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北岸“孝行榜样”传播家风好故事:展现温暖的人间情怀
http://wmf.fjsen.com 2019-07-23 21:31:56 来源:莆田文明网

自古以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对“家风文化”是十分重视的。在莆田北岸,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看似平凡普通,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百善孝为先”的深刻内涵,他们淳朴善良的孝心获得越来越多民众的点赞,为城市的家风建设注入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何银华:公公婆婆也是我的父母

何银华每天坚持为老人推拿。 图片来源:福建日报莆田观察

公公腿脚不便,长期坐在轮椅上,她每天为公公穿衣洗漱、端屎端尿、洗衣洗床铺。婆婆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病症,一年四季靠药物维持,她每月定时去卫生院给婆婆买药。为了预防突发症状,她定期带公婆去医院检查身体。她就是何银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媳妇。

何银华今年45岁,家住莆田北岸开发区东埔镇何山村,刚出生就来到现在这个家,被当作童养媳。但是,从小到大,公婆都对她如亲生女儿一样,含辛茹苦抚养长大,建立了深厚的亲情关系。

“生育之恩大于人,养育之恩大于天。”何银华没读过书,但她把公婆的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上世纪90年代,她和丈夫去北京谋生,一次打电话回家,听到婆婆在电话那头泣不成声。婆婆太想念何银华,舍不得她出远门。自那以后,何银华就下定决心,留在公婆身边。现在,丈夫、儿子和儿媳都在外经商,她却待在家里,舍小家为大家,把更多精力放在照顾二老上面。连自己儿媳生孩子坐月子,她都没法安心在外照顾,一心挂念家中的老人。

公公年轻时过于劳碌,十几年前就腿脚不利索,走路不方便,何银华每天为公公准备泡脚水,水中加入生姜、艾草,促进血液循环。公公向来注意形象、爱干净,习惯每个月理一次发,她再忙也会安排好时间,骑着三轮车带公公去理发。

有一次,何银华带婆婆去卫生院看病,挂号排队的人很多,她不放心公公一个人在家,于是先带婆婆回家,等看诊时间快到了再去医院,看完病又急匆匆把婆婆送回家去,自己再跑去医院拿药。一次简单的带老人看病,她要骑着三轮车来回跑三趟。

还有一次,婆婆突犯高血压昏厥,何银华先给婆婆掐人中急救,然后急忙跑出去,叫邻居帮忙送婆婆去医院,接着在家安顿好公公,自己再去医院,寸步不离照顾婆婆,跑上跑下,安顿一切。

公婆上了年纪,牙口不好,还会挑食,何银华就按照公婆喜欢的口味准备饭菜,把水果切碎了煮,将米饭、面食捣碎成羹……她每天都会想尽办法,让公婆吃好。为了方便老人出入,何银华将家中门槛、院中小台阶都用木板改成斜坡。

现如今,何银华上有两个老人,下有孙子要带,她就怕自己生病,有时头疼也不敢多在床上躺着。“既是公公婆婆,又如同亲生父母,这份恩情无以为报,唯有全心全意陪伴。”何银华说。

陈顺发:把"孝义传家"嵌在墙上

陈顺发(右)陪老父亲散步。 图片来源:福建日报莆田观察

近日,在莆田北岸开发区山亭镇新乌垞村陈顺发家,记者看到大院门楣上端端正正立着一块石牌,朝向家门里侧部分镌刻着歪歪扭扭几个繁体字——“孝義傳家”,其中的“義”字还漏了一个点。

陈顺发父母早年家境贫寒,在过去“养儿代老,积谷除饥”的时代,父母一边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女,一边仍始终不忘教诲子女为人做事的道理。

陈顺发从小耳濡目染,越发觉得“孝”“义”两字包含了大智慧,一如既往地将“孝”“义”当成传家处世之道。为了让自己的子女秉持这一家训,传承良好家风,他请年逾八旬的老母亲手书“孝義傳家”四字,训育子孙。

母亲不识字,是临摹书写的,当她写完后,陈顺发提醒说“義”字少了一个点,但老母亲语重心长地说:“这个点就空在那里吧,我们离至孝至义还差了一点。”

陈顺发明白母亲的一番苦心,于是将家训雕刻成石牌,嵌在门楣上,让子女在家或者出门总能看见,铭记在心。

身体力行,陈顺发时刻不忘母亲的教诲。由于老母亲茹素已久,他特地把厨房分为纯素食区和荤素综合区,界限分明,各有各的厨具、餐具和菜谱,还购置了整套厨具和餐具,专门用于做素食。

早在2002年,陈顺发就将手上生意交给孩子打理,留在家里一心一意照顾双亲。为了让老人家晚年生活过得舒适,他买了按摩椅、按摩棒、保健治疗仪等保健器械,还经常陪双亲出门散心。

郑玉成:门铃就是"军号"

郑玉成给父亲喂食。 图片来源:福建日报莆田观察

“躺在床上的时候,父亲拿着一个门铃按钮,有需要随时按一下,我就知道了。”近日,在莆田北岸开发区忠门镇忠门社区,郑玉成说,“有时父亲有事叫我,而我刚好在外面洗衣、做饭什么的,听不到叫唤,所以就在床头安一个门铃。后来觉得固定在床头不方便,干脆做成可移动的。”

因多年超负荷劳作,郑玉成父亲在1997年出现腰椎间盘突出并压迫神经,经过手术后,身体一下子就垮了。2000年,腰椎间盘再次手术,虽然治愈,但行动开始不便。2014年又突发脑溢血,虽然及时送医院抢救,但生活无法自理。

郑玉成二话不说,一个人挑起照顾父亲的重担。1997年,在父亲第一次手术后,郑玉成就把外面的海产生意转让了,回到老家。二十多年如一日,郑玉成无微不至地照顾父亲。父亲饿了,煮点心给他吃;父亲躺累了,就陪他走一会儿;父亲坐着会睡着流口水,就拿起纸巾为他擦拭……

“父亲很依赖我,都不愿意让别人照顾。他大小便不能自理,如果请保姆,一来人家受不了,二来也不会这么细心。而且,我还要带着他做康复训练,保姆不一定做得了。”郑玉成说,最近几年康复训练下来,父亲从瘫痪到现在可以在搀扶下走动了,看到这样,他觉得很欣慰。

除去劳作和睡觉的时间,郑玉成几乎每5分钟就要搀着父亲做康复训练,其中的艰辛,旁人都看在眼里。几年前,郑玉成还是一头浓密黑发,现在已经是白发秃顶了。

街坊邻居问郑玉成:“你这样累不累,会不会嫌弃老爷子?”他总是淡淡地回答:“累肯定是累,但这是作为儿女的义务。我是他的儿子,我不照顾他,谁来照顾他!”(稿件来源:福建日报莆田观察 莆田文明网综合)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