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还未到,月饼却霸屏久矣。中秋节的魅力仅就于此?当然不是!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的中秋节确实不只月饼这一个符号。除了月饼,中秋节自古留下的习俗还有祭月、赏月、拜月、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只是流传到当下,很多都走向式微和衰败了。这些习俗的竞争力难道真的就不如月饼?笔者认为,能够激发中秋活力的恰恰就是这些传统习俗。
商业氛围浓于文化氛围,让中秋“变味”。中秋节的习俗为什么会式微和衰败?没有人提起就会被淡忘,相反,商家倒是精明的很,一打开网页,一走进商店,各种商家中秋促销热卖的信息,各种以中秋节做卖点的商业活动,渗透到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充斥眼球、不胜其烦。反之,各地中秋民俗活动的介绍却又寥寥无几,两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因此,年复一年,年复一年,感慨中秋“变味”的人越来越多,觉得传统节日没意思的人也越来越多。
过好传统习俗,留住中秋“本真味”。你知道中秋祭月是怎么回事吗?拜月怎么拜吗?桂花酒怎么做吗?……这样的问题问出来,除非是搞民俗研究的,其他人恐怕鲜有耳闻,纵有耳闻,恐怕也只是知道一些凤毛麟角,而无法参透本意。这方面包括笔者本人也是知之甚少,因为我所处的环境,不论是大环境,还是小环境,都没有人在中秋跟我讲解这些习俗,也没有相关的民俗活动让我去了解这些习俗。可是在古代,在以前,孩子们从小到大就接触这些习俗,在活动中参与这些习俗,故而这些习俗能够一代一代、充满活力的传承下来。“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当下,激发中秋活力,我们首先要做的也是过好这些传统习俗,让大家在实践中本真的去接触这些习俗、体味这些习俗,只有这样才能留住这些习俗。
创新传统习俗,激发中秋“新活力”。创新传统习俗,不是说将传统习俗弄得面目全非,而是融入新的元素。我们当下的中秋节文化内涵也是在不断的创新中,与时俱进形成的,这个从中秋节的发展史就可窥见一斑,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秋分夕月(拜月)”活动。到了唐朝初年,中秋节成为固定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如果没有与时俱进,如果没有创新,时下的中秋节不可能成为四大传统节日之一。那当下我们当如何创新?记得年初“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续诗风靡朋友圈一事,笔者认为可以当做一个参考。写诗,印象当中是古人的事情,当下会写诗的人可以说是“希品”,可是这一句续作,却是掀起了国人续诗的热潮,参与率之高,恐怕是自古以来都未曾有过。这就是创新了参与方式,相对于古人,这个活动的策划者就充分应用了新媒体的优势,让各行各业的都参与其中。因此,只要能留住传统习俗的“本真味”、合乎规矩,笔者认为都可以大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中秋的活力。
用传统习俗激发中秋活力,笔者认为,除了上面所言,在活动的举办方面,一方面需要充分调动民间办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要主动担纲,组织策划一些大型的、参与性比较强的活动来宣传传统习俗,同时,要正确引导商家,让商家将传统习俗融入到相关的商业活动中,这样多措并举,方能全面地彰显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全力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的文化特色,让中秋充满活力、吸引力、竞争力。 (阙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