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持续通过信息化手段,缩短城乡地理距离,打破医疗机构间信息壁垒,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创新医疗服务模式,百姓获得感不断增强
医疗信息化:让群众少跑腿看好病
东南网8月1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郑璜 通讯员 林世才)
医疗信息化是国际发展趋势,也被视为我国医疗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必由之路。
福建得风气之先。本世纪初开始的“数字福建”建设,开启福建信息化建设的新篇章,之后福建在全国率先实现社保卡与医保和金融等的多项集成应用,实现一卡就诊、一卡结算;率先建设覆盖省市两级的居民健康信息系统,避免重复检查,为患者节约大量费用……
如今,“互联网 医疗健康”已成国家战略。福建持续通过信息化手段,缩短城乡地理距离,打破医疗机构间信息壁垒,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创新医疗服务模式,百姓获得感不断增强。
资源共享,“远水”也能解“近渴”
莆田荔城区新度卫生院没有一名专职的影像医生,但通过互联网,他们有了28名上级医院签约影像医生。
院长徐碧霞介绍,医院从全市50人的注册影像专家库中,选择28人签约。现在,卫生院的技师给患者拍完片,上传至影像会诊中心,专家库里的在线签约专家,就能通过平台以抢单、指派或兜底的模式,根据卫生院拍摄的DR(数字化X光机)影像,修订诊断书,最终出具报告并签名。
“要求必须在30分钟内完成,但通常只需5~15分钟,患者就能拿到专家审核好的报告单。”徐碧霞说,患者拿着这样的报告单到市里的三级医院就诊,省去重复检查,也不用打印不环保又不易保存的胶片,扫一扫微信二维码,就可获取电子报告。
好处远不止这些。审核医生还会指导本院技师如何纠正体位才会得到更好效果。一年时间,医院拍片的修订率就从65%减少到30%。借助平台,卫生院影像检查数量从原来的每月300人增加到450人左右,带动了全院门诊量显著增长。
平台开通运行两年来,汇集注册影像专家50名、注册医疗机构56家,莆田全市完成影像会诊数近16万例,平均完成一次会诊时间4.67分钟,审核率99.45%,修订率40.2%,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影像医生、患者等多方共赢。
南平建阳区的云诊室,可视作影像远程会诊的升级版。
去年7月,建阳回龙乡浒州村村民范良秀帮弟弟家插秧,回家不久就开始发烧,以为是中暑,在村里卫生所治了3天也不见好,医生赶忙通过电话加急预约了建阳第一医院皮肤科的远程会诊。
不用重新挂号、省去路上颠簸,就在回龙乡卫生院云诊室里,建阳第一医院专家通过实时传输音视频询问范良秀的病史,并在卫生院医生的帮助下完成详细的查体,发现她腋下有一个焦痂,结合她曾下田插秧的经历,诊断为恙虫病。
特效药服下很快退了烧,范良秀乐了。50元的远程会诊费,医保还可报销70%。以前有个邻居也是被恙虫咬了,在当地看了好久也没找着原因,在外工作的孩子一急,送到了福州治疗。
卫生院的医生说,原来几乎没机会见到这样的病例,现在跟着市里医生长了见识、学了用药,仅恙虫病,今年就诊治3例。院长叶志农介绍,现在卫生院每月都有十几次远程会诊,占住院总数的8%~10%。
这样的云诊室,一端是建阳第一医院、南平市二医院的优质科室,另一端则连着建阳区13所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加上DR远程诊断系统,2015年以来建阳区域内就诊率已连续3年超90%。
“云诊室解决的正是基层医疗资源不足问题,最终推动分级诊疗的落地。”建阳区卫计局局长许群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