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章
守住民族文化的“根”与“魂”
“一片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
位于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存完整,是中国都市为数不多的“里坊制度活化石”。
这里物华天宝,面积仅39公顷却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5处,被称为“明清建筑博物馆”。
这里人杰地灵,走出了林则徐、严复、沈葆桢、陈宝琛、林觉民、冰心等灿若繁星的风流人物,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2021年3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期间到访三坊七巷,听取福州古厝和三坊七巷保护修复等情况介绍,步行察看南后街、郎官巷,参观严复故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
岁月不居,古老坊巷,文脉悠悠。当年,正是在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的重视和推动下,三坊七巷得以免遭破坏,一大批历史文物古迹保留至今。
一场抢救林觉民故居的紧急行动,一系列包括“四个一”机制在内的创新之举,揭开了福州文物保护事业的崭新一页,为这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美丽古城保住了文脉、留住了乡愁。
2002年4月,时任省长习近平欣然为知名学者、福州市文物局原局长曾意丹所著《福州古厝》一书作序:“发展经济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名城,同样也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二者同等重要。”
正因为较好地处理了“古与今”的关系,福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发展中得到保护,在保护中得到了发展”,正焕发愈加夺目的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