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推进乡村治理 共建文明和谐
http://wmf.fjsen.com 2018-11-22 15:26:55 来源:文明风

漳州龙海市东园镇埭美村水上古民居,因四面环水且保存完好而得名。古民居拥有560余年历史,由276座古厝组成,是目前漳州市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民居建筑。 游斐渊 摄  

文明风11月22日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乡村治理是其中的基础一环。漳州以实施百村富美乡村创建和百村环境整治的农村建设“双百”行动为抓手,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拆除废旧、道路硬化、村庄整治、绿化美化等,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加大文明乡风宣传和公共文化建设力度,大力营造崇尚文明、节俭、科学的良好氛围;坚持以文化为引领,努力建设乡风文明的现代化新农村,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文化支撑。

靓:加强综合整治 优化人居环境

漳州将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集中力量攻克突出环境问题,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

目标任务: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明显提高,基本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建立农村村民住宅建设管理机制,村容村貌明显提升。

2018年,完成495个村庄生活垃圾治理;完成23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776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新建改造46座乡镇公厕,200座农村公厕,村庄新建改造三格化粪池0.8万户,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2.5万户;推进60%村庄完成房前屋后整治;集中整治杭深铁路漳州段、龙厦铁路漳州段沿线村庄,并拓展延伸至厦漳同城大道、九龙云巴工程等重要交通干道沿线。

2019年,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进一步健全;所有乡镇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并投入使用;再新建改造46座乡镇公厕,116座农村公厕,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2.5万户;完成75%村庄房前屋后整治;每个乡镇镇区推进1条以上主要街道架空缆线规整、沿路绿化提升、沿街建筑三层以下立面及店牌店招整治等。

2020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70%以上;新建改造46座乡镇公厕,116座农村公厕,实现乡镇每万人有3-4座公厕,村村建成1座以上水冲式公厕,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1.3万户;完成90%村庄房前屋后整治;每个乡镇镇区建成1条以上整洁有序“示范街”;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乡镇)总数超6个,30%以上的乡镇达到省级卫生乡镇标准;重点整治重要饮用水源地和水质需改善控制单元周边的409个村庄;开展福厦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漳州段)沿线村庄整治。

工作重点: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农村垃圾治理行动、农村污水治理行动、农房整治行动、村容村貌提升行动等“一革命四行动”。

垃圾治理要坚持“就地减量、高效利用”。生活垃圾方面,推行干湿分离,健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城乡一体化处理体系,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农业废弃物处理方面,开展废旧农膜回收行动,分类配套建设畜禽粪污处理、利用设施。

“厕所革命”要“加快建新、提档升级”。合理优化公厕布局,新建一批、改建一批、提升一批农村公厕,健全日常管理长效机制,将农村公厕纳入村庄日常保洁范围。

污水治理要“分类实施、统一管理”。合理选择“联管进厂”“化粪池+微动力”“自建三格化粪池”等技术路线,建管并重,有效运行;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管理,加快实施清淤疏浚,逐步消除黑臭水体。

农房建设要“堵疏结合、规范审批”。引导村民有序建房,保障村民合理用地需求,严控农村“两违”,重点解决既有住宅层数过高、体量过大、布局过密、裸房过多等问题。

村容村貌提升要“连线拓面、注重品质”。推进房前屋后、公共空间、庭院环境整治和路旁、水旁、宅旁、村旁“四旁”绿化,每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50公里以上,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和自来水普及率,规范镇区秩序,提升镇区品质。

乐:盘活乡土资源 畅享人文新篇

漳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和“非遗”资源丰富多彩。我市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处(平和县九峰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3处(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龙海市东园镇埭尾村、平和县霞寨镇钟腾村)、省级历史文化名镇3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7处、中国传统村落25个。目前,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有135项(其中国家级16项、省级56项),市级非遗传承人有180人(其中国家级14人、省级74人)。我市推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林氏宗祠、锦江楼及中山桥、松洲威惠庙、埔尾妈祖庙、悬钟所城墙、海云家庙、姜公祠、汪春园故居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工程。申报第二批10处市级历史建筑。申报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我市共有35处入列,至此我市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0处,位居全省前列。同时,我市积极开展“十佳古村落” 评选、“十佳民俗表演”以及“一镇一孝廉”展播等活动,在全市各地举办“非遗圩日”等展示展演活动,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2018年,我市将建设460个基层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基层服务中心和11个实体书店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文化事业补短板”项目,全年计划投资2580万元。全市1711个行政村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广播“村村响”,全市“有线广播应急预警系统”实现市县乡村四级联播联控和应急预警功能。农村电影“2131工程”免费放映每年全市农村公益放映2万场,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新增农村电影放映“室外转室内”试点建设7个。积极推进农家书屋提质增效工作。组织开展了漳州市“读书节”暨全民阅读系列活动,通过创排移风易俗文艺节目、图书企业公益赠书、侵权盗版与非法出版物销毁等活动,很好地推动了“书香漳州”建设,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乡风文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今年来,我市积极扩大惠民演出覆盖面,组织市各类表演团体深入各个乡村进行惠民演出,市电台等单位主办的漳州市首届农民丰收节在诏安县成功举办,极大地丰富了基层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新:倡导移风易俗 追求健康生活

多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把推动移风易俗工作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以践行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乡风文明建设为重点,以创建活动为载体,以先进典型为榜样,重在建设,破立并举,推动了社会风气的有效治理。

我市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殡葬改革、文化讲堂、乡风评议、美丽乡村、破除陋习等为主题的移风易俗“六大行动”,在乡村积极倡导绿色生活生产方式,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操大办,乡村文明焕发出新气象。不用再分发寿饼了!南靖县鸿坪村一片欢声笑语。原来,鸿坪村有个习俗,村里只要有老人过60大寿,子女都要在全村分发寿饼,以示孝顺。不仅费用大,村民也大多不喜欢吃,实属铺张浪费。为改变分发寿饼的落后习俗,村里红白理事会用集体祝寿代替了寿饼,重阳节之日,红白理事会组织到老人家里祝寿,并把提前准备的“生日基金”平均发给村里60岁以上老人,作为节日的祝福红包,村民们对此拍手称快。

在颜厝镇,提起原创歌曲《千年古县新颜厝》、快板《说孝亲》、小品《拆迁》,人人竖起大拇指。“善行义举榜”“古县讲堂”、文化墙……我市坚持以人居环境、乡风民风、文化生活“三个美起来”为目标,以文明乡风建设为重点,以文明村镇创建为抓手,持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倡导新乡贤文化。我市深入挖掘农村古厝、古街、古庙、古祠堂、古牌坊等“五古”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发挥退休干部、退休教师等新乡贤的典型示范作用,用新乡贤的言行举止引导村民见贤思齐,弘扬新风。

紧紧围绕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我市还在基层农村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传承家风家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为助推乡村振兴,我市在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建设云霄县和平乡桥头村、平和县大溪镇、诏安县霞葛镇等3个省级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志愿服务中心,大力发展乡村志愿服务。

和:建设法治乡村 维护基层稳定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 “建设法治乡村”,这也是该词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漳州市司法局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方式,开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新模式。我市“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着重在建章立制、规范统一、资源调配、经费保障等方面下功夫,稳步推进 “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深入开展,把法律服务延伸至城乡社区“最后一公里”,有效增强了广大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维护了基层和谐稳定,实现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全市11个县(市、区)共120个乡(镇、街道),1891个村(社区)“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顾问人员挂钩已全覆盖,“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得到进一步深化,发挥了维护基层稳定构建社会和谐的实际成效。

根据平和县律师资源紧缺的实际,适时调配市直簪华律师事务所支援平和开展工作,在霞寨镇试点构建“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的综合法律服务网络和体系,助力当地27个村(居)“美丽乡村、法治乡村、幸福乡村”建设。通过建立微信群、设立公调办公室等方式,收集、梳理各村在调解工作中存在的法律问题,打通村民法律咨询的“最后一公里路”,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此外,律师服务队每月还会定期开展普法讲座,提高村民的法治思维和意识,助力法治乡村建设。(漳州市文明网 闽南日报)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