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文明之歌代代传唱 涵养城市向善向上发展正能量
http://wmf.fjsen.com 2018-08-06 16:11:43 曾凤清 江祖芳 来源:三明文明网

城如人,贵有品。文明的基因深植在三明这个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发祥地。1984年,第一次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在三明召开。“全国向三明学习,三明向全国学习”,这座山区小城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而闻名全国。此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丁关根等多次视察三明,给予高度肯定。三明成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

中央文明办的领导同志曾如此评价三明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在我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和探索的历程中,三明市见识早、起步快,工作开创性的经验是全国性的,贡献是载入精神文明建设史册的。

作为福建省老工业基地城市,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三明开启了文明创建的步伐,并打造了很多首创经验:“六联六建”“门前三包”“道德评议”“市民文明业余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展览馆”……三明作为“文明摇篮”的称号不胫而走。

如今,顶着“全国文明城市”桂冠的三明,文明已融入城市基因,涵养这座城市向善向上的发展正能量。青山环绕、碧水如练,文明之歌在三明一代代地传唱着。

“三明在精神文明建设上要先走一步”

位于东新六路的精神文明建设展览馆,有几张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三明开展“全民礼貌月”活动的老照片,军民干群舞帚挥锄的劳动大场景,自有一种恢宏气势。

三明在1982年、1983年连续两年被列为第一个、第二个全民文明礼貌月试点城市,当时作为省委试点“治理脏乱差”、团中央试点“三优一学”,均取得极大的成功。老照片里传递出的那份火热豪情至今打动人心:全党全民动员起来,各级领导亲自动手。10支专门队伍分线作战;清洁卫生活动声势浩大;领导同志深入一线示范鼓劲,一些领导甚至到门店当营业员,在文明待客上率先垂范……

当时的三明作为一座工业城市的建设历史短短不到30年的时间,人们常说这是一座“解放后我们党亲手建起来的新型城市”,建设者们来自五湖四海。先有工业后有城市的三明,长期“先生产、后生活”“先治坡、后治窝”,城市基础设施、生活设施薄弱,城市管理不完善,有着“脏乱差”的城市通病,同时,人心思去成为城市建设最大的危机,上世纪七十年代最后几年,每年有不少知识分子、技术工人调离三明。

在这种背景下,城市工作应该做什么?三明当时的领导想法有点不同:不只抓生产,更是要当好市民的后勤部长。从建起街居网,解决办事难到广开门路,解决就业难;从解决住房难到解决购物难;再从解决行路难到解决休憩难……三明从1980年开始的为民办实事解难题,坚持多年,逐步改变了当时延续了二十多年的“大工地”状况,让三明呈现出新兴城市的样子来。

彼时的中国,刚刚进入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第一次对精神文明的内涵作了深刻阐述。铿锵有力的话语,化作政策的春风,吹拂过三明这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唤出一派新气象。

“三明在精神文明建设上要先走一步!”时间定格在1981年3月,一场500多人参加的城市建设工作会议在三明召开。会上提出,要“积极探索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下大力气开展‘五讲四美’活动”。

在“五讲四美”活动的大旗下,三明大搞城市绿化美化,推行“门前三包”整治环境卫生,开展“满意在三明”活动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市民文明学校,创建文明单位,着力解决老百姓住房难、行路难、购物难等问题……

龚人左先生在《亲历三明改革大潮》一书中记录:1979年11月至1983年5月,虽然只有短短三年半时间,三明市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面貌大变样,更重要的是市民精神风貌大变,从原来人心思去转变为对三明美好前途充满信心,乐于扎下根来奋斗终生;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物质文明蓬勃健康发展。

久久为功是坚持更是传承

1984年6月,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在三明市召开,吸引了全国各地370多名代表参加。一篇题为《把三明市建成文明城》的主题汇报引得与会代表热烈讨论。

对于当时的三明来说,精神文明建设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已逐渐发展到思想建设、文化建设、环境建设、法治建设一起上,创建文明城市,正是在改革、发展、两个文明建设大背景下确立的新目标。

1984年12月,因为在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活动中,结合精神文明建设,治理“脏、乱、差”取得优异成绩,三明被国家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全国文明卫生城市”荣誉称号。

此后30多年,这块沉甸甸的奖牌,成为了三明人不懈前行的力量之源。2014年9月,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30周年研讨会在三明举办。5个月后,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花落三明。

“三明抓精神文明建设无论在任何一个时期都未曾放弃,一直坚持了下来。”文明创建,贵在坚持。滴水穿石,不是因其力量,而是因其坚韧不拔、锲而不舍。

1986年,三元区富兴堡成立全国首家区域精神文明协调委员会,提出区域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和方案,制定章程和制度,并将这些方案和制度付诸实践。通过共建,铺了1.3公里水泥路面,改了3个农贸市场、4个供煤点和1个公厕。

三明市委及时总结了富兴堡街道共建的经验,在市区全面推开了以“六联六建”为主要内容的区域共建活动。这一做法一直延续至今,形成了一条社区共建、城乡共建、军民共建、区域共建和惠民设施共建的文明共建新路子,使“共建共享”成为三明精神文明创建的最重要的经验之一。

机制创新,常抓不懈,三明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文明创建摆在重要位置,在坚持中完善制度,一任连着一任干!自1983年在全国率先成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机构起,就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党政主要领导“一岗双责”内容,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工作来抓。

在三明,文明创建是“一把手”工程,一级带着一级干!成立由市委书记任总指挥、市长任第一副总指挥的创城指挥部,成立由市领导担任组长的专项工作小组,具体推动落实。市委、市政府与各责任部门签订目标责任状,出台《关于建立创建文明城市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把创建指标转化为各级各部门的常态工作,层层传递责任,层层传导压力。

创建文明城,三明一马当先。但是,拿下全国文明城市这块牌匾,作为一个相对偏远的山区城市,三明走过了一段不短的岁月。即便如此,30多年间,三明的干部群众从未松劲,一年接着一年干。根据中央和省文明委的新部署、新要求,坚持市委常委会每年定期专题研究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动员大会进行安排部署,落实厅级领导联系市区共建片等一系列制度机制,使创建工作年年有新举措,年年有新进步。

“好在共建、贵在坚持、重在建设”,正是有了全民参与、久久为功的创建热情,三明的精神文明建设在岁月的洗礼中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人民满意是文明城创建的不懈追求

沙溪川流不息,流经三明城,是这座城市的母亲河。沿河两岸,杨柳轻拂,景观别致,新建的公共自行车道融入美景之中,为人们提供全新的休闲体验,西岸的十里闽学文化长廊正成为城市中一个新的文化景点。

这幅美景蓝图的绘制,可以追溯到三十多年前。1981年,列东江滨公园开始修整、续建。当时的中共三明地委书记邓超提出,搞驳岸投资很大,每年砌一两公里,坚持年年搞一点,延伸过去,几年或几十年之后,市区沙溪两岸都建成江滨公园;市区两岸江滨,除了搞公园景点、小品,不准建任何建筑。

江滨公园、麒麟山公园,以及当时兴建的一批小公园、街心公园,很好地解决了市民的休憩难题。扎实解决群众烦心的种种难事,三明这座城市在追求文明的道路上,从一开始就围绕着一个原点——群众的需求。

1981年9月,时任省委常务书记项南到三明视察,之后,他在全省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上概括道:“三明三明,为了人民;三明三明,精神文明;三明三明,大放光明。”短短三句话,揭示出三明创建活动的为民服务本质、精神价值追求以及对文明建设光明前景的热切期待。

1987年3月5日,是“学雷锋”为人民服务日,“满意在三明”活动正式启动,进而迅速在三明大地铺开,持续至今。“人民的满意是‘满意在三明’的生命力所在。”

民生为本,利民惠民。三明在创建文明城的过程中,始终注重硬件与软件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抓民生改善与抓民心凝聚相结合,切实提升市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让群众生活更加舒心。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数字城管系统投入运营,传承“门前三包”等经验做法,推广“街长制”等管理办法,集中力量整治城市“脏乱差”,不断加大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和市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持续开展“九联一体化,服务千万家”等为民利民服务活动,及时为居民解决了一批“路不平、灯不明、沟不通”等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完成体育场馆、“两馆一宫”“城市绿道”“一河两岸”景观改造提升建设等一批重点民生工程。

让群众生活更具品质。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同步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生态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国家森林城市等“多城同创”活动,不断改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出台全省首部保护红色遗址的政府规章《三明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积极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连续20多年举办一年一度的三明市麒麟文化艺术节暨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推出电视剧《大南迁》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每年开展百场文艺下乡演出、百场广播现场直播、百部优秀影片放映活动,进一步丰富广大市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让群众生活更有保障。加强安居工程建设,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率、配租配售率均居全省前列。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在全省率先研究制定《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和新农合全市统筹。深化“平安三明”建设,社会治安满意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荣获全国综治“长安杯”。

循着民生的利益,三明的文明城市创建正在让人民的生活更美好。

文明花开“二次创业”再攀文明新高

三十年持之以恒,三明市摘下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路上,三明如何高举精神文明建设这面旗帜,以二次创业精神来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更上新水平?

肩负这份使命,三明持之以恒,奋发努力,扣准时代的脉搏,创新载体、创新设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再攀新高。2017年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三明从去年开始正式施行《三明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三明市市区文明行为促进办法》,城市管理、市民文明行为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让文明城市创建焕发新的活力。

从城市到农村,文明花开香遍四野。三明积极探索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新载体,在将乐县常口村率先启动“创十星评十户”活动,28年来坚持“星级文明户”创建,并把它作为提升农村文明程度的重要载体,星级文明户发展到2万户,常口村也成为全国文明村镇。

文明城市涵养文明市民。理发师庄彩男坚持20多年,为社区老人义务理发,如今,她的个人善举吸引了社区周边20多个志愿服务组织,共同成立“彩男爱心发屋”公益联盟,整合资源为帮扶群体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内容;梅列区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联谊会是我省首个由荣获国家级、省级、市级身边好人、道德模范、十佳市民、优秀志愿者、道德之星组成的联谊会,目前成员已有110多人,大家拧成一股绳,凝聚起向上向善的力量;“献血大王”林瑞班1998年倡导成立全国首家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如今会员已经从最初的200多名,发展到现在的个人会员2807名,团体会员40家;至目前为止,三明市当选全国道德模范1人、提名奖6人,福建省道德模范15人、提名奖2人,三明市道德模范43人、提名奖20人。全市入围中国好人榜86人,入围福建好人榜108人。三明成为名副其实的“好人城”。

时光荏苒中,昔日的典型经验如今仍旧熠熠生辉,三明的精神文明创建持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华彩篇章。全国文明城市,已成为三明的城市名片、金字招牌,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的经验与积累,更成为城市发展的“传家宝”。(曾凤清江祖芳)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