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闽侯打造成“艺术村” 乡村文明不仅是风景更是招牌
http://wmf.fjsen.com 2018-11-28 11:13:35 来源:福州新闻网

  小箬乡大坂村建起乡愁馆  

站在村口,高铁列车不时从眼前奔驰而过;走在村里,道路干净整洁,田里金灿灿、沉甸甸的稻穗在秋风中摇曳,预示着今年有个好收成。

福州市闽侯县小箬乡大坂村的这幅美丽景象,展现出生机与活力,让人很难把它与曾经的省级贫困村画上等号。

“乡村文明是最美的风景!”对村干部的这一感慨,起初记者还不太明白,但随着采访的深入,认知也逐渐清晰……

“卓玛”们有干劲

生活垃圾有去处

大约一年前,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大坂村开启生活垃圾处理之路。在大多数农村还存在生活垃圾分散、不易收集问题的时候,大坂村已实现了垃圾不落地,还实现了垃圾分类。这是怎样做到的?

“初到村里时,村道上家畜乱跑、污水横流,让人记忆深刻。”大坂村驻村第一书记涂美英回忆说,如今,大坂村已焕然一新。

家乡要宜居,增强村民自信、促进乡村文明是第一步。这离不开村里“卓玛”们的贡献。

大坂村有880人,绝大多数姓“卓”。“卓玛”说的是当地村民的媳妇,她们大多数是妈妈级的妇女,“玛”取自“妈”的谐音,十多人组成了“卓玛”志愿队。今年5月,在“村两委”的引导下,志愿队的“垃圾分类回收”项目申报“姐妹乡伴——福州市基层妇女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计划”公益项目,大坂村成为首批入选的项目村之一。

将宣传单张贴在村庄的角落;购置干湿分离垃圾桶,发放到各家;走村入户,向村民介绍操作流程……志愿队负责人林益美说,“卓玛”们不厌其烦地做这些工作,村民们从当初的不接受、不耐烦,发展到如今的每天自愿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实现了垃圾不落地,“脏乱差”不见了。村里设有两个堆肥池,集中堆放生活垃圾,发酵后作为农田有机肥。

如今,“卓玛”们还在推广家庭制作酵素,为垃圾分类终端处理提供新思路。

村民们无偿捐献

建起一座乡愁馆

“村民们太渴望改变了!”在涂美英看来,促进大坂村蝶变的内在因子是团结协助的民风。

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垃圾分类处理,改变的不仅是村容村貌,还有村民的精神境界。今年7月在村内建造堆肥池的过程中,不少村民主动帮工,有的出力搬砖,有的煮一大锅凉茶给大家消暑。

此外,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大坂村去年建起了乡愁馆。村民卓廷美三兄弟无偿捐出老宅,上百名村民无偿捐献农器具。

乡愁馆有两层楼,共6个展区,既展示了农用耕具,又展示了农家生活用具、手工作品、起居室等,涉及农村生活的衣、食、住、行、用、艺等方面,用实物向来客讲述大坂村的乡土故事和乡土文化。乡愁馆一建成,就吸引了不少周边群众来参观,仅今年国庆假期,就有近千名游客兴致勃勃地到大坂村游玩。

“乡村文明就是最美的风景,也是最好的财富。”涂美英说。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