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和谐新武平:由“尚武”到崇文的嬗变
“蛮不过武平”,曾经是闽西对武平人一个顽固的看法,武平人也常常以此调侃自己。但是,“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武平县委副书记陈厦生在谈到文明城市创建时指出,硬条件建设对城市文明来说很重要,但文明素质这一“软因素”对于欠发达地区创建文明县城,应该更是一个突破口。
武平县为此而提出了“全民创建,创建为民;以人为本,人城共进”的创建思想,把文明县城建设作为塑造城市形象、增强发展活力的重要工程,成立了县委书记任主任、县长任第一副主任,县委副书记任常务副主任,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县府分管副县长、人大分管副主任、政协分管副主席任副主任的县文明委和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工作领导小组;围绕创建标准,该县43个成员单位积极配合,落实领导、责任、宣传、措施、督查“五到位”工作机制,推进文明县城创建工作常态化。
为增强和提高市民的文明意识与文明素质,武平县发挥自身的人文优势,把文化建设与文明县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各种载体,广泛深入宣传和开展乡风文明教育活动,率先成立县公民道德协会,创新开办“道德讲坛”讲座,相继开展“创建文明县城十大工程”、“环梁野山生态文明长廊”、“八城联创”等创建活动,扎实推进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创建,大力开展道德先进评选活动,开展对口帮扶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群众性文艺、体育、健身活动、廉政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形成了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风尚;诚实守信、尊老敬贤、热心助人、扶危济困、回报社会成为群众评判人生价值的标准;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得到广泛认同。
武平处处彰显政务环境廉洁高效、市场经营秩序规范、社会治安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灿烂的精神文明之花,结出丰硕的物质文明之果。近年来,武平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011年,该县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6.8亿元,增长1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亿元,增长36.9%;财政总收入、地方级财政收入、农业总产值、城乡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等主要指标均大幅度增长,增幅居全市前列。
以“文”化“人”铸筑城市之魂。如今的武平县,正成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投资热土,随着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一个幸福和谐、文明秀丽的闽粤赣边县域中心城市,正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短评:文明创建没有终点
全国文明县城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内在魅力和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许多城市梦寐以求的荣誉之冠。
2006年以来,武平县向着文明县城的目标发起冲击,一路艰辛,一路汗水,收获过喜悦,也遭受过挫折。但是多年来,武平人民矢志不渝,锲而不舍,永不懈怠,永不放弃,一次次进发,一次次坚守。特别是2009年获得省级文明县城之后,全县上下更是铆足一股劲,把创建全国文明县城作为实践科学发展的一个载体、推进社会管理的一大抓手、提升市民素质的一个途径、造福人民群众的一件实事,再次走上了以文明创建促进武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征程。为了让城市更文明,让人民更幸福,武平县在创建文明城市的道路上不遗余力,奋发前进,终于成为闽西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文明县城,走出了欠发达县勇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探索之路。
一路创建,一路前行。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工作历程中,至少它让地处闽粤赣边的武平县懂得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展示了前所未有的蓬勃激情和巨大变化,但是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文明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创建文明城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如今的武平县,在荣誉面前继续以饱满的姿态,不断完善机制,精耕细作,不断推动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让文明之花绽放得更加美丽、灿烂。
责任编辑:卓志沐 |
- 2013-01-24全力打造“三个武平” 持续提升文明县城创建水平
- 2013-01-24武平县文明办召开“红红火火过大年”志愿服务协调会
- 2013-01-242012年武平县八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市前列
- 2013-01-24武平被正式命名为“省级园林县城”为全市唯一入选县份
- 2013-01-24龙岩武平打造环梁野山生态文明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