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市把好“五关”助力“生态美”
http://wmf.fjsen.com 2019-05-10 09:01:10 来源:文明风

文明风5月9日讯 近年来,福鼎市紧紧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始终坚持走绿色发展、生态优先之路,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引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新兴产业,把好生态环境“五关”,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生态文明,助力福鼎生态滨海旅游城市建设。

严把生态环境“准入关” 坚持发展与环保并重

推进园区规划环评。全面梳理辖区产业、区域规划环评情况,先后完成闽浙边贸工业园区、龙安工业项目区、文渡工业集中区的规划环评,严格按照规划环评要求,坚持分区规划建设、引进项目、合理布局。提高新上项目环保准入门槛。新(扩、改)建工业项目能耗、产排污指标要达到或优于国内先进水平,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排放,腾出环境空间,确保优质项目落地。2018年以来,生态环境部门否决选址不当或工艺落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入园项目15个。强化园区污染总量控制。对园区内企业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严控污染物排放总量,重点服务重点工程项目,核准确认排放总量,强化排污许可管理,接受社会公开监督,逐年完成上级下达的减排任务。

优化生态环境“审批关” 坚持管理与服务并行

简化审批流程。研究出台精简、优化建设项目环保审批流程,积极推行和落实“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办事清单,缩短审批时限,着力提高重点建设项目环评审批要素保障水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的审批时限从国家规定的60(30)个工作日缩短为7(5)个工作日。2018年以来,生态环境部门已审批、审查各类项目72件。强化服务水平。进一步分领域简化项目环评内容,减少重复评价,减轻企业负担。加强重点项目环保指导,建立重点项目“一对一”跟踪服务制度。近年来,龙安热电联产、文渡集中供热、宁德市工业废物综合处置中心等环保重点项目相继投产,有效提升全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大制度保障。严格落实排污许可证实施制度,分批分步骤推进排污许可证管理,继续推进全市范围内的工业排污单位、工业集中区集中供热和废气废水集中治理单位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2018年以来,共核发国家版排污许可证3本、福建省排污许可证67本,完成70笔企业排污权交易,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有效控制全市排污总量。

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关” 坚持常态化与网格化并举

加强污染源日常监管。结合“污染源双随机”抽查机制,开展环境执法大练兵、饮用水源地环境排查、涉VOCs排放重点行业整治、工业园区环境综合整治等专项行动,采取日常巡查、突击检查、错时执法等形式,加大监管力度,对存在问题的企业,按照“一厂一策”的要求依法下达整改通知,明确整改内容、时限和要求,督促落实到位。2018年以来,生态环境部门出动执法人员2000多人次,检查企业800多家次,下达环境监察意见书173份。加强环保网格化建设。按照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定任务、定奖惩的“五定”机制,建成市级网格3个,乡镇级网格18个,村(社区)级网格290个,基层村级环保监管网格得到全面铺开,强化业务培训与指导,充分利用网格化工作平台、环保热线投诉等手段,挖掘线索,加大巡查监察力度。截至目前,各级网格员共上报环保事件2455件,均得到及时处置。

严格生态环境“执法关” 坚持引导教育与约束惩戒并存

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要求。结合执法检查和特殊节日宣传活动,深入开展“进园区、入企业”法治宣传教育,宣传生态环境执法规章制度,引导企业防范法律风险,解读行业守法规范,将守法宣传和服务融入生态环境监管全过程,把引导企业自觉、主动守法与严格依法执法相结合,切实提高企业守法能力,提高执法效能,充分发挥违法典型案例的震慑作用。加大违法排污企业查处力度。始终保持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高压态势,坚决守住惩治环境污染工作底线。2018年以来,生态环境部门依法取缔“十五小”窝点9家,对68家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立案处罚,处罚金额合计804.26万元,对屡查屡犯、长期没有解决的企业从重处罚,切实提高企业环境违法成本,让污染企业感受到“切肤之痛”。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关” 坚持第三方治理与生态云大数据并用

积极探索第三方治理。以工业园区等工业集聚区为突破口,鼓励引入第三方治理单位推行环保管家服务,为工业园区、排污企业精准把脉,以最新的技术支撑、有效的整治措施推进园区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推进“生态云”大数据管理。按照部署,稳步推进“生态云”平台在重点行业环保管理、生态环境质量预测预警、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的应用,积极构建“一区一档”“一企一档”环保大数据,促进石板材、合成革、铸造行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布局、精准治污、改善环境。(福鼎市文明办 福鼎生态环境局 供稿)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