝、豆干、鱼、虾仁、肉丁、海蛎、红萝卜等。豆干切丝,越细越好,用油炸过,能吸收鱼虾、肉的津液,薄如蝉翼的薄饼皮不至于被弄破,她还很注重用扁鱼干油酥调味,薄饼更加脆嫩甘美,醇香可口。招治薄饼中,绿的韭菜,黑的香菇,红的胡萝卜,白的豆芽,一张薄薄的薄饼皮里,五颜六色的馅料,被誉为“白云一片裹春色”。近年来,吴招治还推陈出新,比如薄饼皮加入芹菜汁,变绿色面皮,加红萝卜汁变成红色面皮,营养更丰富,色彩鲜艳惹人爱。

“吴招治,做薄饼,历史悠久很出名,选料讲究肉很精,香茹虾仁来合成,营养可口好名声,老朋友,新亲情,兄弟姐妹相宴请,赞不绝口很时行。”厦门市方言顺口溜一代宗师汪宗辉特地为“薄饼嫂”写了顺口溜。

蜚声海内外,有人专门坐飞机来买薄饼

2018年4月的一天,中午时分,吴招治薄饼店来了一位小伙子,一口气买了薄饼、封肉、炸枣,花了1000多元,小伙子打开了微信,希望吴招治能和他的雇主说上一句话。原来,小伙子受一位颜先生所托,专程从安徽坐飞机来到同安,当天买完薄饼、封肉再返回安徽,担心上飞机不好携带,吴招治特地给这些食物做了真空包装。原来,颜先生从网上的视频看到了吴招治薄饼店,特别想尝一尝古早味的薄饼,才有了请人打飞的来买的趣事。

这些年,吴招治和她的薄饼店屡屡受到媒体的关注。仅中央电视台,2套、4套、8套都专门来拍节目,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在世界同安人联谊大会期间,新加坡的一位华侨担心吃不到薄饼,提前打电话来预定位置。一位90多岁的菲律宾华侨吃完直夸,“我们真的回到了故乡,吃到了家乡的菜”。一位马来西亚的华侨说:“吃了薄饼,有家乡的味道,这才有了回家的感觉。”

“海外的华侨来吃薄饼,他们吃的不只是美食,也是来吃文化,吃家乡的味道。”每当有海外华侨来店里,总是让吴招治格外欣慰,在华侨的眼中,薄饼嫂代表的不仅是传统美食,更是一种情结。

吴招治薄饼店的薄饼集中体现了厦门小吃用料考究、做工精细、配料巧妙的特点,蜚声海外,成为同安乃至厦门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小吃名店之一。1999年“吴招治薄饼”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贸易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中国烹饪协会授予的“中华餐饮名店”、“中国名菜”称号,荣获福建省烹饪协会授予“福建名小吃”等称号。

匠心传承故乡的味道,再续同安封肉传统制作技艺

2018年春节前夕,中央网信办网评局指导下,策划制作了三集系列微纪录片《百姓说·新年》。纪录片摄制组深入中国14座城市,北到祖国最北端的漠河,西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西藏,南到厦门小岛,东至上海。在厦门这一站,纪录片摄制组选择了薄饼嫂吴招治,这一次记录的是无法忘却的家乡味道——同安封肉。纪录片中,在台湾生活40年的李建军老人,坐上了回程的轮船。一得知兄长的归期,吴招治便着手准备起了本地的特色菜——封肉。同安封肉做法复杂,耗时长,平常不容易吃到。对于阔别故土多年的游子来说,只有重尝一次封肉的味道,才算是真正回了家。

故乡的滋味,都化在了舌尖里,守候亲人归。吴招治不仅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薄饼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同时也是同安封肉传统制作技艺的项目负责人。文史专家颜立水介绍,相传同安封肉是为纪念王审知被敕封为“闽王”而创制的一道菜肴。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王审知被封为“闽王”,授其方形大印。当时居住在同安地面的官员为庆祝他敕封“闽王”,举办了一场盛宴。席间的一道佳肴,就是将猪肉切成四四方方的大块,用黄巾包裹,形如大印,同安封肉由此而来,并成为海内外同安华侨最喜欢的一道家乡菜。

吴招治介绍,传统封肉是这样做出来的:装封肉的缸厚度约5厘米,缸要先用大火烧一个小时,待其发烫之后,再将甘蔗垫在缸底,防止封肉被煮焦。紧接着,将事先油炸成金黄色封肉配上佐料一块块有序地放进缸里,再淋上大骨汤等秘制配料,最后将缸盖盖上并糊上面粉,以防封肉的香气外泄。

柴烧大缸封肉的方法显得繁琐、质朴,譬如焖煮时间长达8个小时及以上,制作时间是普通方法的5倍以上。尽管如此,吴招治仍以匠心,用传统方法制作同安封肉,这样做出来的封肉,味道更香浓,肉质鲜嫩、汤汁浓稠、肥而不腻。吴招治继薄饼之后,再次挑起了传承同安封肉传统技艺的担子,让最正宗的同安封肉制作手法传承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吴招治的儿子庄友谊,也成为同安珠光青瓷烧制技艺的区级非遗传承人。去年金砖厦门会晤举办,庄友谊制作的珠光青瓷伴手礼从上千件作品中入选金砖伴手礼。从7月初得知消息到8月下旬交货,8000套的金砖伴手礼要保质保量完成,“这是给国家做贡献,不仅是我家的荣耀,更是同安的荣耀,作为公益赞助商,虽然不挣一分钱也一定要做,还要做得更好。”当儿子提出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吴招治二话不说,马上贷款150万元给儿子并嘱咐他,“一定要倾尽全力完成国家交给的任务”。最后,熠熠生辉的同安珠光青瓷,准时出现在了金砖厦门会晤会场,为同安文化争了光。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