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在福建省委书记周祖翼和省长赵龙陪同下,先后来到漳州、厦门等地,深入乡村、红色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单位、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考察调研。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宏伟蓝图。十年间,八闽儿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努力把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美好现实。 今天,《福建日报》继续推出重磅文章——《在两岸融合发展道路上同心同行》《牢记嘱托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续写“晋江经验”新篇章》,以飨读者。 《福建日报》2024年10月16日第01版 福建是著名老区苏区,在革命年代“二十年红旗不倒”。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代八闽儿女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古田会议会址。福建日报记者 林熙 摄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深刻领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坚定对党的领导的自信。 我省牢记殷殷嘱托,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动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福建力量。 学思想,夯实信仰之基 灯塔指引方向,思想照亮航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 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带着感情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 今年9月,省管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在省委党校举办。全省“关键少数”以聆听主题报告和专题辅导报告、交流发言、分组学习讨论、研读原著原文等方式,深化理论武装、提升实践能力、锤炼优良作风,争当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 福建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举办。福建日报记者 肖春道 摄 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这是我们最为重大而独特的优势。我省持续深挖理论和实践“富矿”,用好“主题教室”,精心开发精品课程、特色教材,串点成线建设一批精品教学路线,形成特色鲜明又极具穿透力感染力的教学矩阵,着力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实践高地。 去年4月至今年初,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我省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全省11.9万个党组织、230多万名党员投入到理论大学习、党性大淬炼、精神大洗礼当中,做到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 学习热潮持续涌动,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等接续开展,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补钙壮骨。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紧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新福建宏伟蓝图和“四个更大”重要要求,省委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健全理论学习考核评价等机制,推动党员干部以学促干、真抓实干,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的实际成果。 强根本,凝聚奋进之力 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关键靠人,靠接续奋斗。 在有党员干部“红色摇篮”之称的中央党校校园里,谷文昌和焦裕禄的雕像对称矗立。担任东山县委书记时,谷文昌带领当地百姓绿化海岛、制服风沙,是党员干部的学习典范。 以谷文昌等优秀共产党员为榜样,福建涌现出廖俊波、孙丽美、潘东升等一批先进典型。他们永远激励一代代党员干部牢记使命、埋头苦干,投身新福建建设的火热实践。 为了推动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今年初,我省出台试行市县党政正职离任交接清单管理制度,让离任者“交”得清楚、接任者“接”得明白。 深化市县党政正职离任交接清单制度;出台20条政策措施推动干部担当作为;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我省不断健全干部激励和保护机制,持续在优化干部选育管用上下功夫,让敢闯敢干、善谋会干成为福建党员干部的鲜明标识。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在乡村一线,福建落实“四下基层”制度,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推动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指导员、科技特派员、金融助理员入村驻村,让每名党员都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在城市基层,深化近邻党建工作,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努力破解“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在新兴领域,探索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有效途径,扩大党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福州、厦门对标一流建设高水平引才聚才平台,各地因地制宜开展人才平台建设探索实践,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等部署一体落实;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批引领性、支撑力强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扎根福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我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引育、使用、评价、激励、服务保障机制等,让福建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的热土。 锻作风,护航发展之路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把“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内容,并就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具体部署。 我省坚持守正创新,深化政治监督、日常监督、专项监督、基层监督,保障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八闽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把严的基调长期坚持下去。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关于管党治党方面的创新理念和生动实践,办好省党风廉政警示教育馆展陈,教育党员干部筑牢“不想腐”的思想堤坝,守护好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廉洁福建金色名片越擦越亮。 “这个平台真的很好用,村里的钱怎么花、事怎么做,拿起手机一点就知,还能在里面反映问题、发表意见。”去年,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公开村务财务、集体“三资”等信息171万多条,受理民生诉求18万余件,获得群众频频点赞。 省纪委监委探索“微信群+小程序+管理后台”模式,搭建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以公开信息、实时直播等方式,把村集体“三资”管理、工程招投标等权力运行全程“晒”在群众手中,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 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我省在促进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下功夫,探索构建“同题共答、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管党治党责任格局等,更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征程呼唤新担当。 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永葆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鼓足干劲、只争朝夕,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中展现新作为。 |
1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考察了陈城镇澳角村、谷文昌纪念馆和关帝文化产业园,了解当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传承红色基因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等情况。新华社《学习进行时》推出文章,一起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和福建漳州的故事。 漳州位于东南沿海、福建省最南部,是一座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习近平总书记对漳州的发展十分关注,留下了许多生动的故事。 “点赞”县委书记谷文昌 1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福建漳州市东山县的谷文昌纪念馆,了解谷文昌同志感人事迹,同谷文昌干部学院教师、学员代表亲切交流。习近平总书记说,谷文昌同志在福建是有口皆碑、深入人心的,他是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优秀领导干部的一位代表。我们学习他的事迹,不仅要高山仰止,还要见贤思齐,像他那样做人、为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只有走这条路,才是人间正道。 过去这些年,在不同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谷文昌的事迹。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说:“我经常提到五六十年代福建东山县县委书记谷文昌,他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办事,当地老百姓逢年过节是‘先祭谷公,后拜祖宗’。” 谷文昌在东山县工作十多年间,带领群众与风灾、旱灾抗争,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改善交通,发展生产,把一个风沙肆虐的荒岛变成生机盎然的东海绿洲。 谷文昌病逝后,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要求下,东山县委决定将谷文昌的骨灰安葬在当年他亲手建起的赤山林场。2004年2月,谷文昌纪念馆建成,被命名为“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福建省首批党史教育基地”。 习近平对谷文昌等优秀共产党员的品格精神推崇备至。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文章《“潜绩”与“显绩”》。文章说:“福建东山县的县委书记谷文昌之所以一直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敬仰,是因为他在任时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显绩’,而是默默无闻地奉献,带领当地干部群众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在沿海建成了一道惠及子孙后代的防护林,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种‘潜绩’,是最大的‘显绩’。我们常讲的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表示,谷文昌同志的事迹同焦裕禄、杨善洲同志的事迹一样,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和一名领导干部的坚强党性、远大理想、博大胸怀、高尚情操。 2015年6月,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焦裕禄、杨善洲、谷文昌等同志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县委书记要以他们为榜样,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也是因为我们党有一大批像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张富清这样的英雄模范率先垂范,才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开创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写下六字感言 2021年1月,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福建省“漳州110”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福建省“漳州110”,全称为“福建省漳州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直属大队”,1990年引领全国建立110报警服务台和快速反应机制,实现了打击犯罪、维护治安、服务群众功能的有效整合,赢得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高度信赖,被百姓亲切地誉为“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漳州110”。 1996年9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了解了“漳州110”为民服务的感人事迹后,提笔写下“人民的保护神”六字感言。 习近平常跟公安系统的同志讲:“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你的基本功就是能不能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公安机关,确保社会稳定的关键点也是你能不能跟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1996年10月,习近平到漳州实地考察110报警服务工作和队伍建设。他进警营、到岗亭,找执勤民警了解工作和训练情况,对“漳州110”高效的工作方法非常满意。他指出,110报警服务台的工作,事关群众工作的基础,是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同时也密切了公安机关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他勉励大家发扬警队优良传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1997年,“漳州110”被国务院授予“人民的110”荣誉称号,此后“漳州110”的经验做法在全国全面推开。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梅林镇坎下村的圆形土楼怀远楼(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福建土楼申遗 在福建,独具特色的土楼是最能体现传统文化的建筑之一。 漳州土楼遍布于漳州市的南靖、华安等山区。以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规模宏大、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 1998年起,福建漳州、龙岩的几个县陆续启动了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2000年4月30日,时任福建省长习近平主持召开省长办公会议,研究了土楼申遗有关问题。 据当地干部回忆,习近平同志表示,福建很多地方都有土楼,现在整个福建的土楼都要申报世界遗产,我们就称为福建土楼,这样八闽大地都有份。大家觉得习近平同志说得有理有据,又顾全大局,纷纷表示同意。 后来,福建省政府正式确定由漳州南靖县、华安县,龙岩永定县三县“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以“福建土楼”的名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在习近平关心下,漳州、龙岩两地齐心协力,加快土楼保护、环境整治提升等工作,福建土楼申遗进入快车道。 2008年7月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福建土楼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土楼以其建筑传统和功能作为典型范例被列入,它体现了一种特定类型的公共生活和防御组织,并且体现了人类居住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