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招治:“薄饼嫂”匠心传承同安味道
http://wmf.fjsen.com 2019-01-03 11:37:42 来源:厦门市委文明办

出身贫寒历经磨难,撑起的薄饼店初露锋芒

吴招治出生在一个穷困家庭,三个月大就给蔡家从小养大。小时候生活很清苦,从9岁砍柴到18岁,一直到18岁那年,体重也仅有34公斤。每次出门砍柴,吴招治需要凌晨3点多从同安城里出发,走10多公里山路,走到天亮到了汀溪镇五峰村,砍柴的地方也就到了。口渴了,就蹲到溪石上,双手鞠一捧溪水解渴,中午吃的是用布包的咸饭,渴了同样是到溪边,漾开溪面上的杂物,取溪水配干饭。18岁那年砍柴,吴招治险些丧命。她回忆,一次砍完柴下了大雨,她和搭档一前一后推柴车下山,山路泥泞、陡峭,在两个山头相接的拐弯处,柴车突然打滑,车后的吴招治个子小,力气小,差一点就掉到山涧之下,“从那天开始,我再也不去砍柴了,能活着太不容易了,一定要拼。”她在心里默默立誓。

吴招治开始打工,她帮别人带过孩子,也曾在车站卖过玉兰花,后来跟着外祖父蔡体学习厨艺,她喜欢琢磨薄饼的用料和制作方法,手艺也渐入佳境。1952年,蔡体在同安城关西桥尾开了间小店,专营薄饼,小店就取名为“招治薄饼”。吴招治说,这间小店貌不起眼,一个小小的厨房,只能站两个人,甚至连桌子都没有,于是她就用石头拼起来试试看。

“有名的同安薄饼,就是要有饭有菜,炒米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吴招治回忆,在旧店炒米的时候,油是很热的,一不小心米掉下去碰到脚,脚会起大泡。于是,她拿了一盆水,人在站在盆里炒米,炒好了让客人自己进来端去吃。“人一定要拼才有办法。人只要想做,就不会饿死,做吃的,要么不做,不然就一定要成功。”这家店虽然不大,因薄饼质量好,价格实惠,热情好客,很快小有名气。

从吃薄饼到吃文化,“薄饼嫂”推陈出新

2000年,吴招治薄饼店搬到了位于同安银湖中路的现址,经营面积扩大至1500平方米,在薄饼制作方法、选料用料等也进行了改良。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吴招治眼光颇为独到,她认为,小吃品牌的形成,与传统风俗为根基,与文化不可分割,薄饼要叫得响,必须打文化牌。

新的薄饼店开张时,来了不少文化人,不乏画家、书法家,现场还准备了一场书画笔会,有的题字,有的作画。吴招治说,这些文化人都是她老店时常来光顾的客人,比如许文厚、林芩、白磊、谢澄光、陈武生、郭勋安等,如今店里悬挂的字画,多是出自文化名人所赠。

不仅文化味十足,薄饼的传统味更加浓厚。吴招治介绍,薄饼店用料更加丰富,制作越发精细。主要有笋、豌豆、豆芽、蛋丝、豆干、鱼、虾仁、肉丁、海蛎、红萝卜等。豆干切丝,越细越好,用油炸过,能吸收鱼虾、肉的津液,薄如蝉翼的薄饼皮不至于被弄破,她还很注重用扁鱼干油酥调味,薄饼更加脆嫩甘美,醇香可口。招治薄饼中,绿的韭菜,黑的香菇,红的胡萝卜,白的豆芽,一张薄薄的薄饼皮里,五颜六色的馅料,被誉为“白云一片裹春色”。近年来,吴招治还推陈出新,比如薄饼皮加入芹菜汁,变绿色面皮,加红萝卜汁变成红色面皮,营养更丰富,色彩鲜艳惹人爱。

“吴招治,做薄饼,历史悠久很出名,选料讲究肉很精,香茹虾仁来合成,营养可口好名声,老朋友,新亲情,兄弟姐妹相宴请,赞不绝口很时行。”厦门市方言顺口溜一代宗师汪宗辉特地为“薄饼嫂”写了顺口溜。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