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成风化俗,着力树立移风易俗新风尚。坚持把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推动移风易俗的重要切入点,努力培育社会文明新风,促进干部群众道德风尚养成。一是深化普及宣传。印发移风易俗倡议书2万多份、宣传扇2万多把,并结合“千名干部访万家”活动,组织村干部和红白理事会成员逐家逐户做宣传。在《惠安乡讯》开设“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专题专栏,制作一批结合“千名干部访万家”活动、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移风易俗文化墙画和宣传栏,营造浓厚氛围。制定《惠安市民文明公约》,开展“倡导八不行为、规范公共言行、争当文明市民”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群众遵守“八不”规范,践行文明礼仪。二是选树家风典型。把移风易俗工作融入“家+文化”“身边故事 共同铭记”活动,培育首批14个“家+文化”“身边故事 共同铭记”典型点和10个“家+文化”特色典型项目,打造“惠风”传统家训展示馆、净峰张岳家庙、“立人石”等一批优秀家风传承基地,举办“家国情怀”专场宣讲,深入推进“讲道德、传家训、重家风”活动,以优秀家风涵养带动良好乡土民风。三是突出好人引领。在村(社区)组织评选“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我身边的好人”“美德少年”“最美乡村人家”等活动,建设“惠安身边好人主题展馆”,开展“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采取树碑立传等形式,树好“美丽惠安人”真善美典型,传播好声音、传导正能量、树好新风尚。
坚持以文化人,着力涵养移风易俗新乐趣。加大精神文化产品供给,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移风易俗新观念进村入户、入脑入心。一是完善公共服务。坚持面向农村、重心下移,每年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建成投用农村各类文化场所、文体设施1726个,新建一个“百姓书房”示范点,增设20台文艺流动舞台车,投放30台电子阅报机,开设13个零收费、零门槛村级公益艺体培训班,开设“你选书·我买单”读者免费借阅APP,通过图书馆、文化馆微信公众号推出一批免费电子书籍等,使百姓更加便捷享有各类公共文化服务。二是加大文化供给。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定期开展“三下乡”文艺演出、“芳草之夏”戏剧展演、乡村广场舞大赛、“一村一品”等各类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组织书画精品展、摄影展、公益艺术培训等校外艺体培训,努力培育一批基层乡村文化活动品牌。一段来,全县已开展各类公益文化演出活动460多场次,推动广大农村干部群众逐步改变生活方式,形成健康向上、文明进步的社会风气。三是注重文艺教育。深挖惠安丰富传统文化资源,拍摄移风易俗微电影《幸福之门》、道德模范系列微电影《蜕变》《半岛花开》《守护》,创作舞蹈《木麻黄的故事》、木偶神话剧《洛阳桥》、高甲新戏《慧眼考官》《元宵海丝数宫灯》等;讲好惠安故事,拍摄以惠雕、惠建、惠女元素为题材文艺电影《海门深处》荣获第九届澳大利亚国际华语电影节“文艺片金龙奖”;同时,深入基层开展系列巡演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以小故事阐释大道理,真正让移风易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惠安县委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