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2月1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潘抒捷)据交警部门统计,今年,厦门市海沧区主城区机动车斑马线礼让率高达91.3%。而第三方机构考评全市公交车和出租车文明礼让斑马线的数据也显示,本月截至目前斑马线礼让率为99.01%,呈上升趋势。
其实,作为行人,走在大街小巷,尤其是在那些无交通信号灯控以及学校周边等路况相对复杂的路段,对上述相关数据的变化,感受会更直观。如今在厦门,斑马线前“一慢、一停、一让”已成多数驾驶人的习惯,礼让行人蔚然成风。
变化,源于两方面的努力。其一,宣传。一段时间以来,当地交管部门推出诸如“礼让斑马线·文明不止步”等专项宣传活动,企事业单位积极响应,并推出行之有效的举措。其二,法规。已于10月1日实施的《厦门经济特区促进社会文明若干规定》,将散见于各种法律法规的交通违法行为及其罚则再作梳理和突出,并列明举报有奖、纳入信用平台等确保法条落实的保障措施。
概而言之,厦门一方面用软的提倡,引导机动车在路权之争中,对相对处于弱势地位的行人予以一定照顾,一方面用硬的约束,重申规则意识,强调路权的合理分配。双管齐下,提升了双方的通行效率,消除了安全隐患。这也是相关举措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所在。
不过,大力倡导“车让人”的同时,“人让车”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有驾驶人在本地网络论坛发问:“当机动车礼让时,行人慢悠悠地过马路,礼让得完吗?”这种疑问得到很多人力挺。实际上,笔者也曾有过尴尬的遭遇:所搭乘的公交车,用了十几分钟才通过一个没有灯控的路口,原因就在于斑马线上的一群行人,三三两两,分批通过。
就此而言,真正意义上的礼让斑马线,不能单向度地要求机动车,而应该也包括行人。具体地说,路权优先的前提下,行人被机动车礼让时,也应快走两步,迅速通过;反之,则要遵守相应规定,驻足等待机动车顺利通行。唯有如此,才能使礼让进入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