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我是小小非遗传承人”手作夏令营在福州市群艺馆开营,百余位小记者在两天时间内,跟着非遗传承人体验具有福州特色的油纸伞、剪纸、陶艺、软木画等非遗课程。传统非遗文化带给小记者们不一样的感受,他们也在学习中分享和传承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
小小纸伞 内涵多多
“选竹、做骨架、上伞面、绘画、定型、上桐油……油纸伞制作要经历83道复杂工序,工期在40天左右。”“我是小小非遗传承人”手作夏令营的第一课,由福州油纸伞“非遗传承人”严磊主讲。他结合一把把小小的油纸伞,深入浅出地介绍福州三宝之一——油纸伞的制作工艺,小记者们听得入了迷。
“制作油纸伞的纸是‘皮纸’的一种,它是由杉树皮、枸树皮做成的。你们撕开它,边缘是不是有毛边?因为这种特性,它又被称为‘棉纸’。”小记者们跟着严磊,边做边观察。
严磊告诉小记者,油纸伞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油纸”与“有子”谐音,寓意多子多福;伞架为竹,寓意节节高升;外形为圆,寓意美满团圆;桐油工艺,镇宅辟邪;伞骨有20~36根,均是4的倍数,寓意着可抵御四方风雨……小小的油纸伞,背后蕴含着这么深厚的文化内涵,小记者们直呼“长见识了”。
知识介绍完毕,小记者们打开做好骨架、上好伞面的油纸伞,在伞面上作画。梅兰竹菊、五彩斑斓的色块、小猪佩奇、校名……都画到了纸伞上。
“这是什么呀?”“这叫棉纸。”在作画的过程中,一位小记者轻声地告诉一旁正在帮忙撑伞骨的弟弟。非遗文化的宣传、传承,就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延续。
剪呀剪 剪出浓浓“喜”庆
一把剪刀,几张纸,就能呈现出花鸟鱼虫、草木城池、人间万象……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在我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上周日下午,30余名小记者有幸领略这一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
“大吉大利”“拉手娃娃”“猴子献寿桃”一进门,小记者们就被剪纸大师董雅萍带来的课件作品所深深吸引。“春节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而贴剪纸是众多春节习俗中最富有艺术性、文化性的民间艺术,这些都是春节剪纸必剪的图案:鸡与吉谐音,象征着吉利、吉祥;猴子爱吃桃,桃则象征长寿;拉手娃娃寓意多子多福……”董老师一边介绍一边演示,当大家得知每个人都能在现场学会2~3个作品时,不禁雀跃起来。
“首先,我要教大家用两刀剪出‘双喜’!”听到这里,现场发出一片质疑声。只见董老师拿出一张A4般大小的红纸,她双手将纸上下翻转折叠,不到一分钟一个大红双喜便跃然纸上。此时,小记者们也跟着效仿。当大家拿起剪刀时,却发现“双喜”并不简单。“不好,我剪反了!”“哎呀,我多剪了一条线!”……看着手忙脚乱的小记者,董老师走下讲台,认真细致地讲解和示范,耐心地一一指点,在“喜”上剪出镂空纹路。孩子们边听边看,不停地转动着手中的小剪刀,伴随着“咔嚓、咔嚓”的剪纸声,一个个富有个性的作品在他们的手中陆续诞生了。“真没想到,一个喜字12笔,我竟然用两刀就剪出一个‘双喜’了!”“以后春节和喜庆的日子,我都可以自己剪窗花了呢!”
大红的色彩、栩栩如生的“蝴蝶”……小记者们在剪纸大师董雅萍的带领下,用灵巧的双手剪出浓浓“喜”庆。活动现场,董老师还现场操刀,为大家展示现场人物肖像写生的剪纸绝活,惹得大家啧啧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