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在福建省委书记周祖翼和省长赵龙陪同下,先后来到漳州、厦门等地,深入乡村、红色教育基地、文物保护单位、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考察调研。
东南网10月2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潘贤强 吴旭涛)10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福建考察时指出,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加快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强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 如何在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对于闽北山区的南平来说,并不易。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科创资源、高端人才相对短缺的问题。 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围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破解新质生产力发展堵点难点,南平首创打造了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通过该平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 如今,南平“绿创”平台已在看产业、找技术、搜人才、配资金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我们的平台能够为需求方提供一站式高效服务。”日前,在平台有关负责同志的引导下,记者走进南平市绿色产业创新服务中心一窥究竟。 “诊断”与“补链” 位于服务中心大厅的大屏上,实时更新着南平主导产业“四链”的最新数据情况。 南平市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以“数”赋能,通过摸清产业链、嫁接创新链、导入人才链、融合资金链等服务,不断培育产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中心主要由线上服务平台、线下服务大厅和运营团队组成。其中,线上服务平台汇集多方数据,还构建了产业链强补固拓模型、靶向企业推荐等模型,具备看产业、找技术、搜人才、配资金等功能。”南平实业集团副总经理胡怡玮说。 开展“产业体检”工作,形成“体检报告”。在平台大屏上可见,目前南平已绘制山、水、茶、竹、鸡和氟新材料、ES纤维、物联网电池8条重点产业创新链图谱,梳理出本地企业4507家,制定了县域重点产业白皮书10份。 富屯溪奔流不息,南平绿色生态产业不少,素有“福建粮仓”“南方林海”“中国竹乡”的美誉。南平市延平区王台镇林业资源丰富,于1958年荣获“绿色金库”称号。 一江碧水,茫茫群山,孕育着绿色产业发展的生机。然而,由于缺乏大数据等要素的支持,绿色产业家底不清、产业断点堵点难掌握、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需要破解。 带着问题找解法。 去年3月,在科技部推荐下,南平启动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方案设计,7月完成招投标并实施项目一期建设,12月22日揭牌并进入正式运行阶段。 南平市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依托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成果和浙江大学潘云鹤院士团队设立。南平市绿色产业创新服务中心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通堵点难点。 从重点产业入手开展“诊断”和“补链”。 南平市生态优势产业“一根竹”,是“诊断”的重点。“我们对重点产业链,配备专业的产业服务团队和专家智库,通过行业研究机构梳理产业链节点,由专家系统研判关键技术的难点堵点。”南平市科技局局长谭树龙说。 目前,平台共收到企业提出的竹产业技术攻关需求24项,已解决16项,正在解决8项。同时,平台自动诊断出22项影响竹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科技部门有针对性地策划生成科技创新项目。 用好“诊断”结果,积极主动开展“补链”工作。针对平台诊断出的“高性能竹机运输装备”“高端竹纤维复合材料(以竹代钢)制造”“竹木智能化精加工技术”等行业关键技术,南平市科技局支持竹木产业工业设计研究院(福建)有限公司等企业策划生成了竹机械设备项目3个。同时,申报省科技厅竹科技专项,已获得立项补助资金125万元。 让长板精准补短板 在南平,“绿创”平台当起“媒人”——让长板精准补短板。 福建福豆新材料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高端电子气体生产企业。去年,随着高端芯片和人工智能芯片制造发展,高纯超净、适用性强的含氟电子特气产品需求增大,但此类电子特气严重依赖进口。审时度势,公司决定进行国产化攻关。 “技术攻关难度大,需要精准匹配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这也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痛点。”福建福豆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建修介绍,企业在“绿创”平台上提交了需求。很快,平台为企业推荐了福州大学邱挺教授等6名专家人才。 如今,合作攻关取得突破,企业高纯电子特气及专用化学品项目已投产,提升了高端电子气体国产化率。 尝到甜头,福豆新材料继续与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这次,我们和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的院长团队进行了乙烯相关产品的合作,期待很快能够产业化。”马建修说。 在山区企业,科研和人才是短板,技术瓶颈突破难。因为有了“绿创”平台,这些需求点点鼠标就能找到答案。 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成果、人才是长板,需要寻找用武之地。“绿创”平台开展的资源对接也深受科研人员的欢迎。 “我们借助平台,在政府、企业、高校多方面共同努力下,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纯电子气体研发技术,这种产学研合作对我们来说很有意义。”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教授张章静说。 背靠“科特派”发源地,“绿创”平台汇聚了南平市的科技特派员和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以及全国高水平专家人才库数据,针对产业“卡脖子”问题精准对接,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出题、协同创新模式,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 “我们还针对企业提出的人才需求,通过人才评价模型,为企业筛选出最合适的专家人才。”南平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 5月24日,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拉开帷幕。在数字福建展馆内,南平市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项目在主参观路线上“C位”亮相。 大屏上,平台服务竹产业的案例作为成果展示,受到参展嘉宾的关注。在现场讲解的福建南平数字城市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祥堃告诉记者,南平市精心准备,直观呈现了平台助力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优势。“竹产业图谱清晰展示了全市竹产业生产要素资源分布情况,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等功能模块整齐分布,哪些节点需要补链,哪些节点需要拓链,都一目了然,吸引不少业内人士点赞。”他说。 这一平台目前已在800多家竹企试用推广。同时,其他7条产业链图谱也在不断吸纳企业接入。随着推广应用的深入,平台功能也将根据需求不断升级完善,实现更多的以“长”补“短”。 动起来才产生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和机制,营造更加完善的创新环境、更有吸引力的人才环境。 如何完善创新环境,帮助创新主体产生价值、高质量发展? 围绕优势产业和重点产业链发展,南平不断夯实数据基座。 数据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一旦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也将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 数据只有动起来、用起来,才能产生价值、发挥作用。通过“产业服务团队+专家智库”方式,南平市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立足“创新链”的有效嫁接、“人才链”的精准导入,成效显著。平台共挖掘关键共性技术101项,形成“急用先行”“重点产业”“前沿技术”技术攻关需求42项。同时,今年以来,已为全市280家企业选派科技特派员294人,在重点产业上组建了21家科特派院士(专家)工作站,解决企业发展中高端人才不足难题。 除了各类创新资源数据,南平“绿创”平台还汇聚了产业资金流向。这为政策资金精准投放提供了决策辅助。 “在平台上,我们通过线上收集和线下确认企业的资金需求,撮合推荐科技金融产品和科技股权基金,提高企业的资金获得率。”“绿创”中心运营团队负责人张容城说。 福建帝盛科技是国内最大的光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生产企业之一。“此前,我们光稳定剂产品主要应用在塑料、涂料、纺织品等领域。现在我们需要延伸产品线,研发用于人体的防晒剂。这就需要新建实验室指导生产。”福建帝盛科技技术总监夏跃雄说。 但研发和新建生产线需要大量资金。于是,福建帝盛科技通过南平“绿创”平台的“配资金”功能,提交了5000万元股权融资需求。平台精准对接资本市场,生成了一套定制化投资方案。去年底,企业顺利签约获得融资,建设了研发楼和新产品的生产线。预计2025年内,三期防晒剂项目将实现投产。 南平“绿创”平台还为竹产业注入金融“活水”。通过企业背景数据调查增信,平台已帮助22家竹企对接合适的金融产品,成功撮合企业融资1.6亿元。 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南平“绿创”平台已累计为406家企业提供信贷支持16.33亿元,帮助企业实现股权融资21.55亿元。 探索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高位统筹打造绿色产业创新平台,南平已迈出坚实一步。 在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以“数”赋能,南平“绿创”平台打头阵。未来,如何完善数据更新机制,进一步打通数据壁垒,拓展与大院大所、第三方专业数据服务商对接合作,加强平台推广应用,拓展应用场景和细分领域,南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行动还将不断深化。 |
10月21日,诏安县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召开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会议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第一时间落实省委、市委、县委有关会议要求,具体部署学习宣传贯彻工作。 突出主题,创新方式“宣”。围绕新中国成立75周年、提出建设新福建10周年等主题,将党的创新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同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创作一系列有温度、接地气的情景剧、朗诵、宣传片等作品,讲好诏安故事。精心组织特色宣讲。以拆盲盒+宣讲、潮剧快板+宣讲、文明志愿服务+宣讲、村TV+宣讲、曲艺歌舞+宣讲等丰富形式开展宣讲活动,依托“大理包”理论宣讲品牌等特色载体,推出更多“冒热气”“接地气”“有生气”的理论宣讲,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传播到全县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各行各业。 牢记嘱托,结合实际“干”。深入谋划指导,推动非遗保护、研究阐释、文创开发、文旅融合等工作深入开展,为努力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贡献诏安力量。在传承发展传统优秀文化上下功夫,串联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文化艺术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书画名家馆、非遗传习所等作为文化推广交流阵地,以“小阵地”奏响“大乐章”,传承弘扬诏安特色文化;坚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国保”歪嘴寨修缮保护工作为示范,加快推动一批县级以上文物单位的修缮保护。文化赋能旅游发展,继续深入挖掘诏安特色文化,打造“五色”精品旅游路线。破题出圈、深度融合,推广“书画+非遗+国潮+旅游”等特色品牌,努力把诏安打造成为富有文化内涵、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目的地。做好以文系情。用好沈耀初美术馆、诏安县陈元光纪念馆、霞葛五通宫等对外宣传阵地,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增进台湾同胞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 诏安县委宣传部干部黄清珠说,习近平总书记来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做好以文化人工作,积极推进移风易俗。这为我们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用好用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群众的身边阵地,广泛开展移风易俗“三好”先进典型分享交流,打造一批文艺精品,推动移风易俗深入人心。(东南网 诏安县文明办) |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这为我们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福建是“海滨邹鲁”“文献名邦”,是红色文化资源沃土、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源地,以多元、深厚、交融的特色文化形态,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价一个制度、一种力量是进步还是反动,重要的一点是看它对待历史、文化的态度。”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亲自指导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从大力保护福州三坊七巷、三明万寿岩等历史文化遗产,到亲自推进鼓浪屿、武夷山、福建土楼等申遗;从倡导弘扬“闽东之光”,到推动文艺院团创新发展;从亲自邀请加德纳夫人造访福州、圆梦鼓岭,到大力推动“海丝”文化、妈祖文化“走出去”……探索实践的点点滴滴,为延续福建文脉、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福建建设文化强省、做好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宝贵财富。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多年来,福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把党的创新理论与八闽大地深厚的文气文脉结合起来,聚焦守护传承中华文化,深入实施中华福文化、海洋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等,推动福建特色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对标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要求,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全面展现新时代八闽文化的气韵和风采。 推动八闽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要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从多姿多彩的福建特色文化中汲取养分,推出更多彰显中华文化精神、富有福建文化内涵、体现福建人精神特质的优秀文艺作品,打造新时代文艺“闽军”,推动“闽派”文艺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福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建好长汀、宁化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深化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研究阐释,以时代精神激活红色文化生命力。坚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萃取精华,积极推进移风易俗,以高质量文化供给满足人民高品质文化需求。 文化为魂,产业为根。文旅产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全力以赴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突出文化底蕴、数字赋能,发展新型文旅业态,不断提升旅游体验和服务品质。着眼山海联动、城乡统筹,持续做好资源整合,形成花开满园、竞秀芬芳的生动局面。 提升福建文化影响力。福建与台湾同根同源、同文同种,要持续深化闽台社会人文交流,不断增加台湾同胞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福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拥有1580万海外侨胞,要依托宗亲乡亲、祖地文化等纽带广泛凝聚侨心,塑造和展示福建新形象。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蘸着历史文化的笔墨,正在书写新的文化历史。文化影响力拓展与福建新形象塑造,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把历史卷轴向未来铺展,我们要奋力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福建力量。(福建日报评论员) |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上作出示范。这为福建推动山海携手并进、城乡共同繁荣,指明了前进方向。 高质量发展,是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的发展。我省“依山傍海”“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域特点,造就了各地自然、人文、资源等要素差异,统筹区域城乡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 如何消弭区域间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沟壑,让山与海、城与乡实现双向奔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极具前瞻性、战略性地提出了“山海协作、联动发展”规划,以及“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沿海和山区都要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想”等一系列重要发展理念,建立全省山海协作对口帮扶制度,推动形成全省“山海协作、联动发展”新局面。 胸怀山海,满目星辰。多年来,我省每年实施一批山海协作重点项目,有力推动沿海地区产业向山区梯度转移,山区劳动力向沿海合理配置,实现山区与沿海携手共进——2023年我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1.04%,比全国高4.8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10,比全国优0.29;城乡人均消费支出比缩小至1.73,比全国优0.08。 山与海的双向奔赴,成为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践。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关乎经济发展全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系统观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重要通道,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注入澎湃动能。 健全深化山海协作机制。地区发展差距客观存在,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才能推动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要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加强山海统筹、强化功能互补,在生产要素双向流动、产业配套合作、基础设施联通、公共资源共享、乡村振兴帮扶、生态联保共治等方面,念好新时代“山海经”。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进一步做好闽宁协作和援藏援疆工作,拓展三明与上海、龙岩与广州对口合作。深化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做大做强海洋经济。 抓住县域发展这个关键点。县域作为“城尾乡头”,一头连着城、一头带着乡,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和关键环节。强化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完善以县域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和政策,推动城乡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等发展。发挥乡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完善革命老区发展促进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老区苏区全面振兴发展。 音均不恒,曲无定制。不同的音符相互配合才能成为美妙的旋律。全省“一盘棋”,山海同奋进。让我们再接再厉、开拓创新,不断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携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奏出新乐章。(福建日报评论员) |
10月21日,泉州市委文明办召开室务(扩大)会议,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市委有关会议要求,研究贯彻落实意见。泉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陈斌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要提高站位,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意义,深学细悟笃行,自觉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以实际成效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会议指出,要学习贯彻,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强化政治责任感,持续深化争当理论武装“优等生”活动,把讲话精神列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组织开展好专题学习和研讨,加强学习调度,督促党员干部吃透精神实质,把握核心要义;结合工作抓落实,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泉州新形象上久久为功;融入日常学习中,把讲话精神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课程,引导党员干部学深悟透、学思践悟、学以致用。 会议强调,要发动宣传,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的工作热潮。要加强统筹协调,做好理论舆论、线上线下等工作;要广泛宣讲宣传,结合工作或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宣讲;要加强宣传报道,充分运用泉州文明网,发挥好新媒体的宣传辐射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宣传氛围。(泉州文明网) |
文明风10月23日讯 10月21日下午,南平市委文明办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市委文明办领导班子及全体党员干部参加会议。 会议指出,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闭幕不久,在新福建建设10周年的新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到福建考察调研,是福建发展历程中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要以忠诚爱戴之情深学细悟,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学在深处、悟在细处、落在实处,进一步学出绝对忠诚、学出使命担当。 会议强调,要立足精神文明建设职能,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能动履职、主动作为,强化协同配合、注重统筹推进,勇于开拓创新,确保学习宣传贯彻各项工作取得扎实成效。进一步深化学习,用党的创建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深化拓展“闽北讲习班·文明伴我行”文明讲习班品牌,指导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面向基层群众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互动化宣讲活动;进一步强化品牌,提升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持续做强“明礼南平人”品牌,持续推进“书院文化”“书香南平”品牌建设,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童心向党”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加强乡村学校少年宫、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等阵地建设;进一步深化拓展,提升文明实践阵地效能和活动实效,不断完善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工作机制,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持续开展“我在文明实践中心过节”活动,深化拓展“循迹再奋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提质培优工程;进一步改革创新,坚持“民本”思想开展新一轮文明创建工作,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水平,探索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路径,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打造一批城乡融合建设项目,巩固提升创建成果。(南平市委文明办 黄岩) |
10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考察。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10月18日起,福建日报全媒体传播中心推出“殷切嘱托”系列学习海报。 |
福建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不断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八闽大地同奏《山海的交响》—— 文化自信,激荡在闽山闽水间 音舞诗画《山海的交响》常态化演出现场(资料图片) 省杂技团在第九届福建艺术节开幕式上演出《古韵新声——绳技》。 福建日报记者 郭斌 摄 东南网10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永龙 尤方明)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10月15日至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漳州、厦门等地考察。 在漳州市东山县关帝文化产业园,习近平听取当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进两岸文化交流等情况介绍。他强调,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传承好。 在厦门听取福建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后,习近平强调,要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建好长汀、宁化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深化革命史料和革命文物研究阐释。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坚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积极推进移风易俗。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增进台湾同胞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依托宗亲乡亲、祖地文化等纽带广泛凝聚侨心。 沿袭中原文化的深沉厚重,孕育闽越文化的风情万种,濡染海洋文化的开放包容,浸润红色文化的坚毅果敢——身处这片承载优秀文化的沃土,八闽儿女志气正坚、骨气正硬、底气正足。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我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凝心铸魂,倾力交出文化大繁荣的福建答卷。 闽东之光,接续传递 《山海经》载: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八闽的波澜壮阔,来自巍峨群山,来自通达江海,令人不禁迎山长咏,向海而歌。 宁德,重峦叠嶂,海阔港深,是八闽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曾把闽东的锦绣河山、灿烂文化传统和闽东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精神生动形象地概括为“闽东之光”,并设想拍摄一部电视音乐片,利用电视这一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展示闽东的闪光点。 20世纪90年代初,由习近平同志亲自指导、推动创作的风光音乐电视片《山海的交响——闽东抒怀》应运而生。12首原创经典曲目,突出反映闽东的山海风光、建设风貌和风土人情,尤其凸显闽东人的风格,即改革开放的博大胸怀和滴水穿石的坚韧意志。 1991年2月,该作品在中央电视台播映,在全国尤其是福建产生了巨大反响。同年,该片荣获福建省第四届电视艺术奖一等奖、全国第五届电视文艺最高奖“星光奖”。1995年3月,又获得福建省首届百花文艺奖。文化精品,鼓舞人心,润物无声。在那个闽东尚属“老、少、边、岛、贫”的年代,激昂壮阔的乐章唱出了催人奋进的主旋律。30年来,借“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之精神,宁德相继抱上一个个“金娃娃”,培育形成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4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地标,由此迈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成为福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021年4月21日晚,国家大剧院灯火辉煌,高朋满座,基于前作基础改编的大型交响音乐会《山海的交响》行将上演。 30年前的歌声以青春之名,吹响奋楫扬帆的冲锋号;30年后的重新编排则似一眼嫣然回眸,忆峥嵘岁月,数风流人物。 此次改编在最大限度保留原有韵味的同时,对艺术架构、空间脉络、表现风格、表演形式和舞台“声、光、电”等要素层面进行了调整与充实。 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不变的深沉情怀。“一滴一滴,滴向千年的岩石……当那岩石终于被滴穿,你开拓的脚步仍不停息”,《献给水滴的歌》描绘出“闽东之光”最鲜明的底色;这里红旗招展,曾是长征前全国八大革命根据地之一,《山也记得,水也记得》诉说闽东红土地上可歌可泣的英雄情怀;这里江山多娇,《蓝色牧场》讴歌碧波万顷,《星光摇篮》颂唱苍翠峰峦;这里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区,《畲家妹子》呈现畲乡风采,将凤凰儿女脱贫致富的故事娓娓道来…… 剧目终了,余音绕梁,国家大剧院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闽派”文艺,迈向高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一语道出文艺在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方面的深远意义。 透过闽东窗口看福建,八闽大地处处挥洒着文艺光辉。 赓续传统,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等23个活态戏曲剧种尽显“闽派”风流,堪称中国戏曲史的缩影。福建连续十一届蝉联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且二度摘得“双梅花”,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版图的高地”。 放眼当下,福建是文艺评奖改革以来全国首个“五个一工程”实现“满堂红”的省份。《山海情》《古田军号》《闽宁镇》《绝命后卫师》等标志性影视剧作交替接棒,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长期落户厦门;群舞《春会来》以总分全国第一的佳绩荣获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大奖;“闽东诗群”代表诗人汤养宗作品集《去人间》揽下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实现该奖福建历史性突破;一批作品和个人荣膺曹禺戏剧文学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白玉兰奖…… 不断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持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文化自信,在文艺精品与文艺人才风起云涌的实践中得以坚定。 试问福建文艺屡攀高峰的背后有何“密码”? 在于制度护航,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福建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完善文艺创作“一库两制”、投入保障、评价激励、人才培养等机制,构建文艺创作生产全链条、大集群,着力推动“闽派”特色文艺蓬勃发展,不断培育壮大文艺“闽军”。 在于脚踏实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立足生活的深厚沃土,倾力抒写人民故事,为时代精神鼓与呼。电视剧《山海情》坚持平民视角、国家叙事、国际表达,塑造真实丰富、坚韧不拔的人物形象,生动展现闽宁协作铸就的脱贫攻坚史诗;歌仔戏《侨批》聚焦19世纪闽南人下南洋艰苦打拼的历程,以反映国人精神力量的赞歌串联起海内外华侨华人的情感共鸣。 在于守正创新,以更新理念、更新实践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越剧《唐琬》将越剧〔张(云霞)派〕艺术、昆曲、古琴、话剧四者结合,舞台嵌入素净、空灵的现代审美;闽剧《生命》以古老剧种承载现代题材,打破“一唱众和”的传统表演形式,别出心裁地以女性视角诠释革命信仰的伟大力量。 在于双向奔赴,日益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福建深入推进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建强用好95家公共图书馆、95家文化馆(艺术馆、群艺馆)、152家各类博物馆,1113家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6万多家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近500个百姓大舞台、近5300个乡村戏曲小戏台;打造“欢乐常相逢”、“百姓大舞台”、乡村“村晚”、“三浦并臻”文化联盟等群众文化品牌。2023年,全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3.3万余场,观演人数约1300万人次,同比增长约45%。 守护根脉,薪火相传 闽山闽水,贯连古今,文脉绵长。 “北有周口店、南有万寿岩”,三明万寿岩遗址年代距今20万年至3万年,是迄今华东地区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洞穴类型遗址,印证着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深邃历史。 距今7500年至3000年的平潭壳丘头遗址群,是福建沿海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之一。从这里出发,南岛语族奔赴星辰大海。 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朱子理学兴贤毓秀,传习不息,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粹。 一部船政史,半部中国近代史。爱国、科学、创新、图强的船政精神历久弥新,指引后人坚定意志,赤心报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就对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三明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等文物的修复和保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文化自信,在守护根脉与薪火相传的历程中得以增进。“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围绕这16字工作方针,福建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的若干措施》,大力推进申遗工作,创新文化遗产保护监督机制,精心守护八闽文化的“根”与“魂”。 深入武夷,看丹霞林立,品悠悠清茗,领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福建土楼,缘于古人迁徙,兴于宗族情结,以方圆姿态笑傲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漫步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细数“万国建筑博览”风华,见证中外文化多元荟萃的深厚内涵;走进泉州,22个遗产要素串点成线,勾勒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古今风韵。在福建,世界文化遗产灿若繁星,谱写锦绣华章。 八闽物语,洞悉风云变幻。三明万寿岩遗址(2000年度)、浦城猫耳山商代窑址(2005年度)、浦城管九村土墩墓(2006年度)、漳平奇和洞遗址(2012年度)、永春苦寨坑窑址(2016年度)、平潭壳丘头遗址群(2023年度)分别入选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全省共有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3251处、国有单位可移动文物469222件/套(共计769364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9处;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交相辉映,文化标识日益凸显。 刀剪纷飞,织就山魂海韵;无钉无铆,筑成飞阁流丹——十年来,福建有2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其中“送王船”是我国首个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联合申遗成功的项目。十年来,新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4人,总数分别居全国第9位和第5位。全省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5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5项、市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359项,有9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是我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三个系列获得大满贯的唯一省份。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记嘱托,福建持续阐释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努力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于社仓“开救荒之先河”的故事里体会人本情怀,到朱子亲手种植的古樟下探寻“邹鲁渊源”,在敬贤祈福的拜师礼中明理崇德。朱子文化已在校园中蔚然成风,抒写培根铸魂的时代新篇。 以生生不息的白瓷窑火解构“海丝”文明,借重温夯土砌石营造技艺为媒追问“客从何处来”,举办民俗文化盛典传颂妈祖舍身济难、慈海护航的精神内涵,依托畲族民俗文化打造活力特色畲村。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湄洲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区、15个畲族文化生态保护示范点先后落地,区域文化生态整体保护再上层楼。 持续推动中国船政文化城保护修缮项目,打造生产、参观、研学、实训、科研等一体化活态保护与利用场景,以“大博物馆”理念让文化遗址“活”在当下,通过折叠渐进式多维体验剧《最忆船政》追忆春秋。 传播弘扬,蓬勃发展 有一种力量,唤作敢为人先;有一种情怀,名为爱拼会赢。背靠“八山一水一分田”,闽人从不惧开山劈海、乘风破浪,也定要筚路蓝缕、勇攀高峰。 身处“人间福地”,闽人崇福、祈福、盼福。“福”文化的澎湃潮流激荡千年,寄寓美好希冀,传递真挚情感。 向海图强、向海而兴、经略海洋,福建历来是中华文明对外传播的桥头堡。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大国风范从这里奔赴四方,书写“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天下大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文化自信,在传播弘扬与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得以绽放。从水运仪象台仰望璀璨星河,看漆线雕技艺巧夺天工——2021年以来,福建创新实施“闽人智慧”系列主题传播计划,围绕“非遗里的闽人智慧”“你不知道的福建”“闽人新智”等主题,挖掘宣传福建人民在历史上形成的闪光思想、革命贡献、先进发明、精湛技艺、非凡创造,引发强烈反响。 赏福景、尝福味、品福茶——作为全国唯一以“福”字命名的省份,福建深入实施“福”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工程,先后出台《关于推动“福”文化资源转化利用 打响福建“福”文化品牌的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福”文化产业化转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广泛进行“福星高照、福佑中华”主题宣传,开展“寻福”“送福”“造福”“享福”行动,让“福”文化走入千家万户。 借助“福元宇宙”研学平台畅游严复故里,从“云上博物馆”中聆听历史呢喃——福建充分运用声、画、影等现代视听技术和新媒体传播平台,建设一批数字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使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潮”起来,让广大群众在沉浸式体验中形成深刻文化记忆。 寻根谒祖凝聚闽台情缘,信俗交流联结情感纽带——福建加快建设对台和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办好海峡论坛、海峡青年节、海峡两岸茶博会等重点活动,让两岸同胞在文化交流中越走越近、越走越亲;深入实施“人文海丝”计划,积极推动“闽派”特色文艺“出海”,展现侨乡文化魅力,让世界读懂福建、读懂中国。 以文兴业,以文润城。宁德屏南以村落为平台、产业为活水、创意为引线,用文创唤醒沉睡山水;世遗之城泉州借“万里海丝路,千年刺桐情”成功出圈;厦门、平潭、泰宁“2+1”影视基地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推动电影产业迈向高峰;在福建,动漫游戏、在线教育、数字内容等新型文化业态加速崛起。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清新福建”已成为引以为傲的金字招牌。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福建主会场活动上,从福建省首批文物主题游径中,足以看出“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深邃印记。“世界文化遗产主题游径”串联四大瑰宝,“福建文明之光主题游径”刻画古老图腾,“红旗跃过汀江——革命文物主题游径”扎根红色记忆,“睁眼看世界——近现代文物主题游径”重温复兴进程,“闽浙木拱廊桥主题游径”鉴赏雕梁画栋。 文化事业支撑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反哺文化事业繁荣。2023年,福建实现文旅经济总产值1.38万亿元,同比增长8.8%;实现文旅经济增加值5458亿元,同比增长9.5%,促成文化事业产业“两翼齐飞”的崭新格局。 《山海的交响》余音绕梁,干事创业的激情厚积薄发。我省不断夯实文化自信之基,持续保持斗志昂扬风貌,着力实现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宏伟蓝图。在加快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的道路上,福建人民定将踔厉奋发,行稳致远。 |
东南网10月22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我省广大干部群众表示,将对标落实总书记重要要求,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打造更多“闽派”文艺精品和文化品牌,坚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全面展现新时代八闽文化的气韵和风采。 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省委党史方志办宣传教育处处长温雪勇表示,要发挥福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的独特优势,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深化党史研究阐释,建强用好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讲好红色故事,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省文物局党员干部表示,要讲好我省党的故事、革命故事、根据地故事、英雄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血脉赓续好。 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党员干部表示,要打造一批大思政课、党史党纪学习教育和英烈精神宣讲等红色阵地;持续开展“烈士亲友讲烈士故事”“为烈士寻亲、为烈士立传”“万福千屏致敬万千英烈”等活动;探索“全省烈士陵园一张图”和智慧陵园建设,用好“八闽英烈廉政事迹展陈”,引领全社会持续增强向善向上的红色正能量。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豫闽表示,要将红色文化、朱子文化、船政文化等富有地域特色的八闽文化资源融入艺术创作中,赋予作品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展现新时代福建文艺新气象新作为。 福建是我国水下文化遗产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浩说,要通过文物普查,全面掌握我省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情况,准确判断文物保护形势、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南安拥有九日山、五里桥‘双世遗点’,始终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扎实推动文物古迹、古老建筑、历史街区、传统村落、非遗民俗等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南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曾惠阳表示,将擦亮成功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促进本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势,持续唱响“海丝源头·成功故里”城市IP。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何振良表示,将抓住建设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和创建世遗宋元古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有利契机,在整体推进文物保护修缮、文物平安工程、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文物活化利用、考古研究阐释、博物馆改革发展、文化交流合作等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宁化县长征出发地遗址保护中心主任邱明华表示,将建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宁化段),充分发挥其功能,有效提升长征文化的影响力;保护利用好本地红色资源,使其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厦门市湖里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李志传表示,湖里区将围绕全域旅游发展目标,以五缘湾涉海资源利用管理服务机制为抓手,结合文物建筑活化利用,整体谋划打造沉浸式旅游度假区。同时发挥惠和石文化园等国家4A级景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带动作用,推动文旅产业规模化集聚,构建高质量文旅产业体系。 福建文旅系统干部群众表示,要持之以恒抓县域、抓联动、抓融合、抓项目,聚焦“闽派”文艺精品创作、聚焦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聚焦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聚焦文化旅游业筑链强链、聚焦对外对台宣传与交流合作,深入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全面做大做强做优文旅经济。 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广泛凝聚侨心 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负责同志表示,近年来,福建政协进一步发扬在促进大团结大联合上的独特优势,持续做好港澳台侨“引聚联”文章,创新开展“让政协走进台胞 让台胞走进政协”专项活动,举办港澳台大学生走朱子之路研习营、华侨子弟寻根之旅夏令营、“走进政协·台湾青年说”、闽籍侨领故乡行等品牌活动,在广泛深入的交流交融中讲好福建故事,增进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汇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下一步,将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亲手创立的“深珠座谈会”这一重要机制,组织闽籍港澳委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让福建对港澳台侨的合作交流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方向拓展。 民进漳州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杨怡静说,我们将充分发挥民进教育文化界别优势,邀请民进专家会员和台湾学者一起宣讲闽台历史文化,细数闽台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同根同源的血脉亲情。同时,发动会员中的非遗传承人深入开展漳州木偶头雕刻、水仙花雕刻、漳州灯谜、漳浦剪纸等非遗传承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海外华侨华人的深情挂怀和殷殷嘱托,让美东华人社团联合总会执行主席郑棋深受鼓舞。郑棋表示,福建早就在美国设立了闽侨书屋、闽侨文化中心等,定期举办文艺演出、非遗展示、艺术培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了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美闽籍华侨都心系祖国,不忘‘根’‘魂’。美东华人社团联合总会将以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作为指导,传承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继续讲好福建故事、中国故事,凝聚侨心、贡献侨力。” 闽南师范大学台湾青年教师李姿莹自2018年入职以来,一直致力于闽南文化的研究与推广。她说:“希望两岸同胞共同携手,积极促进各种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为闽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让它在现代社会中重新焕发光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世界更加了解和珍视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 福建省青联常委、台籍医生陈伯叡说,两岸同根同源,文化民俗的交融让我们心灵契合,增强了民族和文化认同。“我坚信,两岸交流合作将更加紧密,为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近日,第二届闽台大圣文化交流论坛在顺昌举行,两岸专家学者发布大圣信俗文化研究成果,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顺昌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顺昌县大圣文化交流协会会长陈光兴表示,将继续发挥闽台大圣信俗文化同根同源这一纽带优势,持续深化顺台合作交流,不断增强海峡两岸文化认同。 |
10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考察。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10月18日起,福建日报全媒体传播中心推出“殷切嘱托”系列学习海报。 |
奋勇争先促高质量发展 ——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 在新福建建设十周年的新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回到福建考察,为福建改革发展把脉定向、指路引航,系统阐明新时代新征程福建干什么、怎么干、党员干部应如何担当作为等重大问题,指出福建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对福建发展规律的科学凝练,必将推动全省上下担当破难、勇挑大梁,一张蓝图绘到底、奋勇争先促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福建新的更大贡献。 奋勇争先促高质量发展,当有全局意识。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不能仅从福建看福建,要放宽眼界、拓宽视野,把福建的工作放到全局大局中去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魄力和远见卓识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沿着从一省到全国的脉络循迹,从摆脱贫困到全面小康、从海上福州到海洋强国、从生态福建到美丽中国、从数字福建到数字中国……跨越时空的战略思想,一脉相承、遥相呼应,展现出历久弥新的全局意义、时代价值。 成功的战略不在于谋一时一地,而在于谋全局长远。持之以恒建设新福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我们擘画的宏伟蓝图,更是展现福建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大局中地位与作用的战略谋划。我们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征程福建改革发展的战略指引,全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八闽大地结出累累硕果。 奋勇争先促高质量发展,须把握“立”与“破”的辩证法。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始终把握“立”与“破”的辩证法,在基层一线解决问题。三进下党访贫问苦、现场办公,造福当地群众;六年七下晋江,总结提出“晋江经验”,推动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探索性事业,不少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躲不开、绕不过。时与势要求我们把握好“立”与“破”的辩证关系,坚持稳中求进、破立并举、先立后破,大胆探索、敢为人先、守正创新,寻求有效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努力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奋勇争先促高质量发展,要增强使命自觉。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寄予的更高期望、更大期许、更重责任,要求福建展现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担当、更有力的行动。我们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不断汲取开拓前行的动力、增强突破难关的智慧、砥砺舍我其谁的担当,展现出“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责任感、紧迫感,以高度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起而行之、奋发有为。 情暖山海起宏图,奋楫扬帆再出发。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关怀和谆谆教诲,牢牢印刻在福建干群脑海中。新征程上,我们将感恩奋进、奋勇争先,以滴水穿石的毅力、久久为功的韧劲,不断将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福建日报评论员) |
东南网10月21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郭斌) 筑梦新征程,放歌新时代。 由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省文旅厅、省广电局、省文联、省广播影视集团和福州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第九届福建艺术节将于10月21日至11月15日在福州举办。 福建艺术节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我省保留的省部级节庆活动,是我省规格最高、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综合性文化艺术创作演出展示活动,每三年举办一届。 上届艺术节以来,我省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原则,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以创作为核心任务,以精品为立身之本,不断提升“闽派”特色文艺影响力,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文化艺术事业成果丰硕,“闽派”文艺质效更优,文化惠民温润八闽。 “闽派”文艺质效更优 梨园群芳歌盛世,锣鼓丝弦谱华章。 国庆节前夕,“梨园百花颂”福建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戏曲音乐会在福州大戏院精彩上演。 “一场晚会就能看到这么多的名家大师同台,‘戏剧大省’确实名不虚传!”冒雨赶来观赏的市民陈玥娥和闺蜜由衷点赞。 当晚,曾静萍、周虹、吴晶晶、李敏、陈娟娟、孙劲梅、王君安、黄艳艳等文华奖、梅花奖获得者,与活跃在我省艺术创作一线的中坚力量、剧坛新锐同场献艺,星光熠熠。 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首次以戏曲音乐为主体内容的大型专场演出,荟萃了15家省属及相关地市戏曲院团从事音乐创作演出的精英翘楚,涵盖京剧、越剧、闽剧、梨园戏、莆仙戏、高甲戏、歌仔戏(芗剧)、闽西汉剧、潮剧等9个剧种以及提线木偶戏、掌中木偶戏等戏曲样式。节目多为近年来我省倾力创作,或曾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文华奖、中国戏剧奖等重要奖项,或为参加中国艺术节、中国戏剧节等重大文艺活动并收获佳誉的剧目精彩选段,集中彰显在党的领导下,全省文艺工作者守正创新、砥砺奋发,推动闽派戏曲艺术不断由“高原”向“高峰”迈进的时代风采。 福建是戏曲大省,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现存23个活态剧种。3年来,我省积极组织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参加全国性展演和赛事,促进我省舞台艺术持续繁荣发展,在国家奖项上展示“闽派”特色文艺实力,在国家展演上扩大“闽派”特色文艺影响,在国家项目上凸显“闽派”特色文艺风采。 2021年以来,我省入选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共14项,入选数列全国首位(与上海并列);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扶持的项目共获国家级奖励或入选全国性展演、扶持项目198项次。 2022年以来,歌仔戏《侨批》荣获“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实现福建戏剧该奖项的7届蝉联;莆仙戏《踏伞行》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 2023年第九届中国戏剧节全国共20个获奖名额,福建占3席,获奖数居全国第一,2人荣获梅花奖,实现该奖项我省的11届蝉联,闽剧《生命》剧本荣获曹禺剧本奖。 今年,舞蹈诗《白鹭·三章》晋京参加“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新时代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话剧《过海》参加纪念西南剧展80周年暨第八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并获评“优秀剧目”,多部作品入选第十二届全国杂技展演、第三届全国曲艺木偶皮影优秀作品展演、第三届全国采茶戏汇演等,入选数居全国前列。在巩固福建全国戏曲文化版图高地地位的同时,推动福建各艺术门类在全国平台上展示精品力作。 在文化艺术展览展示方面,2022年以来,“乔十光与中国当代漆艺——福建省美术馆馆藏漆画作品展”“问漆——福建省美术馆馆藏漆艺术作品展”连续获评文化和旅游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优秀项目(全国每年仅10项)。 前不久,省杂技团绳技节目《古韵新声》在俄罗斯举行的第三届“无国界”国际马戏艺术节上斩获杂技节目唯一金奖,成为该团收入囊中的第12枚国际金奖,让世界再一次领略了中国杂技的独特魅力与深厚文化内涵。 文化惠民温润八闽 《七溜八溜不离福州》《天女散花》《双娇公主》……国庆假期,省实验闽剧院结合“闽山闽水物华新——来福地品福茶福味”文旅主题活动,在罗源溪尾街闽剧艺术街区开展“闽韵绽彩”闽剧文化惠民演出。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中瑞剧坊内,沉浸式闽剧《最美的茉莉花》通过幽默风趣的互动方式,让观众不再是传统戏剧中的“观者”,而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成为剧场演出的“参与者”。该剧7天连演7场,场场爆满。视天气情况,剧组还在三坊七巷主街区或安民巷内开展快闪表演等文旅演艺活动,不仅带给市民和游客视听享受,更让他们领略到了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闽剧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作为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闽剧拥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 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福州是闽剧的发源地。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的《福州市闽剧保护规定》,是我省首部戏曲保护地方法规,为闽剧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据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至2023年,福州市累计下达各类资金近6000万元,用于开展闽剧剧目创排、人才培养、场馆设施建设、历史资料收集等工作。 返本开新,推陈出新。在激活传统、融入时代精神中不断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同时,我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省实验闽剧院带头示范,2023年完成线上、线下演出超300场,其中各类公益性演出超100场;积极探索文旅融合,持续推出“福”见儒林、“宋词里的福建”等沉浸式演出。 “能为基层群众送上文化大餐,看到他们的笑脸,我们的一切辛苦都值得。”省实验闽剧院院长,文华奖、梅花奖得主周虹说。 今年3月12日,我省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动全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高质量发展,常态化开展“欢乐常相逢”——新时代文艺惠民八闽万村行活动,推出“为人民绽放”福建省梅花奖演员演出季,打造“乡村戏台 百姓乐园”等惠民演出品牌,让戏曲盛宴以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据统计,仅2023年,我省就推动各地试点建设提升乡村戏台200多个,全省国有文艺院团进乡村演出超4200场,观演人数超200万人次,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进一步巩固了戏曲文化的根基。 3年来,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再上一层楼。省文旅厅推动制定《福建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上杭县等7家图书馆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基层公共阅读服务推广项目;119家公共文化场馆实施错时延时开放,惠及4000多万人次;全省开展“歌唱祖国”大家唱、街头文化艺术展演、小小文旅推荐官等群众文化活动,举办“村晚”活动500余场,惠及近百万人次。 截至10月18日,我省厦门、三明、福州、泉州已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56个县(市、区)、乡镇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全省建成公共文化新空间730多个、百姓大舞台500多个,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上等级馆比率超过90%,基本形成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公共文化服务群众满意度居全国第6位。 |
以新的改革实践引领新福建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激励全省干部群众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 东南网10月20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省委改革办(财经办)负责同志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饱含对福建的深厚感情和殷切期望,更加坚定了我们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决心。要聚焦推深做实福建特色改革,形成更多理论成果、制度成果;聚焦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引领带动各领域改革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优化抓好民生领域各项改革,更好满足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聚焦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为福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作出新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泉州南翼国家高新区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将锚定新赛道,聚焦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集群数智化转型,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抢抓低空经济窗口期,全力推动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快速起步发展。”泉州南翼国家高新区建设指挥部南安市分指挥部综合协调组常务副组长吕全福表示,泉州南翼国家高新区将以深化改革为抓手,着力打造新质生产力策源地。 福建省纤维检验中心是国内最早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的纤维检验机构之一,建设有2个国家质检中心,已主导各类标准制修订131项,包含制定福建首个纺织国际标准,完成省部级等科研项目203项,获得专利授权33项。“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更加坚定了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勇挑大梁、精准服务万亿级纺织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该中心党员干部表示,将持续完善“检测中心+创新中心”建设,精准运用市场监管“工具箱”,狠抓质量提升、服务创新,倾力打造“福建省现代纺织服装技术创新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赋能我省纺织鞋服产业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生态方向持续转型升级。 中印尼“两国双园”项目探索建立产业互联、设施互通、政策互惠的双园结对合作机制,承载着深化中印尼经贸合作、推动产业高效协同发展的重要使命。福州海关全力支持中印尼“两国双园”建设,高效推动园区配套码头物流园区元洪作业区取得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资质,保障首批印尼老椰子、冻虾进口,推动鲍鱼、预制食品等特色产品“出海”。“我们将积极协助地方构建以产业链、供应链为主的国际分工合作平台,为打造中印尼之间投资贸易绿色通道贡献海关力量。”福州海关所属榕城海关驻福清办事处工作人员缪岳琴说。 国家税务总局平潭综合实验区税务局副局长林述云表示,全区税务系统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用好、用活、用足中央赋予平潭的税惠政策,大胆开拓、勇于创新,在进一步深化税收领域改革上下足功夫,精准落实支持科技创新税费优惠政策,助力企业加快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步伐,以“干就干到最好,争就向着最优”的拼劲,奋力打造一流税收营商环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 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坚持民生为大、改革为民,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一步一个脚印把人民的“美好向往”变为“幸福现实”。推动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构建“福见康养”幸福养老服务体系;加大社会福利保障力度,引导社会组织、慈善力量等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基层治理创新与乡村振兴,优化民政专项社会事务管理,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省药监局党员干部表示,药品安全及高质量发展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重要的民生保障和民心工程。作为药品监管部门,要牢记嘱托,大力运用“三医联动”先行优势,积极探索改革举措,推动“三医”协同发展,在深化医改工作中同步强化药品安全监管;持续服务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激发医药行业活力,推动仿制药质量不断提升,加快新药好药上市步伐,为深化医改提供更好的基础保障;进一步加强药品监管体系能力建设,提升药品监管效能,为实现药品质量高水平安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和队伍能力高素质提升夯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福建要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建设好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这说明大陆始终以台湾同胞福祉为念,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机遇,广大台胞台商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扎根大陆发展的信心更足了!”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吴家莹表示,两岸关系好,台湾才会好,近年来福建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政策举措,为广大台胞台企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同等待遇,帮助越来越多台湾青年找到了实现梦想的舞台。“当前,福建正在加快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给台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这里仍然是广大台胞追梦、筑梦、圆梦的热土,大家要勇于扎根福建、融入福建,积极把握两岸融合发展的新机遇,携手共创更加繁荣的未来。” 邵武市大埠岗镇竹源村党支部书记张辉斌表示,作为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的践行者,竹源村当前拥有百余亩台湾肉丝瓜、台湾苹果丝瓜种植示范基地,并致力于开发闽台农业生态休闲旅游项目。接下来将继续秉承合作共赢理念,充分利用台湾品种的优质特性,提升本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闽台农业融合发展贡献力量。 |
东南网10月1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清智) 10月17日,省委宣传部召开部务(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学习宣传贯彻工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彦主持并讲话。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福建考察指导,充分体现了对福建念兹在兹的深厚情感和对新福建建设的殷切期望。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对文化建设进行专门强调,凝结着对中华文明的深邃思考,饱含着对八闽文化的深刻洞察,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现实感召力,使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备受鼓舞。宣传思想文化系统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会议强调,要精心组织学习宣讲、宣传报道和研究阐释,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中奋勇争先。牢记殷切嘱托,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大力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努力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 |
10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考察。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10月18日起,福建日报全媒体传播中心推出“殷切嘱托”系列学习海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