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我是小小非遗传承人”手作夏令营在福州市群艺馆开营,百余位小记者在两天时间内,跟着非遗传承人体验具有福州特色的油纸伞、剪纸、陶艺、软木画等非遗课程。传统非遗文化带给小记者们不一样的感受,他们也在学习中分享和传承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
小小纸伞 内涵多多
“选竹、做骨架、上伞面、绘画、定型、上桐油……油纸伞制作要经历83道复杂工序,工期在40天左右。”“我是小小非遗传承人”手作夏令营的第一课,由福州油纸伞“非遗传承人”严磊主讲。他结合一把把小小的油纸伞,深入浅出地介绍福州三宝之一——油纸伞的制作工艺,小记者们听得入了迷。
“制作油纸伞的纸是‘皮纸’的一种,它是由杉树皮、枸树皮做成的。你们撕开它,边缘是不是有毛边?因为这种特性,它又被称为‘棉纸’。”小记者们跟着严磊,边做边观察。
严磊告诉小记者,油纸伞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油纸”与“有子”谐音,寓意多子多福;伞架为竹,寓意节节高升;外形为圆,寓意美满团圆;桐油工艺,镇宅辟邪;伞骨有20~36根,均是4的倍数,寓意着可抵御四方风雨……小小的油纸伞,背后蕴含着这么深厚的文化内涵,小记者们直呼“长见识了”。
知识介绍完毕,小记者们打开做好骨架、上好伞面的油纸伞,在伞面上作画。梅兰竹菊、五彩斑斓的色块、小猪佩奇、校名……都画到了纸伞上。
“这是什么呀?”“这叫棉纸。”在作画的过程中,一位小记者轻声地告诉一旁正在帮忙撑伞骨的弟弟。非遗文化的宣传、传承,就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延续。
剪呀剪 剪出浓浓“喜”庆
一把剪刀,几张纸,就能呈现出花鸟鱼虫、草木城池、人间万象……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在我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上周日下午,30余名小记者有幸领略这一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
“大吉大利”“拉手娃娃”“猴子献寿桃”一进门,小记者们就被剪纸大师董雅萍带来的课件作品所深深吸引。“春节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而贴剪纸是众多春节习俗中最富有艺术性、文化性的民间艺术,这些都是春节剪纸必剪的图案:鸡与吉谐音,象征着吉利、吉祥;猴子爱吃桃,桃则象征长寿;拉手娃娃寓意多子多福……”董老师一边介绍一边演示,当大家得知每个人都能在现场学会2~3个作品时,不禁雀跃起来。
“首先,我要教大家用两刀剪出‘双喜’!”听到这里,现场发出一片质疑声。只见董老师拿出一张A4般大小的红纸,她双手将纸上下翻转折叠,不到一分钟一个大红双喜便跃然纸上。此时,小记者们也跟着效仿。当大家拿起剪刀时,却发现“双喜”并不简单。“不好,我剪反了!”“哎呀,我多剪了一条线!”……看着手忙脚乱的小记者,董老师走下讲台,认真细致地讲解和示范,耐心地一一指点,在“喜”上剪出镂空纹路。孩子们边听边看,不停地转动着手中的小剪刀,伴随着“咔嚓、咔嚓”的剪纸声,一个个富有个性的作品在他们的手中陆续诞生了。“真没想到,一个喜字12笔,我竟然用两刀就剪出一个‘双喜’了!”“以后春节和喜庆的日子,我都可以自己剪窗花了呢!”
大红的色彩、栩栩如生的“蝴蝶”……小记者们在剪纸大师董雅萍的带领下,用灵巧的双手剪出浓浓“喜”庆。活动现场,董老师还现场操刀,为大家展示现场人物肖像写生的剪纸绝活,惹得大家啧啧称赞。
变身陶艺大师 开启创作之旅
“想把泥巴变成杯子还是鱼?发挥你的想象,就能做出一件你最满意的作品。”周一上午,20多名福州日报小记者在福州市群艺馆尽情享受“泥巴艺术”带来的快乐,大家亲手制作精美的陶艺。
“哇,这些精美的陶器都是由这么不起眼的泥巴做成的啊!”惊叹于陶土的魅力,小记者们一走进手作教室,就被陶器展台上的作品深深吸引。大家认真观看,小心触摸,显示出极大的好奇心。“陶泥分许多种,不同的陶泥可以做出不同的陶器。”陶器制作前,陶艺家卢佳伦用简单、通俗的表达,向小记者们介绍了制作陶器的一些基本方法。
“想做杯子的小记者举手吧!”到了制作环节,小记者们纷纷拿起手中的材料,开始了自已的艺术创作。只见大家将陶土放在手中敲打、揉搓,动作自由连贯,颇有一副专业陶艺工匠的样子。“我的杯子裂缝越来越大,老师帮帮我吧!”现场很多小记者都是第一次制作陶器,泥杯一不小心就在制作中破损了,现场叹息声不断。卢佳伦反复指导,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将制作出的成品修复成型。
活动结束后,小记者们纷纷拿起相机拍下自己精心创作的陶艺品,虽然还没有经过烧制上釉,但是大家都对自己的作品感到满意。“通过这堂陶艺课,我学到了两点,第一点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认真,不然一不小心就要重新再做。第二点是不能以貌取人,陶土虽然不起眼,但经过创作后,就会变得精致漂亮。”一位小记者在活动结束后认真地总结着自己的收获。
刀尖上的“芭蕾”雕镂出的风景
软木画是福州三宝之一,以栓树皮为材料、快刀作画,雕镂粘结成亭台楼阁、树木花草、小桥流水、回廊曲径以及人物鸟兽等挂屏、屏风、大小摆件。在欣赏软木画的同时,你知道它的雕刻技艺吗?
周一下午,30名小记者在福州软木画代表性传承人陈君锟老师的指导下,领略工艺大师刀尖上的“芭蕾舞”。只见,陈君锟老师手上细细的刀尖游走于薄如纸片的软木片上,转折、顿挫、旋转……仅几把刻刀,一块软木,一个缤纷世界就跃然眼前。
随后,小记者们领到了软木片、白乳胶和小刻刀等物料,开始创作“一棵树”软木画作品。“由于软木片薄而透光,所以大家不能大口呼气和吸气,因为那样会‘惊’走小‘花瓣’。”陈老师提醒,小记者说话声音要轻声细语,否则很可能把它们都吹走,手作教室瞬间安静了下来。
“第一片花瓣容易沾上,第二片可就难了。”小记者一边小心翼翼地拿起刻刀,一边为小花瓣沾上乳胶,在感叹创作不易的同时,也流露出心满意足的笑容。陈君锟说,软木虽柔软,但木材中有许多孔洞,刀尖上的“芭蕾舞”考验的是细心与耐心,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前功尽弃。正是由于这种精品创作意识,让软木画作品有别于其他雕刻作品,成为光彩夺目的“民间艺术精品”。(稿件来源: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